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 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时间:2022-04-19 04:26:52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 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延边州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以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以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全力攻坚,整体推进,实现了农村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农村面貌的巨大变化,走出了一条具有延边特点的新农村建设新路子。

1.谋划科学思路,突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地位

1.1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村庄”。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延边州出台《州委州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把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任务。

1.2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规划引导上,科学定位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各类乡镇、村庄的功能与发展方向,引导人口转移和产业集聚。在公共事业发展上,强化对农村的政策扶持、财政投入和公共资源配置,促进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和自由流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新格局。在促进农民增收上,依靠科技,大力发展特色、精品农业,挖掘内部增收潜力。2011年农民收入增速首超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1.3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化”同步建设的创新载体 大力创新体制机制,把发展专业农场、促进土地流转作为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在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的实施和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有效推动了“三化”互促发展。延边州被列为全省统筹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示范试点和全国土地规模经营和服务创新试点地区。

2.发展特色产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延边州把推进产业化、加快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依托资源优势,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实施农村金融创新,开办农村商业银行,成立农村小额贷款担保公司,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为加快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初步形成中药材、食用菌、黄牛、绿色米业等七大主导产业,以及山区“参林药”型、半山区“林牧特”型、河谷平原区“种养加”型和城郊区“贸工农”型四个优势主导产业带。无公害、绿色、有机水稻面积已占90%,大米产业向优质、高档、品牌化发展。“延黄牛”培育成功,填补了我国肉用牛品种的空白。中药材留存面积稳定在4.5万公顷,实现产值8亿元。从事食用菌产业农户达到4万户,占全州总农户的20%。旅游农业快速发展,创建9家“星级企业”、2个国家级示范市。外出劳务达到15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6.2%,劳务经济收入达19.4亿元,成为延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3.加快面貌改观,提升新农村建设的环境魅力

一是突出重点整治地域,坚持以点带片、以线带面。把省级示范村、乡镇政府所在地、公铁和旅游沿线村屯以及重点推进的村,作为环境整治的重点,在资金和项目上给予倾斜,两年间全部达到“先进村”标准。重点提升长珲高速,302、201国道,201、202、203省道两侧村屯环境,带动全州农村面貌改变。二是突出重点任务,坚持集中投入、集中建设。围绕泥草房改造、围墙大门、道路边沟、绿化、亮化、垃圾清理六项任务,在重点村屯集中改造泥草房5958户、旧房13537户,新建和改造农户围墙126万延长米,全面完成了绿化净化美化工程各项任务。三是突出村屯特色,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根据村屯自然环境、规模大小、经济强弱等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整治措施。特别是在民居、围墙、广场、绿化和美化等方面,充分展现东部山区地域和民族特色,打造优美靓丽的标兵村105个村、设施完善的先进村237个、环境整洁的达标村342个,共占全州1051个行政村的65%。

4.凝聚各方力量,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州县乡三级党委书记全力抓新农村建设。先后召开了全州新农村建设暨村屯环境提升现场会等5次大型专题会议;先后出台《集中整治村屯环境实施方案》等6个政策文件;州县党政主要领导经常深入村镇调查检查;实施了州包县、县包乡、乡包村的包保责任制,安排99个州直单位、348个县(市)直部门包保帮扶重点整治村屯;人大、政协组织开展了12次专题调研;两办督查室开展了17次专项督察。二是加大资金投入。2011年,州县两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56亿元,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41亿元。帮扶单位投入1.3亿元,乡镇政府财政自筹投入7613万元,村级盘活资产投资1.7亿元。三是发挥村组织能动性。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好村书记,实施“能人治村、能人兴村、能人富村”,组织300多家企业开展“村企共建”活动。四是大力营造氛围。在媒体刊发稿件、视频超过3000次,举办延边州首届十佳魅力乡村颁奖庆典,并以此为载体,在州内主流媒体连续报道2个月,利用建州60周年契机,举办新农村建设成果展等。

上一篇:多媒体时代的大地艺术 下一篇:加快土地流转步伐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