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当前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分析

时间:2022-08-28 01:12:39

【前言】对我国当前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分析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对于农民而言,土地具有三项基本的社会功能,即就业岗位、经济收益和社会保障,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尚属空白,即使一些省份建立的农村居...

对我国当前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分析

摘 要 失地农民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引发了一系列影响当前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问题。南京市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失地农民生产和生活现状的调查研究,着重了解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便更好地为失地农民和政府决策服务。

关键词 失地农民 生存保障 就业 社会稳定 对策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158-01

一、失地农民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一)生存保障问题

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对于农民而言,土地具有三项基本的社会功能,即就业岗位、经济收益和社会保障,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尚属空白,即使一些省份建立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大部分农村的土地功能仍以社会保障为主。然而,大量的农民大规模地失去土地,这就意味着他们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二)就业问题

多数农民没有专门的技术特长,失去土地后重新就业难度较大,对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要求低的工作,工作稳定差。土地被征用后,大多数失地农民通过自谋职业的方式实现了就业,但仍有不少失地农民就业困难。除招工安置和继续从事农业劳动外,去企业应聘的为6人,仅占6%;做小生意的为19人,仅占19%;外出打工的为35人,仅占35%;找不到工作的占40%。而且他们从事的也大多数是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要求较低的职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失地农民大多无专门的技术特长和劳动技能。在调查的100人中有74人无专门特长,占74%;而其余26个有专门特长的人员中,大多数也是低技术层次的机械修理工、钳工、车床工、电工、瓦工、司机等。

(三)失地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土地被征用后,农民失去了土地这一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却所得无几,而地方政府、开发商等则大发其财,被征地农民对此极为反感。尤其是在城乡结合部,城乡差距反差大,被征地农民的心理反差更大。农民失地还将带来一些相关联的社会问题,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地方政府直接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土地使用者,农民就会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抵制,希望增加征地的成本。尤为令人担忧的是,被征地农民由于就业不充分,生计缺乏来源,政府又不能依靠。如果政府继续低价征地,农民反抗政府的行为将更加严重。这些行为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社会的动荡,破坏整个社会经济建设的稳定环境。

二、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

(一)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镇居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他们既不享有土地的保障,也不享有同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建议推进国家制度创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失地农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样的权利。加快建立和完善多形式的失地农民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把失地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范围,不断完善城镇低保和社会救助,使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惠及城乡所有居民,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的步伐。

(二)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失地农民的素质普遍偏低是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最大障碍,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增强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力。首先,成立失地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其次,培训工作要突出针对性,即以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要求进行培训,提高失地农民转移就业、适应新岗位的能力;进行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知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依法维权能力,适应城市生活和保障自身权益。最后,培训工作要始终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根据形势和发展的需要,尊重市场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不断探索新的培训模式,改革充实培训内容。总之,通过各种培训,全面提高失地农民的素质和技能,使之逐步树立竞争意识,以适应失地农民就业及创业的需要。

(三)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实现教育体制创新

失地农民的子女接受教育每年需要很大的开支。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农民反映,家庭财政支出的最大一块就是教育支出。所以教育费用的改革也是农民脱身困难的一个好办法,政府应在此方面多给予补贴或者减免。政府部门可以建立特殊的培训机构,对农村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免费培训,还可推行“招生-培训-就业”一条龙的服务模式,建立劳动输出联合体,扩大输出规模,从而鼓励失地农民不断地“充电”以改变现状。

(四)继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首先,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仅是改革与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的最大举措,而且也是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其次是准确界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即最需要保障的困难群体。再次,要通过农村信用社建立个人存折,避免基层单位和个别人从中。

参考文献:

[1] 高勇.失去土地的农民如何生活――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理论探讨(观察与思考).人民日报,2004-02-02(9).

[2] 邓雅丁.浅析失地农民再就业过程的政府责任.人口与经济,2009,(增).

[3] 刘丽敏.失地农民就业的政府服务――基于服务行政的视角.经济研究导刊,2009,(1).

上一篇:重庆保税港区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下一篇:贵州大学女研究生婚恋观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