情感 第6期

时间:2022-08-28 11:30:12

情感 第6期

不论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都是人类的生活史和斗争史,是不同时代不同群体活动留下来的事迹。站在历史面前,人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初中历史有许多培养积极情感的素材,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形象生动,倾注情感

初中历史课堂面对的是12岁至16岁的青少年,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很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在授课时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渲染气氛,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力求讲得有声有色。讲历史人物,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栩栩如生,鲜明、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我是这样讲述的:“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一段,有对情景的具体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英法帝国主义联军烧毁的叹惜,更有对侵略强盗劫掠园中珍宝,并放火焚毁野蛮行径的控诉,这样的叙述,学生感染极深。

二、激发兴趣,培育情感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教师情感的真情投入,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的功能和大脑一起进行积极思维活动。如在教学《“一国两制”与港澳回归》这一课中,首先我让学生听歌曲《春天的故事》,然后问歌曲里唱的这位老人指的是谁?这位老人提出了一个怎样的伟大构想?通过这样的设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不仅如此,而且在下课前几分钟,我还组织学生画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和区徽,学生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厚,进一步巩固了学习内容,课堂效果也就自然好上加好了。

三、创设情境,激感

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借助于最佳教学情境,不仅能更有效地完成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任务,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实质,把握内涵。如果我们单纯地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告诉学生,把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灌输,那么学生的情感态度不可能有本质的变化和升华,他们会走纯粹记忆的道路,这样的话也就不利于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如在《鸦片战争》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看了一幅《虎门销烟浮雕》的挂图,然后提出一个问题:有人认为“如果没有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就不会发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经过热烈的讨论甚至激烈的辩论,最后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通过这种人人参与的讨论,既锻炼了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真是一举多得。

四、注重体验,强化情感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我们不能对学生进行结论灌输,而应该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学习的过程,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体验和感悟。如在学习《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我在课前参考了很多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资料,我真正为两岸人民多年的骨肉分离而伤感,我也真正能体会到远离母亲,渴望回到母亲身边的游子情。那天正值学生应该放假回家的时候,我说:“我们住校生每周回家一趟,有些同学都要想家,何况我们的台湾同胞,他们与家乡、与家乡的亲人一别就是半个多世纪,即使有的人在新形势下能够回家看一看,但想见的人可能再也见不到。”通过这样创设情境,注重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情感,体验历史,体验事件中人物命运的跃动。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主体,我们应该有效利用这个主阵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而情境课堂正是学生接受情感教育备受欢迎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犹县第二中学)

上一篇:新课改下如何进行语文教学 下一篇:小学语文习作有效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