恙虫病并发肝功能损害28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10-26 07:43:30

恙虫病并发肝功能损害28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 恙虫病 肝功能损害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高热,被恙螨幼虫叮咬处皮肤出现焦痂或溃疡,出现淋巴结肿大及皮疹,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肝脾肿大。本市既往该病全年散发,今年入夏以来连续出现20例。2008年7月~2010年8月收治恙虫病并发肝功能损害患者2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8年7月~2010年8月收治恙虫病患者28例,均伴有肝功能损害,其中男16例,女12例,其中2例是夫妻一起发病,年龄33~63岁,均为农村及城市郊区人,25例有野外活动或坐卧草地史。

恙虫病及伴肝功能损害的诊断标准:参照《传染病学》的恙虫病诊断标[1]。恙虫病合并肝功能损害标准:①符合恙虫病诊断标准;②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功能损害;③血清ALT大于正常上限2倍;④B型超声有肝损害的表现;⑤恶心、纳差、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诊断必须具备前3项,可伴有第4、5项。

症状和体征:28例患者均起病急,有发热且大多伴畏寒或寒颤、头痛、全身酸痛、疲乏和消化道等症状,少数有眼结膜充血、皮疹,入院时有皮肤焦痂或溃疡25例(89.3%),有焦痂者多伴有附近局部淋巴结肿大的体征,焦痂部位最常见于(12例),其次是腹股沟(7例)、腋窝(4例)、颈后部(1例)、阴囊(1例)。本组患者均有发热,体温波动于38.3~40.3℃,恶心呕吐23例(82.1%),腹胀18例(64.3%),B超提示肝脏肿大者6例(21.4%),脾肿大10例(35.7%),腹腔积液4例(14.3%),黄疸3例(10.7%)。

辅助检查:28例患者依据血清送检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查恙虫病抗体而确诊。28例患者血清ALT和AST均升高,其值分别为88~287U/L和68~253.4U/L;血清TBil升高8例(28.6%),>34.2mmol/L者3例;血清GGT升高l6例,ALP升高11例,血清总蛋白降低11例(39.3%);Alb降低26例(92.9%),最低达20g/L。

治疗与转归:28例均采用氯霉素2g/日,加入到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体温多于1~3天恢复正常,热退后剂量减半,再用1周。并同时选用甘草酸二铵、阿拓莫兰、门冬氨酸钾镁等保肝降酶药物治疗,体温一下降,各种临床症状也随之好转,治疗1周后复查肝功能均有好转,约2~3周恢复正常。

讨 论

恙虫病立克次体及其释放的毒素对人体的损害是全身性的,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及单核吞噬细胞增生。使实质器官充血、水肿、细胞变性坏死,出现各脏器不同程度损害[1]。也有学者认为立克次体被吞噬细胞溶解后,其裂解产物可作为一种变应原引起机体超敏反应[2]。在恙虫病中肝脏受累主要表现有消化道症状、肝功能异常。本组28例患者中均有肝脏损害,其临床表现大多较轻,主要为恶心、呕吐、腹胀,主要体征为焦痂、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黄疸,腹部B型超声检查肝脏肿大者6例,脾脏肿大者占10例,腹腔积液占4例,积液量为少量。肝功能检查以ALT、AST升高为主,GGT、ALP仅轻度升高,血清TBil升高8例,ALB降低26例,最低达20g/L,血清蛋白的降低,可能与持续高热、血管炎渗出、分解消耗及摄入不足有关。本组病例出现腹腔积液者4例,均有血清ALB降低,目前暂不能明确积液形成原因。有文献报告说明腹水的形成与低蛋白血症关系并不密切,主要是由腹腔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3]。恙虫病合并肝功能损害的治疗主要是原发病治疗,采用氯霉素静脉治疗,辅以保肝、降酶、退黄等支持对症治疗,体温多于1~3天降至正常,体温一下降,各种症状也随之好转,1周后肝功能复查均有好转,2~3周恢复正常。本组资料表明,恙虫病患者主要以发热和肝功能异常入院,多数有焦痂和局部淋巴结的肿大,部分患者可伴有肝脾肿大、黄疸等体征。因此,对不明原因发热伴肝损害的患者,不仅要考虑细菌、病毒感染、脓毒血症等疾病,还应考虑恙虫病的可能。本组病例中不是所有患者入院时就有焦痂的出现,且焦痂的部位多于隐蔽的部位,不易发现,本组病例中早期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患者体温无明显下降,且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因此临床上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无下降及症状无好转者,且主要以发热入院同时伴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应仔细寻找焦痂及进行外斐氏试验检查,若条件许可应行恙虫病特异性抗体检测,以便早期诊断,减少危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8-120.

2 曾传生,王建湘,向吉富.恙虫病并发多脏器损害37例[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314-315.

3 阎爱国,丁兆勇,王爱红.恙虫病致肝损害33例临床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699-700.

……………………………………………………………

参考文献

1 马爱群,刘治全,华伟,等.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学杂志,2007,35(12):1076-1095.

2 Watson RDS,Gibbs CR,Lip GYH.ABC of heart failure.Clinical features and complications[J].Br Med J,2000,320(7229):236-239.

3 马爱群,刘治全,华伟,等.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学杂志,2007,35(12):1076-1095.

4 Stefano Ghio,Cristina Constantin,et al.Intervertricular and intraventricular dyssynchrony are common in Heart Failure Patients regardless of QRS duration[J].European Heart Journal,2004,25:571-578.

上一篇:小儿头颅外伤性脑梗死的75例CT诊断临床分析 下一篇: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肝硬化低蛋白血症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