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环境因素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时间:2022-08-28 12:21:03

金融环境因素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一、金融生态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上来的,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由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构成。其中,生物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环境系统由无机元素、气候、物理条件等组成,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循环的系统。金融系统也是一个具有很多生态学特征的系统:系统是在不断的演进和发展;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系统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系统内的机构呈现出多样性且机构之间是相互竞争和相互依赖的关系。金融系统可以看作是经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与其他相关联的系统所组成有机链条,与其他生态系统在特定时空间的有机组合。

然而,金融系统是由一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构成,它仅仅是一个仿生的生态系统,有着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自身特性。

首先,“生物系统”是一个仿生系统,建立在一定的社会体系之上。社会组织由各类金融主体构成,以资产链代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成为各主体之间的利润纽带,主体之间存在环环相扣的连锁关系。金融是依附于商品经济的一种产业,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基本功能是金融主体通过提供融资产品、产品买卖、支付结算等满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投融资需求和服务性需求。金融不能脱离经济而追求自身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体系之上,拥有很强的社会性。

其次,金融生态环境比自然生态环境更加复杂。在金融生态系统中,金融主体既是金融产品及服务的供给者也是需求者,同时,还会强烈地影响作为金融主体活动环境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法制环境、文化传统等。因此,在金融生态体系中,金融主体之间的划分及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晰,而且,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立体的、多样化的。

第三,金融生态具有自我调整和自为调整的双重特性。不同的环境因素会对金融主体产生不同的约束,从而使得金融主体的行为出现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多样性和相互依赖、相互竞争性。有效的监管制度则促使金融主体不断改善风险管理模式,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工具,使得金融环境得到不断的进化,使其拥有超越自然生态的自我调整能力。另外,为避免出现金融市场恶化,避免对实体经济的不良影响,金融机构通常会请求政府或者监管部门提供一些必要的担保和措施,使得金融生态又具有自为调整能力。

二、金融生态系统构成

金融生态系统可以认为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环境构成,两者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详见图1。

金融主体,指的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包括能够创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也包括那些以制定政策、进行监管为职能的金融监管机构;消费者包括政府、企业、个人以及金融机构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全体;分解者包括处分不良资产的各类资产管理公司以及企业发生并购、重组、倒闭、破产等重大变故时的裁决机构。

金融生态环境,则指的是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

在金融生态系统中,环境因素提供了整个生态系统需要运转的基本资源,包括货币、科技、信息、人力、物力等物质资源和政策资源。环境因素通过决定各类资源的运转方向,决定着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由此形成了职责和运作方式截然不同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则通过吸收、配置和交换资源,满足各类资源的消费群体的需求,这些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通过各类资源在同业之间的横向流动和本系统之间的纵向流动,形成一种相互竞争和互不共生的关系。金融生态模型见图2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环境因素对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样,金融生态系统中,环境因素对金融系统平衡,促进金融主体的发展,稳固资金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通过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来提高金融效率和管理金融风险,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三、金融环境对金融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一、政治环境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在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一方面是制度的提供者,通过政策制度确定金融体系的基本运行准则,建构金融运行的外部大环境;另一方面,为了培育和发展金融体系,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政府又作为一个特殊的金融实体,进入金融体系获取金融资源,通过买卖金融资源如国债,直接或者间接控制和协调其他金融主体。政府既是立法者,又是制度的推动执行者,这样,政府的干预程度、扶持程度以及透明程度对金融生态的状况和发展的方向将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经济环境对生态的影响:

经济环境是最重要的金融环境,直接影响金融资源的产生和配置。金融机构是通过提品与服务使资源转化为投资效益,引导和优化配置金融资源。而经济环境能够从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开放程度等方面来影响着金融机构职能的发挥。

经济结构是经济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流通、转化的结果,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决定了资源使用效率的高低与经济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潜力。不同的经济结构使得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结构不同,面对特定风险的特征不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也就不同。

不断发展的实体经济,则能够为创造更多的金融资源提供货币基础,促进金融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实体经济对金融产品和服务多样化的需要,促进了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增强金融业的盈利性。另外,经济规模的扩大,使得实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再生产能力增强,可以有效抑制不良资产的产生,提高了金融业的安全性。

经济的开放程度和活跃程度,是该经济系统及其环境具有活力的表现,对金融主体的经营环境及其发展有重要影响。一个区域内实体贸易和投资活动的活跃程度及其开放程度,可以影响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及资源配置效率,影响金融体系自身机能的发展和完善。

经济市场化程度,可以代表一个地区金融管制程度,经济市场化程度高,有利于商业诚信的建立,并且有利于保障金融机构的独立性。

第三、法律环境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金融法治,即依法治理金融,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来规范和调整金融行政管理行为、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等一切金融活动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各种关系。金融法治环境就是法律环境,完善的法律环境是一国金融生态健康发展的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金融法治是实现金融生态良性循环的保证。一个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能够作为金融生态的保护者,通过法律的引导和裁决,实现金融生态的良性循环、维护金融稳定发展。如通过制定金融法律、准则,有效防范事前违规、违法经营,通过事后制裁,有效控制违法犯罪行为等。

其次,金融法治影响着金融生态的构建。金融生态的每一个位置都需要具备最基本的条件,而法治影响着这些条件,通过制定金融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标准,让符合条件的主体加入到金融生态,将不符合条件的主体剔除出去。法治指引着金融生态中各主体的行为,规范着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提供,使其行为模式和经营范围严格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第四、诚信环境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诚信可以理解为是广义的信用,是对承诺事项的遵守和履行。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兴,一个地区是否恪守诚信、文明经商,会对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诚信是经济环境的命脉。在金融行业,诚信则主要指的是狭义的信用,是债务人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可能性,诚信环境好的地区,金融资产的坏账率普遍较低,合约违约率普遍较低,金融环境更加健康,体系更加安全,反之亦反。

四、金融环境的解释指标及分析方法

根据以上环境因素对金融生态系统的作用,可以确定衡量金融环境的指标体系。见下表:

每一类都是由一系列最具有代表性和包容力的基层指标构成,基层指标既相互独立又有关联,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

由于金融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其指标数量非常多且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在划分指标权重时时常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重复性。为此,应当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各个指标。所谓因子分析法是一种把一些错综复杂的彼此之间有机联系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公共因子的多元分析方法,当几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和贡献率达到80%以上时,就说明公共因子集中反映了研究问题的大部分信息。分析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定性指标要按照一定分值转换成具体分数,通过因子分析法算出经济环境、法律环境、诚信环境、政治环境的得分,然后再用层次分析法方法得出环境因素的总得分,将基层指标(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对金融生态的影响量化为具体数值。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得到提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的问题:经济持续发展的压力大;由于经济开放程度、政府扶持程度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步扩大;政策法律体系不健全,部分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造成收入的不平衡和不稳定;市场规则不够成熟,征信体系不够健全等。这些环境因素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国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率高,经营管理效率低、成本高,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证券市场价格有悖于市场规则剧烈波动,与金融环境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我国金融环境对金融生态系统的影响,对优化我国金融运行环境、改变经济发展不平衡、健全法制环境和征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上一篇:对我国货币冲销的效果分析 下一篇:论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和相关税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