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操作风险研究

时间:2022-08-28 10:10:35

银行操作风险研究

【摘要】本文在内外因、行为金融的理论基础上分析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银行规避操作风险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操作风险行为 金融银行

一、理论基础

(一)内外因辩证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银行员工的服务必然是至关重要的。而人的内心的自律则在防范操作风险中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说员工内心里充满了自私、或者不以为然等,即便是再严苛的防范,再严厉的法律法规的约束,也是无济于事的。在面临问题的时候,要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从内因着手,让防范风险的观念深入到人心,外化到人的行动中,这样再加上有效的监管,将很有效地控制操作风险。

(二)行为金融理论

长久以来,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人是完全理性的。但是丹尼尔・卡纳曼和弗农・史密斯提出了行为经济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有限理性的。行为金融理论认为,人们在做选择的时候会出现选择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并且人们在做决定的时候,会比较重视自己比较熟悉的东西。当信息比较充分的情况下,不同的人也会做出不同的决定,有的人会过度自信,有的人就会相对保守。

银行的有些员工的认识、决策、专业能力各有不同,对于数据、信息的手机和分析受到自身素质的制约。即使受到的信息是完整的,但是出于员工自身的限制,也无法做出令人满意或者最优的答案,当决策低于风险控制的要求时,就会出现操作风险。

二、操作风险成因分析

(一)人员因素引发的操作风险

人员是银行的基本组成单位,大部分银行的业务都是由人来操作完成的。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国际活跃银行操作风险统计结果来看,约有87.94%的风险事件与人员有关。

1.操作风险管理观念落后

操作风险发生最多的类型是人员导致的内部欺诈,这从侧面反映出银行内部控制以及员工风险意识的薄弱,作风险管理没有作为文化根植于所有员工心中,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高层领导没有在银行上下真正树立起其风险教育、监督的角色;员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给银行所带来的损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对银行风险管理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2.观念的错误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操作风险只是早基层的业务操作人员中发生的概率比较大,可收集到的操作风险事件中,涉及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利用职务犯罪的案件就比较大,并且涉及的金额也比较大。鉴于这种观念的认知错误,我们在防范操作风险的过程中,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预防基层员工出现的操作风险,权利的约束主要集中在基层员工身上,忽略了中层或者高层的管理人员出现的操作风险,对高层的管理人员缺乏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

3.激励约束机制不合理

我国银行实行的是总分行制度,总行和分行就形成了委托的关系,分行和员工也形成了委托的关系,也就是上一级委托它的下一级,管理风险,控制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每个级别的人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就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就比如说,分行为了自己的业绩的考虑,对于出现的风险会隐瞒不报的情况,这反而会起到不好的作用。这就缺少一套完整的约束机制,自上而下地进行有效的约束。

(二)流程因素引发的操作风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挥,银行都有了自己的业务操作系统,通过层层的刚性控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许多风险,但实际工作中,大部分仍是用计算机模拟手工操作,给操作风险的控制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日常营业中,银行内部工作人员违反操作流程的事件屡屡发生。在业务的办理过程中,许多制度、约束都是停留在口头上,很少真正按照操作流程进行下去,尤其是贷后管理不到位,没有按照规定对贷款进行跟踪检查,贷后评价工作未有效落实或流于形式,银企对账制度形同虚设。

(三)系统因素引发的操作风险

现在的商业银行不依靠计算机的帮助,业务办理将是个浩大的工程。但是对计算机的依赖,必然加剧银行的操作风险。一旦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银行就无法正常办理业务,将会给银行和客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三、防范操作分析的建议和措施

(一)建立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

在对操作风险的防范上,不能在等到案件发生后才采取措施,应建立一个整体的防范机制。首先银行要建立各业务部门的损失数据库。同要把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其他的风险联合起来综合考虑。我们可以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引进“零容忍”的风险管理理念,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管理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简单但又比较严谨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应当覆盖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缓释、监控、报告等环节。从简单的地方处罚,在实际工作经验中,逐渐积累、逐渐扩大和完善操作风险的领域。

(二)加强操作风险文化建设,增强服务意识

首先,要加强员工操作风险意识的教育,加强员工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教育,让这种文化深入人心,内化为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让员工自觉地去防范风险,正视风险,主动披露风险。其次,要普及操作风险的知识,让员工更好地了解操作风险,是规避风险而不是为了消除风险。最后,员工要树立很好的服务意识。在银行的损失案件中,许多就是因为和客户信息不对称,造成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直接给银行造成了损失,例如银行卡、外部欺诈的问题。因此,员工在工作中要耐心认真地和客户沟通,认真审核客户身份,更多地了解客户的信息,建立一种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1.建立健全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健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增大风险管理指标的权重,同时将操作风险指标单列考核,建立双向激励机制。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要求以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制度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从事风险管理工作。放弃片面追求规模,将机构竞争压力简单转嫁给基层员工的传统模式,尽可能把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企业发展目标有机融合,让员工对前途充满希望,增强机构和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2.完善权利制约机制,加强对高管的监督约束

在许多发生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重大的损失都是由于高层的管理人员监守自盗,利用自己的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因此我们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权力约束机制,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约束作用。在业务的处理过程中,要弱化权力集中的状况,由不同的高管审批决定,形成一种良好的约束条件。同时也要发挥员工的监督作用,对于管理层的违法违规行为要进行揭发上报。

3.建立风险报告体系

操作风险的报告部门应该独立于业务部门,发生的有关操作风险的损失案件应该立即准确报告给相关的管理部门。然后,管理部门应该对损失事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及时对操作风险的管理进行科学的合理评测。最后,根据评测记录采取合理的整改方案,及时分门别类地向外部媒体进行披露。

(四)优化流程

银行目前的改革工作中,主要的工作重心是组织架构的整合上,对业务操作流程的整合所花的精力还比较少。银行必须理出具体业务流程,寻找流程中的风险点,并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每种可能的风险因素都有所监控,每种业务都有规范,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并且,要加强业务流程的动态管理和持续监管。许多操作风险业务发生后,常会有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因此,要配齐、配强事中和事后监督人员,真正实现前中后台分离。

(五)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银行应该加大力度防范网络风险,注意提升技术手段,通过清算系统、会计核算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审计系统等的应用,及时有效地防范操作风险。对于银行承受的其他不可抗力造成的风险,银行应该制定完备的应急方案。

参考文献

[1]成俊.银行操作风险控制及成本收益分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董艳苹.浅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与防范策略[J].济南金融,2007(02).

[3]盛军.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的实证研究与国际比较[J].南方金融,2008(03).

[4]万杰,苗文龙.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比较及成因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5(07).

[5]汪办兴.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统计分析与成因的国际比较[J].上海金融,2007(05).

[6]马克.洛尔.金融风险管理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78-183.

作者简介:陈晓(1989-),女,河南省济源市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上一篇:浅谈企业内部控制认识存在的若干误区 下一篇:加强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