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加速度

时间:2022-08-28 03:29:16

高原农牧新发展

近年来,青海省提出发展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现代生态农牧业的战略思路,全省农牧业经济迈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几年,是青海省农牧业发展速度最快,农村牧区面貌变化最大,农牧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优化特色农牧业结构 围绕油菜、马铃薯、蚕豆、蔬菜、牛羊肉、毛绒等十大优势产业,加快特色生产基地和产业带建设、河湟流域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建设,促进了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2011年特色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达到80.3%。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规模化饲养比重达到32.6%。全省农牧业增加值达到155.1亿元,比2006年增长一倍多。粮食、油料、蔬菜、肉类、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109万吨、36.3万吨、148万吨、32.4万吨、32.1万吨。油、菜、肉、奶、蛋等主要农畜产品自给水平不断提升,自给率分别达到170%、98%、74%、100%和44%。

科技兴农兴牧 取得农牧业科技成果259项,4项成果获得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批先进适用的农牧业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油菜杂交育种推广到2900米以上,马铃薯种薯脱毒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1%。全膜覆盖、测土配方、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收获等技术大力推广。牦牛远缘杂交后代雄性不育与可育遗传机理研究和牦牛复壮综合技术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青海草地早熟禾、扁茅草早熟禾等8个品种通过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新培育5个优质高产燕麦品种。猪禽良种比例达到90%。海东、海北、海南、黄南等农牧业科技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31%,科技对农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9%。

发展设施农牧业 5年累计建设日光节能温室7.43万栋、9.66万亩,牧区牲畜暖棚3.3万栋,新增设施面积6774万平方米,比2006年增长近一倍。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331个,建设标准化畜用暖棚4.91万栋、589.7万平方米,贮草棚1.98万栋、79.24万平方米,设施化水平显著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7.5%,比2006年提高了7.7个百分点,重要农时和关键环节上的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为农牧业生产迈向现代化积蓄了力量,创造了条件。

建设生态畜牧业 从2008年开始,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组建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切入点,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建立草畜平衡机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目标,开展了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通过三年的努力,从试点到推广,从探索到完善,已经从体制、机制上闯出了一条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退牧还草等重大工程,退牧还草工程治理区牧草产量平均增长20%以上,植被覆盖度增加10%以上。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为全面启动实施提供了经验。

塑造农牧业品牌 6家省级龙头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家获得“中国名牌产品”,青海省“著名商标”14家、“名牌产品”达到11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66家,实现销售收入达40.3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30%。大力发展“三品一标”产品,认定无公害产品21个、绿色食品44个。动植物保护、种养业良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草原防火体系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加强,服务能力提高。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500余家,辐射带动农户30万户,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特色产品远销北京、上海、香港、台湾等地和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发展前景广阔。

提升农牧民幸福指数 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64066户牧户实现了定居,县乡集中率达56%,村集中率达13%。水、电、路、卫生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启动牧区草原新帐篷行动,给5000户牧户配置了帐篷、太阳能光伏电源照明等生活设施,极大地改善了游牧民定居后的生活条件。粮食种植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到户。累计培训农牧民30.1万人,从事农牧业产业培训9.5万人。

335,新动力

今后一段时期,是促进农牧民增收,农牧业增效、农村牧区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牧业、全面建设农村牧区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青海省农牧业发展思路,以新青海建设为动力,把握好“三个重点”,做实“三篇文章”,实现“五个突破”,加快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生态农牧业发展。

3个重点

一是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针对农牧业实现 “六连增”、农民增收取得 “八连快”, 深挖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切实增加农牧民经营收入和资产流转收入,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以农牧业发展的稳中求进,实现农牧民收入稳中有增。二是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加大十大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力度,突破有特色无规模、有亮点无商品的困局。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土地草场流转,稳步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提高草场资源利用率和牲畜商品率。三是推进生态立省战略。全力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退牧还草等重点工程,加大草原鼠虫害防治、草原生态治理、荒漠化防治力度,扎实推进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改善草原生态环境。

3篇文章

特色农业 围绕“特”字做文章,突出“规模、良种、设施、园区”,扩大规模,提高效益。抓好油菜、马铃薯、蚕豆、蔬菜、果品、中藏材等特色优势产业,继续打造河湟流域“百里百万亩马铃薯、百里百万亩油菜”工程,壮大生产规模,重点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推进特色优势产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种植,不断提高设施化水平和加工转化水平。加快发展现代种业,把青海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杂交油菜制种基地和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全省农作物覆盖率达到95%,良种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提升到45%。用工业化理念谋划设施农业,把土地流转作为集中建棚的重要突破口,创新经营机制,多渠道融资,提高建棚档次,实施“百栋千亩”计划,壮大生产基地,建设现代农业的示范基地,重点打造东部交通沿线、城镇郊区可视范围内特色设施农业经济示范带。采取“一区多园”的建设方式,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打造一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示范基地和园艺作物标准园,力争创建4-5个国家级现代农牧业示范区。

