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时间:2022-08-28 08:32:35

民办高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摘要]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行为准则。文章以教育公平为视角,以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民办高校学生的教育公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认为,民办高校的学生在教育的起点、过程、结果三方面处于教育公平的劣势地位,而改善此状的最佳选择是从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四维角度出发,各司其职,相互依托。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教育公平;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035-03

笔者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民办高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为检索词,分别以“全文”、“主题”、“篇名”为检索项,对搜索到的文章进行梳理时发现,对民办高校教育不公平问题的研究多以学校本身为研究对象,在提出对策时多从政府的角度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学生作为教育的主要成果,是检验教育水平的最主要的指标,因此,教育公平的研究对象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此外,针对教育不公平问题的解决方案,单从政府角度考虑较为偏颇。民办高校及其教师,乃至本校学生都是参与主体,都应积极为提高民办高校的地位,争取教育公平做出努力。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应该积极的采取措施提升本校的地位,为学生赢得教育公平提供支持;民办高校的教师也应该主动的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满足学生教育过程公平的愿望;学生应该坚定立场,努力学习并积极参与实践,争取就业“零距离”。综上所述,笔者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了民办高校教育不公平问题,并依据主体身份的不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教育公平的含义

对教育公平,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阐述为:一是公平的教育能够使个人特有的能力得到发展,提供相同的教育计划是使每个人通过教育获得发展的前提,种族地狱、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外在因素不应影响教育机会;二是个人的能力发展必须有利于整个国家,即个人的发展不能妨碍他们或社会的发展。胡森认为教育公平主要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起点的平等,主要是指入学机会的平等;二是教育过程的平等,指的是教育条件的平等;三是教育结果的平等,强调学业成功机会的平等。我国劳凯声教授认为教育平等应具有以下理念:第一,主体人格和尊严平等。第二,教育权利与义务平等和教育权力与责任的均衡。第三,平等起点的教育机会。第四,平等利用的教育机会平等。第五,受教育过程中机会平等。第六,获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平等。第七,对弱势群体进行补偿。石中英学者认为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法律上,人人享受平等教育权利;教育政策方面,人人平等享有教育资源;教育活动中,人人受平等的对待,具有同等的就业机会。此外,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教育资源需要像弱势群体倾斜,即:“不平等”的矫正。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教育公平还必需包括:在客观上存在着社会发展不平等的历史时期,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不平等”的矫正);在现实层面,要维护教育平等。

基于以上的观点,笔者认为,教育公平是指在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等的前提下,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平等的享有受教育的权力;对于教育创办者而言,平等的享有获得公共教育资源的权力;对于教育者而言,付出同等的劳动力时获得对等报酬的权力;同时,对弱势群体给予优惠政策,以此降低不公平的存在。关于受教育者的教育公平,国内学者主要的观点是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笔者所理解的起点的公平是指,受教育者平等的享有入学接受教育的权力,目前的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实现了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享有教育条件和教育资源平等的权力。教育结果的公平是指通过教育,使得每个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但是,结果的公平具有更大的主观性,其判断标准是复杂难以明确的。在此,笔者把高等院校教育结果的公平只要界定为学生毕业后获得就业岗位的公平。

二、教育公平存在之问题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校作为教育界的一支强劲力量,在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举得很大成就。截止到2012年,全国普通民办高校共有707所,在校生人约为53.3万人。根据数据显示,民办高校为适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民办高校的学生却享受不到与公办高校一样的待遇。具体表现在起点的不公平、过程的不公平、结果的不公平。

(一)起点的不公平

进入民办高校学习一般取决于高考成绩和学费两个因素。而学生的高考成绩与其家庭背景成正相关。从《社会分层对于教育分层的影响――西安民办高校学生家庭背景的实证分析》一文中,对陕西省部分民办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父亲的职业水平以及家庭经济收人对于子女进人民办高校计划内学习项目有负向作用。从总体上看,民办高校计划内项目为低社会阶层的职业群体和低经济收人家庭的子女提供了较多的人学机会。

众所周知,在大多数情况下,民办高校的学费是公办学校学费的几倍。因此,由于高额的学费,处于经济不利地位的家庭便无力支付,虽然国家将民办学校的学生资助纳入同级同类公办普通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按照同层次同类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同等享受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同等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制度与同层次公办普通高校一致。但是民办高校的学费基数大,而且家庭情况相比较公办学生而言并不富裕,因此学生就有可能失去了入学的机会,只能选择辍学或复读,也即造成了民办高校学生教育起点的不公平。

(二)过程的不公平

1.物资资源方面

公办高校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因此,每年都会有国家提供巨额资金来支持其发展。这些资金用于购买最新版的图书资源、更新教学设备,改善基础设施,从而提高办学质量。民办高校的一部分资金来源创办者的投资、社会捐款、地方企事业组织的拨款和国家少量教育事业费补贴和项目经费,其余资金来源于学生的学费,而且这是资金的主要来源。民办高校如想有大量的办学资金就需要提高学费和增加学生入学的数量,但这两者呈负相关,同时增加的可能很小,而且国家也明文规定了民办高校学费额度。因此而言,民办高校资金短缺,无更多资金去更新设备和基础设施,仅有图书的有限更新。硬件设施的短缺,使得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

2.教师资源方面

公办高校教师的压力小,工作环境好,待遇好,社会福利多,而且社会地位高、名声好。而民办高校的教师工作压力大,环境相对较差,而且享受的社会福利较少,社会地位不高。基于这种影响,广大优质教师会积极选择公办高校,对民办高校的招聘往往视而不见。因此,招聘过来的教师没有公办高校教师的总体素质高。此外,教师中师范学校毕业的很少,大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教法等方面的专业训练,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教学方面有很大的阻碍。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年龄结构的不合理:民办高校教师大部分是退休教师,其次是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而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中年教师却较少,从而形成了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不健康的结构。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着高校教育质量的好坏,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过程的公平程度。

