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的定位、特色问题及其发展策略

时间:2022-10-08 07:07:46

民办高校的定位、特色问题及其发展策略

摘要:发展定位与办学特色是民办高校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起着方向性和全局性作用。我国民办高校定位的市场导向非常明显,力图满足市场需求,依据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人才培养结构定位于“特色+热门”,但是仍存在盲目“求大求高”、办学的营利导向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公共财政缺位等密切相关。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积极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实施民办高校三元分类管理,推动民办高校科学定位、凝练特色,深化民办高校民主管理制度建设,促进民办高校发展质量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民办高校;发展定位;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48.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考生生源人数的下降,高等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加上产业升级、社会的进一步转型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契机。

一、民办高校发展的定位、特色现状

民办高校定位,是学校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及学校所处的环境,从办学条件与办学现状出发,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建设重点以及办学特色等,以履行自身的社会角色和职能。民办高校特色,主要指的是办学特色,是在民办高校之间形成的具有鲜明异质性(个性化)、极具竞争力的比较优势。主要包括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异质性和比较优势。定位关系到民办高校未来的发展道路和方向,具有战略意义;特色是民办高校内涵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有效满足民办高等教育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关键影响元素。

我国民办高校定位的市场导向非常明显,力图满足市场需求,依据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调查显示,在民办高校社会需求方面,民办高校普遍要求扩大办学规模,大部分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定位于“特色+热门”[1]。服务区域定位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城市,服务行业定位则集中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在民办高校个人需求定位方面,民办专科高校生源质量仍普遍处于劣势,民办本科高校有所提高,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为依托实训基地为主的实践教育;民办高校职能定位主要集中在“教学应用型”和“职业技术型”;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方面,特色定位依托民办高校已有办学条件,学科能级定位集中在“扩大深化特色学科群”。

根据调查,目前绝大多数民办高校有较为强烈的特色意识。通过对34所民办高校的抽样调查,有33所高校强调指出“以特色求发展”或者“树立办学特色塑造品牌”等特色办学理念,其中30所民办院校特色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理念、专业特色、校园规划建设等有关学校办学、发展层面。民办院校办学理念的共同性是由其办学类型决定的,我国研究型大学全部是公办高校,而民办高校多为教学型高校,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各种人才。这样的使命和责任决定了民办高校在办学思想上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所在地区输送优秀人才。

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注重实践教学模式,寻求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2]。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民办院校办学的根本出发点,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学质量的竞争,提高教学质量要以人才培养模式作保障,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体现了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调查结果表明,有近一半的民办院校将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本校核心竞争优势。可见,多数民办院校的办学者意识到培养模式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如北京吉利学院的“311就业导向教育模式”等。

民办高校在管理体制上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有限)负责制,在学校招生工作中开辟多渠道、采取多种手段措施保障生源规模足额。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高校发展的现实状况,民办高校在管理体制上区分于公立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董事会(长)任命或兼任校长。校长拥有董事会授予和《民办教育促进法》赋予的有限的法人权利并承担一定的法人责任。目前民办高校在管理体制上一个新的情况是,家族世袭的现象比较突出,以西安4所在校生规模超过3万人的民办高校为例,都具有董事长或校长家族世袭、经营与管理学校这种特色,被民办高校圈内人士称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西安现象”[3]。

民办高校在学校规划与建方面,实施区域化发展战略,选择与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在专业设置上主要以地区经济发展的职业需求为依据,针对地方具体的经济建设、地方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逐渐发展成为本校特色专业,并不断地推进将“特色建立在班上”,越来越重视特色班级的建设,在科学研究方面重视学校自身研究和区域文化与经济研究。根据职业需求,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呈现出“流动性”特点,学校为适应新形势,会砍掉一些传统的旧专业,设置适合人才变化需求的新专业,如河北传媒学院为适应近年出现的“艺考热”,设置了“上镜与考试形象设计专业”等。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导向也成为众多民办高校拓展办学职能、提升办学实力、实现内涵发展的共同选择。

