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内化·创新”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与响应

时间:2022-08-28 05:59:33

“开发·内化·创新”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与响应

摘 要:本文根据武昌理工学院提出的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对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激励响应做了明确的界定,分析了激励与响应的影响因素,并根据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探索了加强教学激励与响应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激励与响应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A

一、关于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人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教学过程不仅是认识过程,也是心理活动过程、社会化过程。因此,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心理过程、社会化过程的复合整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通常我们认为的教学过程主要指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但是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可知,教学过程会延展到课堂之外,本文中所讨论的教学过程则是指这种有课堂内至课堂外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二、什么是“开发・内化・创新”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激励与响应

“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本质上是通过教师的各种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并通过各种相应的教学环节及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逐步内化成为学生的自身素质。教学激励与响应则是在实施“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教学表象。教学激励是指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以及学生对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内容上提出的需求;教学响应是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学生对教师所传递的教学信息作出的反馈或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要求所作出的反馈。例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师生之间的讨论、作业布置与提交、作业讲评、学生提问教师答疑、课内外的测试及对测试的评价等等。

要使“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具体实施并达到相应的效果,关键在于以下三个环节:(1)增强学生的内驱力来促进学生潜质的开发:可通过充分介绍该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来提起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同时需要介绍适合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从而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的障碍;(2)固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通过课堂检验、课后练习及素质化测评将教学内容最大限度的内化为自身素质。

根据教学的主体和受体,我们可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激励与响应分为两类:一类为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激励与响应:学生对教师在教学上提出的观点、要求所做出的回应为学生对教师的响应。当学生能及时的对教师的教学做出响应时,此响应也就相应的变成了对教师下一步教学的激励,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也成为教学激励;另一类为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激励与响应:教师对学生所做出的响应进行分析判断然后所做出的回应以及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明确要求均为教学激励,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及对学生激励的回应成为教师的教学响应。根据教学激励与响应的时间节点分类:一类为课堂内的教学激励与响应:即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如师生间的课堂讨论、即时练习等;另一类为课堂外的教学激励与响应:课堂外的师生互动,如作业的布置与完成,课外的讨论、辅导与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激励与响应共同构成了教学过程中完整的教学互动。整个教学互动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

不同类型的教学激励与响应之间有相互促进作用:(1)师生之间的教学激励与响应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如果只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发生响应而教师不及时对学生的响应予以评价,学生会逐步对教学响应失去兴趣;如果只是教师在单方面激励学生,而学生不产生响应,并对教师形成激励,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失去针对性。(2)课堂内外的教学激励与响应有相互促进作用。如果只存在课堂内的教学激励与响应,则学生在课外学习过程中碰到问题则无法及时得到解决,必然影响课堂内的教学;反之,如果在课堂内都不存在教学激励与响应,课堂外则更难形成激励与响应机制。

三、如何加强“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激励与响应

显然,“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中教学激励与响应的强度直接反映了“开发・内化・创新”的效果。如何保证教学激励与响应顺利进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激励与响应;(2)精心备课,包括对教学内容、学生基础及特性、教学方法的精心准备,三习题从内容到形式上的设计均应充分反映出“开发・内化・创新”的实质,故三习题为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常用激励机制;(3)对布置的三习题应做到实时检测并及时予以评价,在评价是应做到及时、公平、公开、公正,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响应与予以回应从而促使激励与响应能够良性循环;(4)通过检验内化及其程度来引导学生注意“开发・内化・创新”教学的本质,关键环节在于精心组织素质测评试卷,试卷测评项目应充分反应对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等素质体系方面的测评,素质测评方式最终决定了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与响应是否能良性循环产生。上述几个方面均应围绕着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观进行。

如何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热情,上好第一课将是一个重要环节。在每一个课程的第一课里均应做到以下五个方面:(1)介绍本课程在该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本课程在学生今后的发展中可能起到的作用:学生对课程在整个专业中的地位以及在将来自己的专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清晰,需要任课教师比较详细的给学生一个全面的介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该课程形成一个正面激励;(2)介绍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学生由原来中学的大类基础课程的学习方法转换到大学各种特色各异的课程,对适合于该课程的学习方法并不熟悉,介绍一个适合于本课程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况从而加快学生的响应速度;(3)介绍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帮助的渠道:多样化的帮助渠道即为多样化的激励和响应方式,会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到教学的激励与响应中来;(4)介绍本课程的评价原则与目的: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从客观上约束学生完成“开发・内化・创新”教学的保证,严谨的评价体系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实施的严肃性,从而从内心认同并配合“开发・内化・创新”教学,积极参与到教学激励与响应中来;(5)介绍本课程的考核方式:给学生明确的介绍清楚素质测评方式,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测评方式与原有传统测评方式的不同。测评体系在学生对自己人生的规划还不太清晰时,测评的方式及内容将是一个针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测评的方式及内容决定了“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是否能落到实处。

