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视频在高中美术课堂鉴赏中的运用

时间:2022-08-28 06:33:23

微课视频在高中美术课堂鉴赏中的运用

摘 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在美术课堂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表现。微课教学模式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普遍。本文从微课的概念特征等出发,探讨微课在高中美术课堂鉴赏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课视频高中美术;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发展,微课、慕课等教学新方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尤其是美术课堂的教学,传统的教学由于教具的局限性,很难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感兴趣,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微课视频则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微课的概念及特征

1.微课的概念

微课(Micro Learning Resource),主要是指通过视频的方式,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教师围绕某一个重难点知识进行教学。课堂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内容,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包括了课程的设计、反思,还能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微课的主要特征

第一,时间短。微课之所以被称为“微课”,其主要原因就是时间较短,微课的设计主要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有效教学。微课视频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第二,主题突出。微课视频的时间较短,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以短小精悍为主,主要是围绕某一个教学重难点开展,并没有将整个教学内容全部展现。在教学过程中,微课主要是用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强化某一知识点。

第三,资源容量小。微课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利用各种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等随时随地观看教学内容,实现移动化学习。因此,除了时间较短之外,资源容量也较小,一般只有几十兆,利于学生在线观看、下载,频繁学习,也利于教师的观摩和反思。

第四,制作简单。微课的制作主要是围绕教学中的某一点进行,教师在制作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进行设计。微课主要是制作视频,教师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视频的录制,等录制结束之后,可以使用相关的视频剪辑工具进行剪辑和处理,再在课堂上予以展示。

二、微课视频在高中美术鉴赏中的应用

高中美术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只局限于课本知识,对一些美术作品的鉴赏很难有多方面的感知,无法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而使用微课视频能够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欣赏美术作品,提高其审美水平。

1.微课视频更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侧重于语数外等与高考有直接联系的科目,美术学习在高考中没有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并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采用微课视频教学能够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更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进而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的时候需要对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学生在美术课程中需要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适当地暂停、重播视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学生深化对美术知识的认知,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微课资料选取使欣p更精彩

要想使一节课的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微课制作过程中资料选取是相当重要的。美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恰当的资料进行美术鉴赏活动。教师在选择鉴赏资料时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视野以及教材内容有选择性地选取,可利用动画、纪录片等形式,使学生在充分了解相关美术作品背景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这对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在高中美术课堂中,使用微课进行鉴赏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微课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而存在的,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课本内容,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微课制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微课视频能够创设一定的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述“建筑”一节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视频播放中国传统建筑的纪录片,让学生通过视频进行欣赏、感知,之后教师再结合视频向学生讲述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美及其价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陌生感,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迅速提升。

在高中美术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采用微课视频帮助学生赏析美术作品,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志明.彰显微课魅力,演绎精彩课堂――微课在高中美术课堂的应用思考[J].新课程(下),2015(3).

[2]廖华清.让“微课”走进高中美术课堂[J].黑河教育,2016(6).

上一篇:会呼吸的痛――霾 下一篇:在生物教学中对中学生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