二、民办高校发展定位、办学特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我国民办高校在经过艰难曲折的历程后发展壮大起来,但是由于市场发育的缺陷和政策的不完善,以及民办高校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民办高校在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

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定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盲目地“贪大、拔高、求全”。在校生规模普遍在10 000~15 000人以上、精致型民办高校稀缺;高职升本、本科院校办研究生教育、向研究型大学发展等倾向明显。经费来源单一、公共财政资助缺乏迫使民办高校追求规模效应,民办高校招收考生不具优势使得民办高校无奈地追求学校层次升格,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中间小两头大的现象造成民办高校专业的过早定型。

调查发现,民办高校特色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包括办学特色口号化色彩浓厚,某些民办院校的办学特色仅仅是该校招生的噱头,特色在实际的教学中体现并不明显;办学理念、管理体制等“特色”趋同,校际之间在专业设置、管理体制及办学特色整体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资源配置不充足,对于教学的财力和人力资源配置只到达基本维持运转的状态,学校对市场的高度依赖性;特色形成缺乏长远规划,在特色发展方面急功近利,民办院校发展特色方面比较流行的做法是通过短期的特色发展项目,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民办高校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从外部来说,深受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制度、行政体制、经济发展模式与水平、文化传统、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公共财政投入偏好公立高校,对民办高校极少投入,在招生录取环节民办高校列入同类高校的最低档次,社会对民办高校发展的传统偏见等,使得民办高校发展定位更多地寻求市场发挥作用,导致办学的功利性较为突出,从教师配置、设施设备的购置利用到专业的设置、学生培养方式的选择等,尽量走低本高效的道路。就内部而言,学校的投资办学目标、生源质量、师资队伍状况、经费收入水平、历史积淀、地理位置等对学校的定位和办学特色至关重要。由于民办高校在这些方面大多处于劣势,民办高校的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基本都立足现实,以获得足够生源并服务于招揽生源为第一要务,时效性非常强。准确定位,特色鲜明,是民办高校发展和办学的基本准则。这实际上也就是要求民办高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积极主动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自身条件出发,确定一条高效而又特色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找准自己的位置,获得社会发展空间,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易被识别,特色明显。

三、积极推进民办高校科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的对策及建议

一些发展速度快、社会声誉好的民办高校无不重视质量的提高和特色的培养[4]。民办高校的科学定位涉及政策环境、市场、内部基础与条件等因素影响,民办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又是一个长期选择与锤炼的过程,而不是短期的应景之为,应该进行全面统筹谋划。

(一)制定积极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加速促进民办高校科学定位、建设鲜明特色

积极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应遵循“自治、平等、效益”的高等教育理念,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大对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支持,在政府与民办高校间建立全面良好的发展合作关系,给予民办高校充分的办学自,在法律上保障民办高校享有与公立高校平等的待遇,维护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秩序,鼓励和保障有序竞争,使民办高校能以较低的成本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引导和促进民办高校准确定位,形成突出的有竞争力的办学特色与品牌。

全面积极满足民办高校的政策需求,是我国民办高校科学定位、形成多元办学特色的重要保障。民办高校未来定位与办学特色形成需要的政策包括:差异化的产权政策;有效的风险防范政策;多元分类的合理回报政策;开放公平的招生政策;规范、合理的税收政策;系统完善的资助政策;按质收费的差异收费政策;促进民办高校遵循教育规律办学的分类评估政策;自主独立的教师发展政策等。全面满足这些政策需求,为民办高校的科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建设提供广阔的政策空间与市场、发展空间。

在民办高校科学定位与特色建设中,政府需要转变职能,主动服务并宏观指导民办高校的自主定位和自我发展。要从微观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为主,从直接干预民办高校具体办学为主转向扶持、服务和管理民办高校为主,从而真正建立起有利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服务型政府”。

