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 努力缓解电力紧张矛盾

时间:2022-08-28 05:12:28

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 努力缓解电力紧张矛盾

近几年来,我们始终把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作为缓解电力紧张的主要措施来抓,不断加大电力需求侧管理宣传力度,完善错峰避峰各项手段,加快节电技术推广步伐,落实奖优罚劣政策,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2004―2006年三年环比,拉闸限电路次分别下降了62.3%、78.5%和99.4%,万元GDP电耗分别下降了5.3%、2.14%和2.9%。今年以来尚未出现拉闸限电情况。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宣传,建立健全组织保证体系。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宣传栏、板报、网络、文艺演出等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广泛宣传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意义,及时推广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措施和方法,逐步把这项工作变成了每个部门、每个单位和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同时,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我们在原来“三电办”的基础上,投资1000多万元,会同石家庄电业局成立了石家庄电力需求侧管理服务中心,从业务咨询、报装增容、设备招标、工程施工、接火送电等全方位、全过程监督和服务于用电工作。通过搭建的服务平台,分析电网形势,交流电力信息,推广先进经验,展示最新成果,引导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由政府推动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二是完善电力调控手段,努力转移高峰负荷。为使高峰负荷向低谷转移,提高用电负荷率,我们以科学用电、有序用电为原则,按照“先错峰避峰,后中断负荷,再负控限电,最后拉路”的调控次序,不断修订和完善有序用电调荷方案,对全市所有用电大户,在用电高峰时段实行定时间、定设备、定容量避峰让电。电力迎峰度夏期间,全市日最高可转移高峰负荷30万千瓦以上,在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同时,有力地保障了城乡居民生活、农业生产、重要部门以及重点利税大户的用电需求。

三是积极推进技术节电,大力实施绿色照明工程。我们采取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的办法,积极推广对削峰填谷、优化电网运行方式、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电能利用效率有明显带动作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4年以来,共投资2.5亿元,推广双蓄、变频技术、谐波治理等节电项目83 项,年节电达到了1.2亿千瓦时。同时,我们还广泛开展了“绿色饭店”、“绿色商场”、“绿色学校”、“绿色小区”、“绿色企业”等多种形式的绿色照明活动,共推广高效节能照明灯具18.5万只。为使全市机关在节电工作中起示范带头作用,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全市机关带头做好节电工作的通知》。经过努力,全市机关办公及公共场所节能照明灯具明显增加,并少开或减少了用灯数量。各单位在减少办公设备待机时间、适当调高空调温度、降低电梯空载率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既降低了办公成本,又减轻了高峰用电压力。

四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医药、化工、冶金是我市工业的三大主导产业,用电负荷相对较大,但这些企业能源浪费也相对严重,余热、余气放散较多。为综合利用能源,我们动员企业新上了一批余热、余气、余压发电项目。截止目前,全市已有32家企业投资2.3亿元,新上综合利用发电机组4.6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了3亿千瓦时以上,年减少电费开支1.3亿多元。同时,我们还按照国家要求,对技术落后、质量低劣、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102家企业实施了关停,对26家企业实行了差别电价政策,并严格限制其高峰时段用电。对于企业新上或改扩建项目,我们要求用户选用同行业先进的节电工艺和设备,淘汰下来的设备,必须就地销毁,不得转让和再次使用。特别对于新上大功率用电设备的单位,要求其在报装前必须到电力管理部门备案。否则,电业部门不予办理增容和送电手续。

五是严格奖罚制度,夯实考评基础。为把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抓实抓好,我们每年都根据不同情况,修改和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考核评比办法。对于积极推广这项工作,并且取得明显效果的单位,除享受省、市专项资金补贴外,还要在电力供应紧张时,优先保证其电力供应。而对于违反国家规定,生产、销售或使用国家公布的淘汰用电产品和设备的,除按照法律、法规给予处罚外,还要采取停限电措施。为使电力需求侧管理成果真实、可靠,切实保证考核过程公开、公正、公平,我们还聘请了部分电力需求侧管理专家,对我市的工作进行指导和评价。各项措施和效果都要经专家验收和省节能检测中心出具鉴定报告后,方可作为奖罚的依据。

六是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推动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不断深入。联合发供用电主要企业成立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协会,目的是架起政企沟通桥梁,传递政策信息,关注市场动态,开展业务培训,推广先进技术,协调各方利益,研究和解决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定期召开会员大会,积极开展会员活动,切实推动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不断向更好更深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工业经济促进局)

上一篇:中国知识型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下一篇: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