3.政策资源方面

公立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绝对主导权,且政府又是公立高等教育出资者,因此,政府在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制度时,往往主要从公办高校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即政策制度服务的对象以公办高校为主,相应的支持政策主要是针对公办高校的,民办高校发展所需的政策支持就只停留于宣言形式,实际的支持力量只能求助于市场。例如,政府成立的“211”和“985”两大教育项目中,没有一所是民办高校,而政府会给予项目中的高校大量的优惠政策,因而,民办高校的学生却无福享受。

(三)结果的不公平

同一年毕业的同一个专业的学生,面临同样的工作岗位,在同一家公司进行面试时,面试官们不认真考虑学生真实能力素质和具体岗位的能力水平要求,就有意无意的排斥民办高校的学生,而更加器重公办高校来的学生。在有公办学生作为竞争对手时,他们的就业机会就会减少,而且,这类现象不仅表现在私营企业,在事业单位招聘中,尤其是商业银行招聘中更为突出。因此,民办高校的学生享受不到同等就业的机会,也即是结果的不公平。

总结以上种种不公平的表现,不难发现,这些不公平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联动性的,呈现出彼此呼应、相互加剧、恶性循环状态。比如,政策资源和物资资源匮乏,导致教师工资不高,那么优秀师资就必然匮乏,进而使得在教育过程中公平缺失,那学生在校期间提高的速度和毕业质量将难以与公办高校相匹敌,也就形成了就业难的教育结果不公平的后果,等等。

三、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

针对以上教育不公平的具体表现,笔者依据参与民办教育主体的身份不同,分别提出可行性措施。

(一)对于国家而言

1.加大财政对民办高校的资助水平

对教师,要依法推动民办学校教师在职称评定、工龄计算方面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对学生,要落实与公办学校的学生在升学、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生活困难补助、就业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享有同等权利。

此外,国家应设立专门的民办高校奖项。对于社会声望好,毕业生质量高,社会认同度高的民办高校,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将这部分资金进行合理可行的分配,比如2:2:6,用其中20%的资金作为报酬回馈办学者以及全校教职工的努力,以提高每个教师成员的创造性、积极性。另一个20%以班费的形式分配给各个班级,有辅导员老师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进行分配,让民办高校的学生们感受到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认同感,以鼓励和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剩下60%的资金用于学校购买新图书、改善学习环境,这样会改善广大民众对民办高校的认识。当然这些款项的运用需要有效的监督机制,另外,款项如何运用应有一定的弹性,但是如有改变应报政府批准。

2.逐步完善与民办高校有关的法律法规

对于达标的民办高校申请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按与公办高校相同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审批,从而提高民办高校的整体地位。以此降低社会对民办高校学生的歧视,这样一来有助于缓解学生结果的不公平,真正实现毕业、就业的“零距离”。

(二)对于民办高校而言

1.专业设置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课程的制定及教学的评定要吸取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指导,并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在能力培养方面,除了要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要加强实践环节和现场教学,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快速走上工作岗位。在课程设置方面,采用灵活的学分制,提高选修课的比例,这样学生就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

2.民办高校定期对本校学生及家长进行调查访问

准确把握调查对象对本校的优缺点的描述,对于优点是继续坚持,对于缺点则采取措施改进。制定措施的过程中要把学生、家长和教职工的意见考虑在内。这样做就提高了民办学校的公信力,有助于成功转变公众文化观念。对于录取本校毕业生的公司企业,也要积极走访,了解社会对本校毕业生的认可度,从而为以后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提供参考,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这样才可以减缓社会对民办高校及学生的不公平待遇。

3.民办高校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薪酬,各项制度的安排要具有人性化

对于本校的优秀教师的相关科研方面的想法要努力配合,以期能挽留优秀的教师资源。此外,适当聘请公办高校的优秀教师来学校工作,实现优势互补。民办高校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要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还要尊重人才,理解人才,信任人才,关心人才,培育人才,这样一来,才能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加强教学资料及信息网络设施建设

要建立一个能够快捷地收集各种文献资料和信息的现代图书馆和信息网络系统,能够及时地了解世界相关科学研究领域前沿,为学校学科研究、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支持。民办高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设和维护校园网络系统、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多媒体教室、语音室、新闻中心等数字化教学环境,为广大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教学创造条件。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仪器设备共享系统和数字化图书馆等,加快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进程。

(三)对于教师而言

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应该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首先,在日常教学中,要走进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积极解答,采取鼓励式教学,多发现学生的优点,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其次,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但是要准确把握课堂开放的程度,切实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防止“课堂”变成“客厅”,成为大家“自由交流”的场所。最后,对于研究项目和课题,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激发他们的兴趣,以此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于学生而言

民办高校的学生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在校期间,努力学习课本知识,除此之外,应该坚持自己的兴趣点,并努力突破,积极培养自己的钻研能力;关注社会时事政治,了解社会最新动态,以准确把握毕业后的方向;要勤于动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完善知识架构。毕业后,在工作单位里,要好好工作,并积极创新。当发现自在校所需知识落后时,积极和母校联系,给母校提供建议,以此促进母校的发展壮大。毕业生的表现会影响到企业对本校的印象,如果毕业生的质量高,会提高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认可度。学生积极给学校反映所学知识的使用情况,能保证民办高校专业课设置跟上社会的需要。

上一篇:小学语文兴趣培养之我见 下一篇:独立学院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