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窗”青海支教ing

时间:2022-05-09 05:18:36

2013年7月30日上午,青海西宁火车站,乘坐了36个小时的火车后,来自大连的杨婧蕊与小组的其他15名同学尽管略感疲惫,却又满怀着兴奋――再乘坐3个小时的汽车,他们将来到期待中的支教地――民和县峡门镇孙家庄小学。

杨婧蕊是大连理工大学大二学生,是绿窗协会成员。2009年,大连理工大学社团联合会喊出了“开一扇绿窗,让世界洒满阳光”的口号,发起成立绿窗协会,开展支教行动,希望帮助西部贫困地区儿童,唤起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在开展首届支教行动后,协会的影响力和规模不断扩大,东北财经大学、大连海洋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中医药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的不少同学也加入了绿窗协会。

每年暑假,绿窗协会的支教队伍都会奔赴青海。2013年暑期,绿窗协会派出了132人的支教队伍。5年来,绿窗协会已经累计在青海省的4个县9所小校开展了爱心支教活动,共派出支教人员404人,不少同学曾多次前往,让1000多位儿童参与到了爱心课堂中。回到学校后,协会组织爱心募捐活动,累计筹集价值60 余万元的物资,惠及当地700多户居民。协会获得了首届阿克苏诺贝尔中国大学生公益奖铜奖,辽宁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一等奖,大连市大学生志愿者优秀团队,大连理工大学十佳社团等称号。

绿窗的每一位队员学会了互助、包容、理解,收获了一份纯真的感动,更收获了一份爱的承诺。绿窗会歌中唱到:“千万溪流汇聚成大海,每朵浪花一样澎湃,同一天空底下相关怀,这就是最好的未来。”绿窗人始终希望让更多的人一起为青海的孩子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的世界有更多的阳光。

孔东兆、李和买昭一丁都是绿窗协会的会员,他们是支教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从他们的感悟中,我们可以对支教多一点了解,也多一些思考。

孔东兆:山区女孩上学路的艰难让我震撼

孔东兆是大连理工大学校社联副主席,曾任绿窗协会副会长。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了绿窗的青海支教行动,他便加入到了其中。2011年7月赴青海支教,支教结束后,他答应一个孩子还会再回去,他没有食言,2012年的暑假,他再次奔赴青海。

支教的经历中,留下了很多难忘的故事,至今仍让他记忆犹新。他说,由于支教的学校离住处比较远,支教的队员们中午不回去休息,有些小朋友就会跑过来问:“哥哥姐姐,你们中午吃饭了吗?有没有吃的?”他们刚开始几天没有准备午饭,就会有小朋友把带的馒头拿给他们吃,“虽然那些馒头很硬,也很凉,但我们和小朋友们一起吃,也吃得津津有味的。”孔东兆笑着说。

他还记得有一个小女孩叫孙明,非常内向,从不主动说话,一直坐在教室的角落,队员们问到她时,她也只是笑,轻轻地点头。一天中午,小明没有回家,队员们看她脸上、手上都有尘土的污迹,就拿毛巾给她擦了擦,队员们试着跟她聊天,跟她一起玩,渐渐地,小明把队员们当成为了知心朋友。“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小明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了,与我们主动说话了,脸上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孔东兆说。

孔东兆和队员去小明家家访,知道了她上学路上的艰难。她的家在山上最高的地方,每次要爬40多分钟的山路。山路陡峭,队员们的行走几乎就是“连滚带爬”,说“连滚带爬”,一点也不为过,不到半米宽的盘山路,只允许一个人小心的通过,路上还有碎石,一不小心就会受伤。“路上还有一个蛇洞,里面有蛇,一个小女孩,每天都经过这里,这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孔东兆说,“冬天条件更糟,山崖陡峭,又湿又滑,小明必须倚靠着山上零落的小树往前走。”小明的生活环境跟城里的孩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极大地震撼了他的内心。

李:孩子们更需要精神上的鼓励

2009年的暑期,绿窗协会刚刚成立不久,大连理工大学的李和他带领的绿窗团队来到了青海民和县峡门镇孙家庄小学。在这所山区小学,李看到,由于缺少纸和笔,很多孩子就在地上写写画画,看到这些,李和他的队友们心中有点苦涩。

孙家庄小学的赵校长告诉李,孙家庄是镇里最穷的一个村,小学里有一部分孩子是单亲家庭,还有一部分是留守儿童,全校有5个年级,大约180名学生,只有9位教师,老师们都挤在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下雨的时候办公室还有些漏水。李问孩子们最需要什么东西,校长说:“孩子们缺本子、文具,还有课外书,大学生用不完就扔掉的笔、本子可能有很多,如果那些能给这些孩子,对他们来说就是很好的礼物了。”李听到后很感慨,他向校长保证:“等我回学校后,一定发动同学们把多余的书本文具捐出来。”

李认为,孩子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精神上的鼓励。孩子们生活在穷山沟里,交通不畅,信息闭塞,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们不知道大学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大城市是什么样的,他们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于是,支教的大学生们就讲给他们听,用电脑放映图片和视频给他们看,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克服自卑心理,相信学习可以改变命运,可以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上大学,到外面去看更精彩的世界。

李参加过两次支教,支教经历让李深刻认识到,改变不利的现状需要很长的时间。李相信,有全社会对西部贫困地区的支持,有我们每一个人献出的一份爱,山区孩子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李说:“绿窗协会的会员,都是积极的大学生,我们虽然不能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可以简简单单,以积极的态度,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李还说:“如果可以,我真的希望我的一生奉献给支教。”

买昭一丁:短期支教必须针对薄弱项目拓展

买昭一丁是绿窗协会的第三任会长,两次策划并组织“绿窗行动”,负责组建绿窗协会赴青海暑期支教实践团。2011年和2012年暑假,他赴青海省民和县、乐都县进行了支教。

买昭一丁曾在人人网上看到过一篇名为《叔叔阿姨,请你们不要来支教了》的文章,这篇文章以一个山区孩子的口吻,对大学生短期支教提出了批评。读过之后,他感触非常大,短期支教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他总结了其弊端就是“假期添负担、学业无提升、造不良影响、学习失兴趣”。他说:“短期支教的时间集中在寒暑假,会剥夺孩子们的正常假期,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由于时间短,难以提升孩子们的成绩,大部分短期支教的授课内容与正常上课的内容重复,导致了学生二次学习或者对学习失去兴趣。”买昭一丁还分析说,个别支教者不注意自身言行,乱扔垃圾、讲不文明语言等,还会在当地产生不良影响。

作为协会的负责人,他常常思考这些问题,想方设法让短期支教的弊端不在绿窗协会中出现,他和协会的几位负责人做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工作,支教大学生都需要经过严格筛选,每位报名的学生都要提交一份连续5天的详细课程计划,通过三轮面试,才能获得支教的资格。买昭一丁说:“我们坚持自愿原则,不要求当地学校强制小学生来参加支教课程,支教活动时间为两到三周,每5天休息一次,授课的内容包括英语、普通话、创造力扩展、想象力扩展、体育、音乐、美术、手工等课程,这些课程都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买昭一丁认为,短期支教很难帮孩子们全面提升学习成绩,绿窗协会的目标是集中针对孩子们的薄弱项目进行拓展,并且讲授内容跟孩子们原来的课程没有重复。

上一篇:识别专业真面目易搞混的七组专业 下一篇:别跟好朋友合伙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