在备课过程中,精心准备三习题是提高三习题质量的关键环节。预习题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精心准备的习题,高质量的预习题可以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是开发学生潜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力工具。为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顺利的实现教学激励与响应,预习题的布置及评价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内容上应能指导学生在预习时思考本次教学内容里的重点和难点;(2)在问题设置上宜以由浅入深的渐进方式,从而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在提问方式宜以随机提问的方式,这样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到“开发・内化・创新”教学过程中来。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问可以在渐进式的问题中找到适合学生难度的切入点提问。(4)预习题必须在教学活动开始前,至少提前一天给出,从而保证预习题确实能在学生预习过程中起到相应的作用。(5)预习题的提出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进度在相应的教学内容出现时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进行。(6)对回答的评价应及时、公平、公开,实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响应做出的及时响应。(7)对回答的评价准则应是多元化的,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思维过程中是否建立了科学观等多方面予以综合评价,而不宜仅以学生对知识点回答的是否正确来予以评价。

练习题是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而准备的习题,练习题在内化环节起着相应的作用,通过充分的练习,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成为知识素质。练习题可根据课程的特点设置不同类型的练习题,总体来说分为课堂练习与课后练习两类。课堂练习的特点为当堂完成,每个题目内容仅针对一个知识点,完成形式为书面或口头;课后练习的特点为课后完成,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相对综合,完成形式以书面为主体。练习题的布置及评价应注意以下几点:(1)内容针对性强,难易程度符合学生实际:由于练习题对知识点的针对性很强,不宜将整章内容完成后集中布置,故练习题内容应针对本次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应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即绝大多数题应以学生经过学习思考后大多数学生能完成为标准);(2)及时评价:练习题的评价准则包括学生完成练习的正确度、独立度以及学生在完成练习过程中是有创新意识,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观念与习惯;(3)练习题的反馈周期不宜太长:监督学生及时上交练习题,从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及时强化。从人类的记忆周期来看,尽量在学生的第一个记忆周期内给出反馈结果,从而强化学生的记忆并及时更正学生的错误信息,从练习题布置到结果反馈给学生不宜超过一周。

复习题是根据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精心准备复习题,复习题在“开发・内化・创新”环节中起到将知识素质及能力素质固化的作用。为此复习题应具备以下四个特点:(1)复习题应有一定的综合度,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 ;(2)复习题内容可以针对一个章节进行,难易程度应在学生的实际水平上略有提高 ;(3)复习题的评价准则:完成复习题的独立性、正确性、综合性;(4)复习题的反馈周期可以适当延长(可以达到两周):由于复习题难度几综合度都有所加大,故应预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及交流,从而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及能力。

素质测评是对“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效果的最终检验,故素质测评试卷具以下两个功能:(1)具有对教学的导向功能。“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是针对成功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成功素质。如果考试还是使用传统试卷来测评,则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会在不知不觉过程中回归到传统教学模式上去,最后导致教学中的激励与响应终止。所以必须在终极考核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法;(2)对学生的成功素质具有测评功能。素质测评试卷以测评综合素质为目的而不是以测试单一的知识点为目的;在试题内容上应充分的体现对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方法素质,观念素质的测评,而传统试卷则更强调的是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素质测评试卷更注重对实际问题或简单化了的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的测评。故素质测评试卷应包含测试题、回答试题的具体要求、试题的分值、评分标准及参考答案。对于不同课程,观念素质、知识素质、方法素质、能力素质的权重应该各不相同,素质测评试卷的评分标准里应注意权重的分配,具体权重应在考试前予以宣布。

四、结束语

教学激励与响应虽然仅仅是一种教学中的具体表象,但是该表象的产生也是可以在教师的主导中产生的。教师对教学的正确设计与准备,会使教学过程的教学激励与响应得到加强,师生也只有在教学激励与响应的循环过程中产生交流及思想的碰撞,从而使“开发・内化・创新”教学能落到实处。加强教学的激励与响应显然不可能单纯依靠课堂上教师的讲课技巧,本文从影响教学激励与响应的几个常规方面做出了充分的说明。事实上影响教学激励与响应的因素还有很多,现在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授课技巧,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更多的期盼和要求,显然这种期盼和要求不可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得到体现,课外师生的互动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 杨德广.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2] 张积家.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3] 赵作斌.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 赵作斌.大学素质学分制理论与实践[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2.

上一篇:了解食品级脂选择标准,保障食品加工企业生产安... 下一篇:岛津:实力产品+明确客户需求+多方合作=百年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