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规律教学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9-19 04:05:49

物理规律教学实践与思考

课改以来,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一直是广大教师和相关工作者研究的话题。物理规律本身具有难以理解且纷繁复杂的特点,而初中是学生理解物理规律的关键性阶段,它直接影响到高中乃至大学的深层次的物理学习,因此初中物理规律的教学非常重要。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及其物理过程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事物的物理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所遵循的过程。物理规律是物理理论的基础,它与相关的物理概念一起构成了逻辑上和谐的知识体系,即物理理论。物理规律的教学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必须注重物理规律教学。

一、明确初中物理规律类型及特

物理规律在教学中一般概括为物理原理、物理定理、物理定律以及物理法则、公式和方程,等等。这些规律可分为两大类:物理定律和物理定理。在实践教学中,物理规律又分为实验规律、理想规律和理论规律三种类型。通常,物理规律表现为三大特点:

首先,物理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他反应的是自然界中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客观性的必然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大量的实验去认识规律,而不能靠主观想象来创造规律。

其次,物理规律反映了相关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性联系。因此,物理规律的掌握是以物理概念的形成为基础的,即掌握物理规律首先必须了解物理概念。一般情况下,物理规律可以用文字及其图象表述。但无论采用两者中哪种表述方式,都离不开相关物理概念。

再次,物理规律具有一定的条件性、近似性或理想性。人们为使得问题简单,常常忽略次要影响因素而抓住主要影响因素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而,许多物理公式及模型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够使用,离开了这个条件,就不能够用这种规律来解决问题。

例如,“牛顿运动定律”,它的适用范围也只是宏观物体,包括天体和自然界中人们一般接触的客观实体。但是,当在研究微观分子时,牛顿定律就不再适用,而必须用研究微观物体所特有的量子力学来解决问题。

又如,在讲“声音的特征”时,教师一定要强调声音产生所需要的条件,可以幽默诙谐地告诉学生:“无震动,无声音,声音离不开震动,一切听得见听不见的声音都来自震动。”这样,学生不仅仅加深了对声音的感性认识,更从本质上认识了声音,从客观上掌握了声音。

二、明白物理规律教学的程序

学生学习物理规律首先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得出结论,然后将得出的结论付诸实践。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完成这样的过程,其大体可分为提出问题、探索规律、讨论规律和运用规律四个阶段。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教学开始阶段要创设好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情境。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联系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物理现象或借助于演示实验等,使学生通过自身体会获得探索物理规律所必要的感性知识,为进一步的理性研究打下基础。物理教学的程序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遵循了这一程序,才能使学生认识物理现象的过程顺序化、合理化。才能让学生避免复杂混乱的物理概念分析,从而很快地找到有效的物理学习途径,提高学习效率。

三、指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

问题,加深对规律的理解与掌握

学习物理规律的目的在于运用规律。因此,在物理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择典型的例题和练习题来加强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规律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把规律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在讲“气体的压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当暖水瓶盖子打不开时,可以适当地加热。并提醒学生这样做的原因:当暖水瓶里面的气体遇冷收缩时其压强就会减小,这样外界大气压就“压得”盖子打不开,我们要做的仅仅是让里面的气体重新“暖”起来,回复到它以前的平衡状态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把课堂教学与习题联系起来以外,教师要把教学练习与实践联系起来。理论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完善理论,才能更好地掌握理论,更好地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对学生提出合理可行的要求,切不可随意对知识加深和扩展,以免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最终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一定要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当代初中物理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从性感认识出发,把感性变成理性,并且不断地升华,将理性的科学认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教师要将抽象简单化,将难点具体化,将初中物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认识客观规律的能力。

上一篇: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体会 下一篇: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改革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