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视阈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探析

时间:2022-08-28 08:21:19

“风险”视阈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探析

摘 要:风险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如影随形,是人类实践的常态现象。风险的双重性决定了和谐社会是一个风险与和谐并存的社会,社会转型的特殊性背景决定了和谐社会是在治理和化解风险中追求和谐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能力治理风险的社会,是对诸多风险的积极回应,开辟了通向未来高度和谐的现实道路。

关键词:风险;风险社会;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1)06-0064-05

收稿日期:2011-08-02

基金项目:山东交通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我国转型期的风险及政府风险治理研究》(2010004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崔德华(1977-),男,山东菏泽人,山东交通学院管理系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风险社会及政府风险治理。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自身的发展逻辑有其风险产生的客观必然性,风险与人类实践活动如影随形,人类的实践活动构成了风险的现实根基。无论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农业社会,还是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工业社会、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风险就一直贯穿始终,还没有哪一种社会形态能够完全摆脱风险的冲击和影响。当前阶段,我国积极倡导和不懈追求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一个没有风险和冲突,波澜不惊、平静如水的社会,而是一个风险不断呈现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风险,实现从矛盾到融合,从风险到和谐,最终促进社会和谐的转化过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如何从风险视角透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敢于直面风险的考验,积极探寻化解风险的出路,有效地减少风险的发生,真正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这就是本文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一、风险与人类社会发展如影随形,是人类实践的常态现象

风险是人们在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中遭遇到能导致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及其他经济损失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他不测的可能性。在人类社会中,风险是难以规避的现象,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不断产生风险、认识风险和治理风险的进程。正如风险社会理论的创始人、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所言: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风险是永恒存在的,“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社会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一种风险社会”[1]。我国学者马玉民也认为:“从历史的维度看,自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以来,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挑战风险、战胜风险的历史。从一代又一代人类克难历险的过程中,可以折射出这大千世界的华赡宏福和经纬万端、人类的成功与失败、喜悦与悲伤;可以窥见世界文明进步的轨迹;而人类社会的赓续与繁衍,又决定了人类风险的无限延续性。”[2]这就意味着,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和风险存在,尽管这些风险的表现形态、形成原因和造成的后果有所不同,但人类总是在矛盾运动和解决风险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

风险是人类自身实践活动的“副产品”。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人类的实践活动如一把双刃剑,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成为人类追求解放、获得自由的重要推动力,但人类的实践活动本身也可能蕴藏着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并不总是合目的的,有可能发生偏离,而偏离就意味着存在风险的可能。一旦实践活动的后果与人们确立的目标不一致,人的实践规模越大、涉及的范围越广,其蕴藏的风险也就越可能增加。对于这一点,贝克和吉登斯用“人造风险”来揭示人类实践活动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和负面影响。宋友文指出,风险是现代人造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自己的行为造成的。从实践论路向上看,是工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引起的现代性危机的后果;从哲学的角度看,是人类价值观念的错位所致[3]。这就意味着风险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只要人类进行实践活动,就一定会产生风险。风险与人类实践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风险构成了人类实践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类实践难以规避的对象。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也难以规避风险的冲击。当前阶段,我国面临着经济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文化风险、生态风险等风险的冲击,正因为这些风险的存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我们才要提出规避和控制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从和谐社会来看,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状态,是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也是我们党为之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然而,这不等于和谐社会是一个没有风险和冲突的超稳定结构的社会,而是呈现出风险与和谐的二元张力。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风险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他者话题,而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地研究和分析风险,发出时代的强音,进而揭示风险现状及形成缘由,找到治理和化解风险的有效机制,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性课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课题。

二、风险功能的双重性决定了和谐社会是风险与和谐并存的社会

从风险的功能来看,风险具有双重性,即具有负功能,也具有正功能。所谓负功能,是指风险的破坏,风险具有强大的破坏作用。所谓正功能,是指风险的创新,风险蕴含着一定的积极因素,是一种机会和创新的动力。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是一个风险不断呈现的过程,这要求我们深刻认识风险功能的双重性,趋利避害,消除风险的不利影响,敏锐把握风险中的积极因素,变不利为有利,化风险为机遇,赢得风险治理的主动权,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

