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健康的心灵伴随语文课堂成长

时间:2022-08-28 05:32:29

让健康的心灵伴随语文课堂成长

摘 要: 本文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为切入点,简要分析了现代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指出,语文教师应利用语文学科特点和教材资源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兼任心理健康指导教师的角色,承担起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中学生 心理健康

近年来我总被一些学生的事所触动,这里略举两例:初二一女生,成绩很好,各方面才华也很出众,唯一的缺陷是一条腿稍有残疾。小学时她性格活泼,不太在意自己的缺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自己的残疾越来越在意,终于在一个周末于家中服下农药自杀身亡;另一女生成绩突出,但因初二期末考试失误,初三开学时没能进入实验班,承受不了这个挫折而不愿再上学。学生的举动,让我深思,引起了我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一、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从主观上讲,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高峰期,身高、体重、肩宽和胸围等身体特征都发生着快速的变化,各项生理机能也逐渐走向成熟,自我意识和成人意识增强,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既成熟又未成熟的“人生十字路口”。这时,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各种各样的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产生。从客观上讲,在当前升学与就业的巨大压力下,在激烈竞争的现实状况下,青少年学生身上所肩负的担子最重、所面临的竞争最激烈、所承受的压力最大,从而所遭受的困难与挫折也就最多。

因此,在这种内外躁动不安、超负荷、超强压的复杂心理状态下,青少年学生厌学、逃学、出走、自杀等案例也就屡见不鲜。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教师如何让青少年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迈出坚实的人生脚步,最终顺利走向人生的成功,也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极其有价值的重要问题。

二、立足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部分农村中学没有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而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适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高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努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沃土。

(一)给学生一个和谐的语文课堂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领悟到:每一个健康人都有一些需要,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当满足了基本需要后,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只有满足了学生渴望平等、互尊、合作的需求,学生才会有求知的需求,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无谓的争端、烦恼、恐惧。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而和谐课堂氛围的创设要求教师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努力做到师生关系“亦师亦友”。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看作在人格上与自己平等、独立的个体,打破长期固存的“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抛开压力和隔阂,无心理负担地与教师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而且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思考、不同的见解时,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共离合。学生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

教师还要特别关注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机会,与教师交流、与同学合作,鼓励他们展示自己。如:多提问他们,多让他们与同学讨论,在教学“口语交际”时,多让他们发言,让内向学生在这种合作友好的师生关系中,学会尊重、信任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交往。

和谐的语文课堂有利地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若教师不努力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情感上达不到共鸣,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

(二)给学生一个自信的语文课堂

自信心是一切成功的源泉。苏格兰哲学家卡莱尔曾说“人世间最可怕的怀疑就是对自己的怀疑”,丧失自信心,是人生前进道路上最致命的陷阱。那些成绩较差、屡试屡败的学生最易丧失学习的信心,产生自卑的心理,甚至丧失对人生的信心。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做的不是批评、讽刺、挖苦,而是要用爱心、激情点燃他们自信的火花,用鼓励、表扬帮助他们重拾自信。

去年我刚接班时,发现有个女生的语文期中考试成绩竟然是2分,当时我觉得不可思议:语文怎么考,也不能只考2分呀!上第一节课时,我特别注意了她,我发现,她竟连简单的课文也读不通,同学的嘲笑声让她低下了头。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被自卑困扰已久的女孩。让她坐下后,我对学生们说:“唐代诗人李白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他生存的价值,每一个人内在所蕴藏的原始潜力一旦被挖掘、发挥出来,都有可能取得非同寻常的成就,我们不能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也许就是这几句话打开了她的心扉,以后的早读课,我经常看到她坐在其他同学的周围,听别人读书,有时还和别人一起读。一段时间后的一节语文课上,她竟然举起了手主动要求读书,我欣喜地给她提供了表现的机会,没想到她读得不仅正确、流利,而且恰当地表达出了感情,教室里立刻响起了阵阵掌声。身为教师的我在惊讶之余更是万分激动。期末考试更是出乎我的意料,她竟然考了六十多分。

这个案例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们的课堂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教会技能,更重要的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千万别吝啬你鼓励的话语,它带给学生的可能是一辈子的激励。语文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优势,因势利导,唤醒孩子的自信意识。如在教学的《沁园春・雪》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一句中所表达的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从他身上感受一种不可抗拒的自信,从而使自己受到这种力量的熏陶、感染。还可以让学生把课本上所学的古诗文名句作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些诗人身上所表现出的坚定自信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三)给学生一个积极乐观的语文课堂

有些学生成绩虽好,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遇上困难或挫折,就会向挫折屈服,成为困难和挫折的牺牲品。所以,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非常重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语文学科自身的教学任务,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首先,用自己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感染学生。

身教胜于言教。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师要避免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在课堂上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句话语、一个眼神都要充满激情、传递情感,将教师自身积极乐观的心态通过肢体语言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受到积极情绪的感染。

其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能提高抗拒挫折和缓解心理冲突的能力。那些因一点挫折就情绪波动很大的学生,其不健康的心理是由于他们对人生价值的错误理解而导致的。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教材中的具体实例,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斤斤计较眼前的得失,从而让学生有足够的动力克服悲观主义情绪。在这方面,古人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最为典型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下教材中的《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其作者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都是在政治被贬、人生失意之时寄情山水,尽管他们境遇相同,但他们表达的感情却有别。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对他们在文中所表达的感情进行分析比较:柳宗元主要表达了心中的凄苦冷寂、愤懑难平;欧阳修表达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而范仲淹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乐观旷达,并且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相比之下,不难发现,范仲淹的思想境界最高。接着,我再进行引导:“做人就要像范仲淹那样,成功时不得意,失意时不沮丧,只要志存高远,无论身处何处,都会安然自乐。”不少学生从中受到了精神的鼓舞,学会了坦然面对眼前的挫折。

最后,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战胜挫折的方法。

语文教材的营养很丰富,它蕴涵着许多战胜挫折的方法,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让学生学会“冷静对待”、“树立信心”;教学《登上地球之巅》时,让学生学会“团体合作”;教学《荒岛余生》时,让学生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激励”等。

当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是让语文教师脱离语文教学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立足语文学科自身任务与学科的规律,去寻求两者的结合点,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的发展,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这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渗透式教育。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愿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2]王青云.如何创设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新科教,2008,(12).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第一版).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上一篇:用激励教学法激励学生精彩人生 下一篇:人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