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时间:2022-08-28 07:52:31

谈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创造性人格就是指创造者所具有的对完成创造任务和创造力发展起促进或保证作用的个性特征。如:好奇心强、勤奋热情、坚定自信、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勇于进取等。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力发展的动力因素。是创造力发展的方向保证,因此,塑造学生创造性人格培养创造性的重要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它能使学生对未知的东西进行主动的尝试与探索。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童年时就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不过,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在早年未得到支持与扶持,是会衰退的。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有利于激发好奇心、求知欲进行创造活动的最起码的条件是“心理自由”,即心理上没有不安全感、压抑和恐惧感,而感到充分的安全、自动、自信。1982年。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和科学讨论会上,获奖的100名青少年中。经过心理调查和统计得出:喜欢找问题的占95%:与别人看法常常不一致的占65%喜欢抒发个人独创见解,并与别人争辩的占84%。这些人的特点是好奇心强,喜欢独立思考,从不为教师的意见所左右。在班集体中通常不大受欢迎。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的心理关系和氛围,鼓励大家质疑问题,大胆探索。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充分展开自己的思维和想象的翅膀,在创造的天空里尽情地驰骋。因此。学生自发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各种探索活动,应该受到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限制或讥讽。同时。教师应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有意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二、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影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是畏惧。学生对可能犯错误的担心、害怕会严重阻碍其创造性。因为学生怕犯错误。就会为“保险起见”,放弃新的探索与尝试,而循规蹈矩,就会泯灭创造活动所需要的甘愿易险的可贵精神,因此,教师必须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对学生所担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所提出的问题。对出现的错误不应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应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引导他们尝试新的探索。在这方面,优秀教师宁鸿彬的做法值得借鉴。为打消学生在课堂上的顾虑,宁老师与学生“约法五章”;1 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说错、做错。错了。一不批评,二不挖苦讽刺;2 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鼓励他们逐步完善自己的认识;3 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同老师争辩;4 允许学生坚持自己的见解,并保留自己的意见,直到彻底搞懂为止;5 允许学生在老师讲课过程中随时质疑。

三、鼓励多样性和独创性

古今中外许多教师都不大喜欢敢想敢说、异想天开的学生,而喜欢唯书敬上、谨言慎行、百依百顺的学生。对前一种学生。问浅了,觉得不屑一顾;问深了,回答不了,认为是故意调皮,对老师不尊重。因而对学生进行批评斥责。讽刺挖苦,甚至错误地对学生施加处罚,最终使学生成为顺从的人。这种做法无异于屠宰一学生的智慧,更无从培养创造力可言。创造就是要出新东西,它是多样性与独创性的表现,无论学生的学习或活动,都应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事物,以多样的手法表现同一主题,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独创性。

四、鼓励幻想,大胆猜想

幻想是创造活动的前奏。任何科学发明和发现,总是以提出假设为先导,而假设又是起源于猜想,幻想总是在事实证据尚不足的情况下发生的。这种在事实或有关知识、资料、线索还不充分的条件下,凭直感迅速作出判断,确认某种思想,做出大胆猜想和假设的思想活动,心理学上称之为直觉思维。如:地球物理学魏根纳曾根据非洲西海岸线与南美洲东部海岸线相吻合这一事实,以及古生物家方面的个人记述表明,在某些时期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奥妙事情进行虚构,有助于创造活动。鼓励儿童作大胆新奇的幻想时,要注意引导儿童与对现实的认知结合起来,幻想才能产生积极作用。

五、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鼓励学生与高创造性的人接触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通过这种接触更多的是间接接触,如组织学生听取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等关于他们创造活动的报告,介绍学生阅读这类人物的传记或有关他们创造发明的故事等。有创造性的儿童一般都有不少不易捉摸的目标,但又不知如何去实现,让他们多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他们就很容易受其感染和启发,受到创造者优良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启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要,激发理智感,树立创造的志向。

六、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创造活动

实践是创造的源泉,所以,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措施。形成一种支持和推崇创造,从积极参与创造活动的心理气氛和环境气氛。如:课堂上可组织带有创造性的竞赛活动。课外举办小制作、小发明、小展览活动。

此外,有信心、有恒心,一丝不苟,克服胆怯、倦怠。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民生人格的重要方面。创造性的培养是长期的任务和目标,教师应结合日常教学。有意识地进行多种形式综合的间接训练。它需要多方面协同活动,从整体去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杨丽:河南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深化汉语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下一篇:美国翻译研究派的理论和实践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