(二)实施民办高校三元分类管理,推进民办高校在办学目标、性质等方面的准确定位与办学特色的形成

积极开展民办高校的属性识别,建立充满活力的现代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制度,引导民办高校分类、规范发展。通过属性识别,区分营利性民办高校、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和跨属性民办高校,分别借助约束机制、补偿机制、互惠机制等制定和实施差异化的多元民办高校管理政策,调控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5]。根据地方实际,实施动态、弹性分类,实行差异化授权,促进区域民办高校发展特色形成和质量的提升,不断提高民办高校分类管理政策的效能。立足公共政策理念,依法和遵照行业条款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市场,从公共财政支持、向民办高校平等开放和增加收益的权利与机会,在民办高校、社会、政府间谋取差额共赢,剔除集权思想影响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功能。直接有区别和有选择地向不同类型民办高校提供高等教育信息、民办高校行业规范、委托管理、属性识别制度、公共财政资助、民办高校免费补贴等,改善民办高校办学条件,规范民办高校办学行为,促进不同类型民办高校共同发展。促进多种类型民办高校既是适应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也是民办高校科学定位发展和凸显办学特色对外部环境的必然要求。对不同办学类型民办高校实行僵硬的统一管理,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准确定位和个性化办学,影响到民办高校的持续发展。

(三)推进民办高校自主办学,加快内涵发展

为了充分实现民办高校定位科学、优势特色鲜明的办学目标,民办高校需要深化民主管理制度建设,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增强办学的公益性色彩,改革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民办高校工作职能,全面提高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应加强民办高校制度环境的建设,扩大民办高校学术权力和学术自由的空间,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学校重大事项决策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实行民主管理,为办学特色的形成提供制度保证和相对稳定的环境。要建立有利于民办高校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在评价的指标上区别于公立高校,在评价的方法上实行线性评价和非线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在评价的主体上实行社会机构、专家、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评价,引导我国民办高校科学定位和特色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管理,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教学管理特色体系,创建办学特色。打造民办高校品牌,营造特色校园文化,面向未来、面向市场来确定自己的整体优势和特色,通过优秀人才的培养、特色学科及知名教师、校长等核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将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推动学校进步。以社会与区域经济发展、本校的历史传统、现实状况、发展前景、社会需求等为依据,在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准确定位,并有选择地适度培植和拓展民办高校的科研职能,促进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全面提高民办高校的综合办学效益。

(四)坚持适度均衡与效率优先相结合,优化民办高校资源配置,以特色求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原则,优化民办高校内部教学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的比例结构,大力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知识、学历学缘结构。设立学校办学特色构建专项基金,围绕特色专业的构建加强师资的投入、教学硬件的投入、实训设备的投入。在政策层面全面落实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同等的社会地位职称评定、晋升、评优等方面的权利;在民办高校内部坚决摈弃过度市场化的薪酬用工制度,在办学经费许可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教师的待遇,提供教师有竞争力的薪酬,同时建立科学、严格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使民办高校的教师既能体面地工作,又能与公立高校教师同台竞争,尽职担当教书育人的社会重任。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办学,进行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之间的优势互补。根据民办高校办学的实际,实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按照投入和输出要素,构建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通过这一系列策略和措施,引导和促进民办高校在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人本管理和物本管理、公益办学与盈利办学方面有机结合,真正推动民办高校科学定位与优势特色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柯佑祥,薛子帅.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定位现状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55-60.

[2]龚怡祖.略论大学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1986(1):86-89.

[3]康正.陕西民办高校:世袭还是“收编”[J].瞭望东方周刊,2012(28):29.

[4]赵一枫,姚加惠.潘懋元访谈——如何奠定未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N].中国教育报,2007-1-26(7).

[5]柯佑祥.民办高校属性识别及其调控机制[J].教育研究,2012(9):111-118.

上一篇:教育在于引导 下一篇: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与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