风险的强大破坏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从风险的影响来看,强大的破坏性社会风险最明显的是外在表现。风险一旦发生,其所具有的突发性、波及范围的广泛性、极强的放大性、后果的严重性等特性使其在短时间内形成“蝴蝶效应”,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稳定带来严重的威胁。首先,风险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造成严重的损失。如2008年的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2010年全国范围的洪灾事件,这些突如其来的风险都具有强大破坏性,造成了人员重大伤亡,房屋大量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到严重的损失。其次,风险不断呈现,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据相关资料显示,2003年波及全球的SARS疫情给中国大陆造成4 000亿元的经济损失[4],对经济的影响远胜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和1998年的大水灾。2008年的南方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537.9亿元,而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 451亿元[5],截止到2010年7月,我国因严重洪水灾害导致直接经济损失约1 422亿元[6]。这些风险的发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极大地增加了我国经济建设的不确定性和成本,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实施造成一定的压力。再次,风险对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严重的冲击。稳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风险具有极强的破坏性,既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严重的冲击,如果社会不稳定,就会增加民众的恐慌心理。最后,风险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当前阶段,我国已进入到高风险社会阶段,面临着诸多风险的考验,这些风险的存在对社会稳定和谐构成极大的威胁,对政府的合法性和良好形象带来严峻挑战,它直接影响政府的形象建设,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政府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理风险,降低风险的损失,其自身形象势必受到严重的影响,将可能失去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失去统治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治理和化解风险,构建和谐社会,便成为关乎我国发展前途的一个重要问题。

风险的创新为和谐社会构建带来了新的机遇。风险具有强大的破坏性,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蕴涵着创新,孕育着新的起点和契机。和谐社会伴随着风险的存在,但风险的解决又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提升。首先,风险增强了人们的风险意识。风险意识是一种反思意识,反思政府在治理和应对风险中的成就与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风险治理活动积累经验;风险意识是一种忧患意识,它要求政府能够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加强对风险的预警,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意识是一种理性意识,它提醒政府要对风险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敢于正视风险现实,寻求新的出路。通过树立敏锐的风险意识,有助于政府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克服盲目性的行动和不理智行为,减少风险因素的酝酿和积累,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的氛围。其次,风险治理促进了和谐因素的不断增长。人类社会是在风险不断出现、不断治理的过程中发展的,在治理风险的过程中,风险因素在减少,和谐因素在增加,和谐因素的不断积累,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再次,对风险的治理促进了新制度的产生。通过对风险治理的反思和总结,政府能够对旧的风险治理制度进行抛弃或修改、调整,积极探寻治理风险的新策略,进一步实施新的风险治理制度,增强风险治理的针对性和高效性。这就意味着风险对新制度具有激发功能,新制度的建立健全进一步促进了风险的解决。最后,风险提升了政府治理风险的能力,为政府治理和化解风险从根本上提供了“奋力拼搏的力量源泉”。吉登斯曾指出:“风险中又孕育着积极的动力和新的起点,给我们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机制,为社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动力源泉。”[7]风险并不总是让人悲观失望,通过风险知识的逐步积累,认知能力的提高,在解决风险的过程中,政府可以从中积累应对风险的经验,切实增强抵御风险的本领,减少风险发生的机会,降低风险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危害,推动社会安全、良性有序地发展,和谐社会就是在不断化解矛盾、控制风险、增进和谐的过程中实现的。

三、我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背景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是在治理和化解风险中追求社会的和谐

社会转型意味着不确定因素的增加,而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必然会带来矛盾和风险。亨廷顿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动荡不安,不是由于它们贫穷落后,而是由于它们力图实现现代化”[8]。当前阶段,我国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中,正积极行进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这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这就意味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必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冲击,客观上要求我们不断地治理和化解风险,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激烈的社会转型必然带来风险的增加。激烈的社会转型,不仅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创新、社会的进步,还带来矛盾、冲突域风险。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开始进入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由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过渡的急遽而深刻的社会转型期。贝克用 “压缩饼干”这一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他认为:“与西方市场经济上百年的发展、完善的过程相比,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压缩饼干’,以历史浓缩的形式,将社会转型中的各种问题呈现出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和文化碰撞,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9],因而我国的社会转型具有复合性的特点。

