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兴趣培养之我见

时间:2022-09-04 06:47:43

小学语文兴趣培养之我见

小学生的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兴趣是创新教育的心理基础,兴趣能有效地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对小学生的语文兴趣进行探讨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笔者似从三方面谈谈见解。

构建温馨和谐课堂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不可急于求成,而要千方百计,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设温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把课堂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师生关系融洽,相互尊重,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营造语文教学情境,构建温馨的学习氛围 要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的内容,设计相适宜的语文情境,深入浅出,丝丝相扣。如教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时,可先放颐和园的鼎盛时期图片,教师当“导游”带领学生浏览颐和园,让学生陶醉在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中,学习兴趣自然被调动起来了。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变成温馨大家庭 始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习的主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语文学习课堂,真正使学生畅所欲言,主动地在教师制定的目标轨道上运转。师生互敬互爱,学生把教师引导当成一种求之不得的教育机会,教师视学生成长进步为自己的荣耀,彼此心心相印,视为知心朋友,共同在温馨的学习环境中分享语文课堂带来的快乐。

用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艺术一直是好的教师追求目标,讲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讲课生动活泼,不拘一格,面向全体学生,重点突出,简略得当,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这样的授课艺术就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制作声情并茂的课件,使学生在课堂上静动结合,说做结合,同老师一起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感悟语文知识。如笔者在制作四年级上册《观潮》课件时,首先就要下载钱塘江涨潮的壮观场面,让学生描绘“人声鼎沸、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恢复平静”等情境,感知课文,发挥想象,提升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师在讲解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生活中哪些东西是用木材做成的?木材来自哪里?如果在我们的环境中没有树木行吗?为什么?这些问题的设计,目的是引发学生联系实际引起思考。

鼓励发散思维,激起学生探究兴趣 多视角看问题,充分发挥学生想象,激发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见解,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设想不同的答案。这样有利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想象。

开展多种活动,培养学生广泛兴趣 组织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在语文方面动手动脑的能力,经常组织朗读、书法、作文、故事会比赛,指导学生办手抄报、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广泛兴趣,为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写作能力,激发学习热情,潜移默化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赏识与情感教育的方法

紧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 课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作品中的人物在课堂上活灵活现,让课文中的事例打动学生的心,总之,尽可能让学生走进教材中。这就要求教师吃透课文,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挖掘教材情感因素,打动学生,使学生在教材的情感中兴趣倍增。如教四年级上册《长城》时,教师就要把热爱长城与热爱中华民族联系起来,要使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雄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调动学生情感 语文教材选取的文章大多是文情并茂的经典。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既要读出节奏,又要读出文章的情感意境,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情感的海洋陶醉、遐思。

用肢体语言传达情感 师生的面目表情是情感信息的体现,是师生心灵交流的窗户。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恰如其分地用自己丰富的五官表情,形象直观、情真意切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获得心灵体会与感应。如解释动物的叫声,教师就可以模仿;人物的不同笑声,如“讥笑、偷笑”,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用肢体语言做出示范。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提高教学的一个重要措施。兴趣能使学生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信息在神经纤维通道内的传输保持高度畅通而让心理处于最佳状态。小学教育教学的对象都是一些年龄较小的学生,他们的兴趣不够稳定,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探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关系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学生在学习阶段对语文的爱好与否,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学习的兴趣,积极探索教学有效途径,一定能使全体学生学好语文这门基础课程。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富山中心小学)

上一篇:关于新建本科院校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 下一篇:民办高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