草原生态畜牧业 坚持把草原生态畜牧业建设与生态补奖机制、游牧民定居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三位一体”,打好“生态牌”,重点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转变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农牧民生活方式,实现使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发展“双赢”。继续实施好退牧还草工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扩大实施范围和规模。努力完成570万羊单位超载牲畜核减任务。建立健全监督、奖励机制,确保各项补助奖励资金落实到户,调动广大农牧民核减牲畜、保护草原生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地制宜,不断探索“草畜平衡、资源优化、股权明确、集约经营、多产业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重点扶持生态畜牧业示范点建设,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平台,继续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和政策,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加快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调整优化畜群结构,加速畜群周转,发展幼畜经济,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减轻草场压力,确保减畜不减收,禁牧不禁养,推动草原畜牧业向现代质量效益型转变。

大渔业 渔业是青海省农业内涵的一个主要方面,也是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一大产业。保护珍贵的裸鲤资源,保护脆弱的渔业生态环境。抓好渔业资源量年度动态、水生生物及生产力等监测,采取多种方式,扩大青海湖裸鲤资源增殖放流规模,提高增殖放流对渔业资源的贡献率。开发冷水资源环境,发展沿黄冷水鱼养殖。青海省黄河干流龙羊峡至积石峡已建10座大中型水电站,形成适宜发展冷水鱼养殖的水面75万亩。以沿黄水库为重点,充分发挥青海省冷凉水体水质纯净的优势,大力发展高原冷水鱼网箱集约化养殖,打造“高原冷水鱼绿色品牌”,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冷水资源合理可发。选择目前大水面增殖较为成熟的高白鲑、池沼公鱼增殖放流,提高大水面鱼类养殖产量。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水产量达到1万吨。

5个突破

加快示范工程建设,在扩大农牧业特色产业规模上实现新突破。围绕农牧业十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百里万亩建设,扩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园区化、产业化”的要求,加大特色蔬菜、名优果品、特色种养等专业村和粮油高产示范创建。全力打造海东、海北、海南、黄南以及大通现代农牧业示范区,引导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集中,推进示范区建立核心产业群和主导产业,提升示范带动能力。

全力打造增长工程,在做大做强农区畜牧业上实现新突破。实施规模养殖建设工程,加快奶牛、肉牛、肉羊、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提高规模养殖比重,有效控制动物疫病和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推进畜禽良种化,抓好能繁母猪、奶牛补贴。实施草畜联动计划,扩大饲料原料作物复种套种规模,提高优质牧草和秸秆利用率,提高加工饲料入户率。实施肉牛肉羊倍增计划,开展肉牛肉羊能繁母畜补贴,提高农区畜产品产量和市场供给能力。实施奶业增长激励计划,推广“粮-饲(草)—畜—沼—肥—粮”循环农牧业发展的“民和模式”,实现以农促牧,以牧强农目标。加快“百里百万肉牛羊、百里百万生猪、百里十万奶牛”基地建设,推进农区畜牧业设施现代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

加大整合资源力度,在提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上实现新突破。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突破口,重点加大牛羊肉、乳制品加工企业的整合,引导龙头企业向现代农业示范区聚集,形成企业集群,带动基地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充分利用生态优势,立足高原、绿色、有机品牌优势,整合品牌资源,打造高原 “富硒蔬菜、绿色制种、有机牛羊肉、柴达木枸杞、青海藏毯”等一批区域品牌,提升品牌价值,拓展市场空间,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在增强农牧业持续发展能力上实现新突破。推进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农牧业重点实验室和区域创新中心,培养一批农牧业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加快推进种业发展步伐。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大优良品种及良种繁育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大基础性、关键性、战备性重大农牧业科技研究力度,在重点项目实施、重大技术引进、攻克种养业技术难关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强化改革创新,在增强农村牧区发展活力上实现新突破。积极探索实践具有青海特点的现代农牧业体制机制。规范土地、草原流转主体、流转方式和流转程序,促进土地、草场规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大财政对“三农”支持力度,健全完善农牧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创新农业农村融资方式,建立农牧业风险分担机制,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稳步推动以股份合作为主的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牧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农牧民现金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同步增长。

上一篇:在临床带教护生中的体会 下一篇:斗酒一酣入经史 香茗三点出尘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