我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考验,在社会转型这一巨大的变迁过程中,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增加,社会运行的成本日益增高,诸多风险犹如海洋里的冰山不断涌现,使中国进入了风险的活跃期与多发期。在社会发展序列谱上,我国正对应着“非稳定状态”的频发阶段,也就是风险容易孳生的阶段,“传统类型的风险,例如传染病、自然灾害等依然构成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全的威胁,而在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标志的现代化进程中,失业、贫富分化、生产事故、劳资冲突和刑事犯罪等社会风险还不断涌现和加剧。”[10]首先,经济风险的冲击。我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也融入全球风险社会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带来的诸多风险中,最严重的就是金融风险的冲击,它具有强烈的“连锁反应”效应。2008年底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们国家也无可避免地切身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力。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有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等缺陷,极易带来各种风险因素,这些风险主要包括通货膨胀的风险、金融系统中存在的大量不良资产等风险,都成为我们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风险,威胁着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其次,政治风险的考验。政治领域中的最大风险是战争的风险,国际恐怖组织的猖獗活动,“9・11”事件就是由恐怖主义造成的政治风险在当前阶段的集中表现。从国内来看,在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我们党内出现了严重的腐败现象。对于党内存在的腐败问题,2011年,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大会上,振聋发聩地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11]党的一些干部的腐败容易激发人们的不满情绪,降低党的公信力、党的威望,引起一系列冲突性事件,造成社会动荡和社会不和谐。再次,文化风险的凸显。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在加强同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不得不面临着来自西方社会的不良思潮和消极观念的冲击,使思想领域的风险与不和谐因素更加突出和尖锐。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经济社会体制的剧烈变动和改革,也必然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异常活跃,导致新旧观念的交锋与摩擦,产生一系列风险因素。再次,社会风险的增加。主要有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风险,逐渐扩大化的风险等,直接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正常的发展秩序,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最后,生态风险的呈现。当前阶段,我国不少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盲目追求GDP的增加,以高投入、低效率、污染严重、破坏严重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进行经济建设,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不协调发展,甚至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或对立,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生态风险的日益呈现。这表明我国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风险、风平浪静的社会,而是一个存在矛盾和风险的社会,是风险不断呈现的社会。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能力治理风险的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伟大的构想,是对诸多风险因素的积极回应选择,它开辟了通向高度和谐的未来社会的现实道路。它是我们党力图解决现实问题的大手笔,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积极化解风险、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出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治理风险的优越性。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具有规避和化解风险的制度上的优越性。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正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之上的和谐社会,因而具有治理风险的优越性。如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所说:“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12]141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3]。面对诸多风险的考验,决不能悲观失望,要有解决风险问题的信心,因为“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12]364。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所以我们有能力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来化解、控制风险的发生,逐步解决这些风险,促进社会的和谐。在当前阶段,我们已经具有化解风险的部分有利条件。同志指出:“首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其次,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都是有利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前提条件。”[14]这些有利条件的存在,为我们应对和谐社会构建中所面临的不和谐和风险因素提供了物质、政治、精神等多方面的有力保证,极大地增强了我们解决转型风险的能力。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制度可以发挥资本主义制度不具有的优越性,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的发生,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有序。通过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社会,就可以将风险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消极后果降至最低,将风险造成的影响最小化,卓有成效地解决和克服风险,摆脱面临的风险困境,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的美好局面。

建立健全风险治理体系是和谐社会的根本出路。和谐社会不是一个锦上添花的抽象理想,而是一个有着明确指向的现实战略构想,它侧重的是社会结构的合理化、社会关系的和顺与社会秩序的平稳。面对风险的冲击,只有敢于直面风险,勇于探索化解风险的积极出路,才能抓住有利的时机,有效地把握住应对风险的主动权。建立健全现代风险治理体系是回应各种风险的根本出路。构建完善的社会风险治理体系,就是要建立完善的风险信息反馈网络,增强及时获取、准确分析、全时监控和及时风险信息的能力;要建立健全风险事件收集汇集、报告制度,完善信息保障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相适应的社会信息反馈网络,确保风险发展动态、政府行动、民情舆论的透明与畅通;强化风险观念,未雨绸缪,临险不惧,建立对风险的预警和决策分析机制。就一个完整的风险治理体系来看,应当包括风险预测、风险甄别、风险克制、风险反馈,以及对风险的善后处理等几个环环相扣、密切联系的阶段,增强防范、规避和化解风险的能力,提高应对风险的本领。作为风险治理的主导者,政府必须把风险决策同常规决策紧密结合起来,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以常规决策为主,风险决策为辅,加强日常管理中的疏导防范工作,防患于未然,进而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风险治理体系,让风险治理体系如一个坚强的防御系统,在发展与风险、风险与和谐的辩证关系中,更好地规避和消除风险,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成功地解决风险困境,超越风险社会阶段,走向更加和谐、幸福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关于人类生存、社会结构和生态启蒙等问题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26.

[2] 马玉民.风险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2.

[3] 宋友文.风险社会及其价值观前提批判[J].天津社会科学,2005(1):21.

[4] 焱桦.SARS造成经济损失四千亿[DB/OL].亚洲时报在线//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03-06-19)http://www.省略/newsInfo.asp?NewID=29660.

[5] 张强.发展中的公共安全之痛――保障公共安全,政府不容回避的职责[J].环球经济.2008(11).

[6] 李雁争.我国洪涝灾害已致直接经济损失1422亿元[N].上海证券报,2010-07-22.

[7] 吉登斯.现代性:安东尼・吉登斯访谈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197.

[8] 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张岱云,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41.

[9] 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53.

[10] 张立升.社会学家茶座:第6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76-77.

[1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02).

[1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6(01).

[14]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01).

An Analysis on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sk

CUI De-hua

(Shandong Jiao T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357)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s accompanied by risks, which is a commonplace of human practical activities .The duality of risk determines that both risk and harmony co-exist in a harmonious society while the current special backgroun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determines that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s achieved in the process of governing and defusing risks.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has such abilities to control all kinds of risks in an active way so as to open the door towards a most developed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 risks; risk society; harmonious society

上一篇:共享改革成果 下一篇:第三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编辑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