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脑血管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42例临床诊治体会

时间:2022-08-28 04:16:41

重症脑血管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42例临床诊治体会

2004年2月~2010年6月诊治重症脑血管病220例,发现有42例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NPE),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42例均为2004年2月~2010年6月在我科住院患者,男22例,女20例,年龄45~68岁。既往无冠心病、心肌病及先心病,也无慢性阻塞性肺病。

入院时诊断:①脑出血28例,其中基底节区出血10例(出血量40~80ml);小脑出血5例(出血量8~15ml);脑干出血5例(出血量5~8ml);脑室出血5例(单侧脑室铸形3例,双侧脑室铸形2例)。丘脑出血3例(出血量15~20ml)。②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Hunt分级3级)。③大面积脑梗死11例(2个脑叶7例,3个脑叶4例)。

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时间。入院6小时内2例,入院24小时12例,入院48小时18例,入院72小时8例,入院7天2例。

治疗: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前治疗:①重症监护;②降颅压(甘露醇、速尿、甘油果糖应用);③平衡水盐;④防止并发症(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应用);⑤有20例脑出血进行了微创治疗(血肿抽吸15例,脑室引流5例),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治疗)。

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治疗:①加强利尿剂量;②应用强心药物,特别是非强心苷药物,如米力农;③应用扩血管药物,如硝普钠;④机械通气;⑤利多卡因应用;⑥阿托品应用;⑦亚低温治疗。

结 果

42例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死亡28例,死亡率67%。14例存活者中植物状态6例,8例治愈,遗留肢体偏瘫。

讨 论

NPE概念与病因:神经源性肺水肿(NPE)是中枢神经系统重度损伤后的致死性并发症,各种脑血管病是NPE常见原因。在重症脑血管病中,NPE发生率高达40%~50%[1]。NPE一般在脑血管病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导致急性心肺功能衰竭,全脑高灌注和缺氧加重,肺内氧弥散障碍引起严重的低氧血症,造成严重二次缺血缺氧性损伤,病情凶险。病死率可高达60%~100%[2]。住院患者统计表明,NPE最常见原因是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大面积脑梗死。

NPE发生机制:NPE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研究发现,交感神经兴奋对NPE的发生和发展起着直接和间接的主要作用,NPE也称之为“严重交感神经放电”或“儿茶酚胺风暴[3]”。NPE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主要有冲击伤理论和渗透性学说,颅内压和一些神经核团在NPE的触发阶段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NPE诊断:重症脑血管病发病数小时及数天后,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心动过速及发绀、咳红色泡沫样痰,两肺闻及捻发音和湿音,除外原有基础心肺疾病,即可作出NPE的诊断。

NPE的治疗:NPE治疗必需是在处理原发脑损伤且不损害脑血流动力学的同时,改善患者的氧合能力,避免加重肺损伤以及可能伴随的心肌功能障碍。①降低颅内压,大量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大面积脑梗死均可导致颅内压在短时间迅速增高。由于颅内压增高是脑血管病并发NPE治疗的主要机制之一,因此降低颅内压在控制由此引起的NPE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甘露醇、速尿、白蛋白是临床常用的降颅内压药物。②机械通气:NPE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患者的氧合需要,对于不伴有高碳酸血症的缺氧患者,机械通气可提高肺容量。③俯卧位通气:在NPE早期使用俯卧位通气,能进一步改善通气,是促进患者康复的一项有益措施。④增加心肌收缩力。当NPE合并心功能障碍时,治疗应致力于降低前后负荷及增强心肌收缩力。⑤亚低温治疗。亚低温治疗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已得到肯定,亚低温可有效降低脑出血并发NPE患者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阻止钙内流等,在NPE治疗中发挥作用。⑥α-受体拮抗药物应用。⑦利多卡因。利多卡因可制止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从而治疗NPE。⑧阿托品。阿托品可预防压力感受器诱发的心动过缓,从而防止NPE发生。

总之,NPE是重症脑血管病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常见并发症。如果重症脑血管病(大量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面积脑梗死)在数分钟及数小时内发生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发绀,排除原有心肺疾病,即可作出诊断。发生NPE要积极救治,采取以上综合治疗方法,争取挽救患者生命。

参考文献

1 Antoniak SA.OlivaLv,BruckI,et al.Suddeu unexpected.unexplained death inepilepsy autopsied patients.Arq neuropsiqaiatr.2001.59:40-45.

2 Branbrink AM,Dick WF.WEurogenic palmonary,edema.pathogenesis Clinicul picture and therapy.Anaesthesist.1997.46:953-963.

3 Sedy J Zicha.J,Kunes J,et al.mechanisms of neurogenil.Pulmonary edema developnseat physiol Res.2008.57:499-506.

上一篇:活动性肺结核接触者221例发病情况分析 下一篇:自发性气胸60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