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战略的新思路与政策建议

时间:2022-10-08 07:13:53

对外开放战略的新思路与政策建议

作为我国一项长期基本国策,近3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对外开放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针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一、积极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不应全盘否定加工贸易对出口增长的贡献,更不能指望通过抑制加工贸易在短时间内达到减少顺差的目的。从吸纳就业、稳定出口、保持地方经济平稳增长的角度出发,对加工贸易不宜采取简单化的处理方式,而是要在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率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加工贸易的升级转型,从而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一是要继续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严控高耗能、高污染的加工贸易项目,适度控制低水平的项目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二是要鼓励高端加工贸易的发展,增强国内配套能力,扩大国内采购范围,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三是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采购、订单、库存、交货等环节的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改善加工贸易发展的微观环境。

二、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

目前,与货物贸易相比,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明显滞后。服务贸易落后既反映了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也是我国对外开放和贸易政策长期向货物贸易倾斜的结果。为适应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发掘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应加快服务业的全面开放。建立支持国内服务企业“走出去”的平台,积极扶持出口导向型服务企业发展,大力发展国际运输、旅游、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另外,要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软件、电信、金融、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加快服务外包的人才培养,具备条件的城市可根据自身优势,制定鼓励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服务外包企业,形成一批外包产业基地,吸引国内外外包企业的集聚。

三、完善外资法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今后,应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为首要目标,继续优化环境,完善立法,改善利用外资的结构。1.“两税并轨”后,在逐步对外商企业实行国民待遇的前提下,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参照国际通行作法,对于落后地区和重点产业,给予国内外企业统一的适度优惠政策。2.正确处理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关系,充分利用科技要素全球流动的机遇,促进科技领域的开放与国际合作。3.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外资项目的进入条件,加强外商投资企业监管。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根据经济发展的环境、土地、能源指标,制定合理的“招商选资”标准。对有意转移和撤资的外资企业做好法律咨询、资产清理维护、区域间政策协调等善后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国家应加紧制定《反垄断法》,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并购法》,加强《商标法》、《专利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的执法力度。

四、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尽管我国境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但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外投资存在诸多的风险和障碍。目前,政府对境外投资项目重审批,轻服务和监管,主管部门的事后监管普遍缺位。在企业普遍缺乏对外投资战略和海外运作经验的情况下,海外项目和公司管理混乱,极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尽管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措施,但在宏观层面上,特别是利用外交手段为中国企业铺路方面,政府的一些做法还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因此,政府要充分利用经济、政治和外交手段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企业预判和扫除国际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降低企业的游说成本,促进资本的双向流动,全面提升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地位。

五、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稳步有序地推进资本市场开放

我国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有序、有条件开放资本项目,逐步成为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和规则制定者。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满足以下4个条件:一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二是有充足的外汇储备;三是塑造市场化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微观主体;四是金融体系改革的持续深化。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前两个条件,今后努力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创造后两个条件。首先,加快国有金融机构改革,优化其资产结构和经营范围,促进各类金融主体之间的有效竞争,提高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自我发展、抵御风险的能力。其次,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在资本项目开放之前,建立起高效、稳健的监管体系。再次,确立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逐步增强汇率制度的弹性。另外,逐步放宽相关政策限制,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建立新的外汇储备结构,加快外汇储备管理创新,采取市场化的方式与渠道,有效转化外汇储备,分散外汇储备风险。

六、加快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进程,完善对外开放的地区格局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家为平衡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格局做了种种积极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从根本上扭转对外开放的地区性矛盾。诚然,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对外开放中处于劣势,但这些先天性的区位劣势恰恰需要有效的政策弥补。国家应完善促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以及环渤海开发的配套政策体系,从而进一步拓展我国对外开放的空间,协调地区之间的对外开放进程,缩小对外开放成果分配的差距,缓解我国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工经所)

上一篇:建立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刍议 下一篇:中国知识型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