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实现抗灾保粮夺丰收

时间:2022-08-28 12:42:17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实现抗灾保粮夺丰收

长春市是农业大市,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稳粮增收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富民工程来抓。2012年大灾之年,长春市夺得大丰收,粮食总产量创下220亿斤的历史最好水平。

1.坚持把农业基础建设作为稳粮增收的根本保障

1.1不断加强抗旱设施建设 水的问题是制约长春市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为着力破解水资源制约,2011年启动实施旱田节水灌溉工程,建成节水灌溉示范区244个。2012年投资3.6亿元,新建续建旱田节水灌溉作业区403个,安装指针式喷灌机403台(套),购置卷移式喷灌机2204台(套)。仅仅两年的时间,全市旱田节水灌溉能力突破30万亩。为解决农户抗旱水具不足问题,从2008年起对农民购置抗旱水桶实施补贴,累计落实补贴资金4000万元,支持农民购置抗旱水桶7万个。

1.2大力推行玉米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能够有效解决土壤肥力问题,作物不缺苗、长势好,抗旱、抗倒伏。长春市2010年率先开展试验示范,2012年保护性耕作田块已经遍及80个乡镇,面积突破100万亩;保护性耕作机具新增691台,保有量突破1000台,其中新增免耕播种机497台,占全省新增总量的2/3。主要采取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模式,集成应用深松深施肥和机收秸秆还田技术,耕作地块增产幅度均在4%以上,公顷节约作业费用500元。

1.3扎实开展粮油高产创建 创建粮油高产示范片,集成应用农业先进技术,是粮食主产区稳粮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长春市坚持把惠农政策、农业项目与高产创建紧密结合,整合各类资金集中向示范片投放。2012年落实省补资金1856万元,创建万亩高产示范片116个,集成应用机械精量播种、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多项先进技术,重点推广保护性耕作、高光效栽培等多种栽培模式。高产创建片多、面积大,组装技术新、科技含量高,增产幅度大,示范效果好。

1.4着力提升农机化水平 长春市借助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紧紧围绕耕种收3个关键技术环节,着力提升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2012年落实农机购置补贴2.9亿元,拉动农民投资6.5亿元,新增拖拉机1.1万台、收获机械1698台、耕整地机械3146台、种植施肥机械1965台、田间管理机械3122台。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00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17万台,配套农机具45万台(套)。全市玉米、水稻机收面积520万亩和160万亩,水稻机插面积150万亩,机械深松整地面积550万亩,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71.5%。

2.坚持把农业科技作为稳粮增收的重大战略支撑

2.1突出项目带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中 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2008年起市政府每年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奖励先进农业技术试验项目和推广单位。2012年全市示范推广新技术、新成果100项,示范推广面积达到2500万亩;申报省农技推广奖项目35项,立项实施15项。全市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入户率达到100%,重大技术到位率达到9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

2.2突出素质提升,深入开展科技培训 坚持开展经常性农业科技培训活动,2012年以“农业科技效益年”活动为载体,30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乡村,开展现场培训3800场次,举办培训班5000期、电视讲座80期,发放资料120万份,培训农技人员2058人、专业农民10万人、技术明白人110万人次,提升了农民科学种粮水平。

2.3突出统防统治,实施病虫害专业化防治 2012年全市落实省生物防螟补贴2760万元,市财政安排775万元资金对计划外生物防螟面积进行补贴,玉米螟生物防治实现全覆盖。

3.坚持把防灾抗灾作为稳粮增收的关键性举措

3.1立足抗旱保苗,全力打好春耕生产攻坚战 针对2012极有可能发生的严重春旱,市政府提早部署,制定春季抗旱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指导农户科学选用耐旱品种,大力推广抗旱节水技术,2012年春耕生产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

3.2坚持科学防控,成功防治玉米大斑病和二代粘虫 2012年,长春部分地区大面积发生了玉米大斑病和二代粘虫。灾情发生后,市政府及时召开会议安排部署防控工作。全市共投入药械和药剂购置应急资金624万元,成功防治病虫灾面积126.48万亩。由于发现早、防控及时,全市病虫没有发生较大危害。

3.3实施多措并举,积极应对突发性农业气象灾害2012年6月份长春市降雨增多、气温偏低、日照不足,影响水稻正常分蘖,农业部门指导农户及时排水晒田、合理增施化肥,确保水稻正常发育和安全成熟。台风“布拉万”来袭之前,市政府下发了防御工作紧急通知,提早做出预警和防范部署。风灾发生后,市里立即组建抗灾保粮工作领导组;农业部门180人组成6个抗灾保粮指导服务组,深入受灾乡镇指导农户开展抗灾自救;市直机关两天时间出动干部1万多人次,协助地方绑扶倒伏玉米218.5万亩,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为抗灾保粮夺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一篇:加快土地流转步伐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下一篇:经济管理实验室创新性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