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关于贵州省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9-19 03:32:40

以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关于贵州省的几点思考

摘要:金融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贵州省金融和经济发展的现状着手,对当前贵州省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健全和完善贵州省金融市场的发展,并以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的经济增长。

关键词:贵州;金融发展;经济增长

一、金融发展的重要性

“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的健全和发展对于区域的经济增长显现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理论界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二者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可是得出的结论却各不相同:有观点认为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依赖本区域的实体经济,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实体经济将产生对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需求,从而经济增长引领金融发展,并相应地促进金融市场的制度建设;也有观点认为是发达的金融体系促进了经济增长。首先,金融发展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金融市场通过将众多分散的小额资金聚集起来,把这部分资金从低利用效率的部门转移到高利用效率的部门,以实现资金资源的再分配,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其次,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可以完善公司治理,通过参与者“用脚投票”,减少了企业监控成本,改善了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了经济运行中微观经济主体的发展。第三,金融市场特有的支付中介功能和信用创造功能大大降低了流通费用,提高了资金周转的速度,保障了资金流动的畅通。同时,通过利用各种金融工具,还可以实现风险的再分配。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尽管在二者谁是“发动机”的问题上有不相同的结论,但在金融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和经济增长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发展金融市场、协调其和实体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上是达成共识的。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发展贵州金融对于促进区域的经济增长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贯彻和执行宏观调控的需要;是推进“三农”工作的需要;是推进贵州省产

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更是促进贵州省经济增长的需要。

二、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经过30年改革开放,贵州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金融业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保持了金融的平稳运行,为区域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但是,金融业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资源总量小

截至2008年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4737.0亿元,仅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1.016%;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3569.3亿元,仅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1.176% 。

(二)金融市场不健全

金融市场不健全主要表现为证券、信托等资本市场欠发展,辖内融资渠道单一。截至2008年3月,所属辖区在贵州省的期货公司数为0。截至2008年8月底,注册在贵州省的证券公司仅华创证券。截至2006年底,总部设在辖内的基金公司数0家,并且,保险机构结构单一:以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为主,无再保险公司和政策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及保险法人机构。

另外,除贵阳市外,辖区内普遍缺乏具备资质的中介机构,如资产评估事务所等。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贷款担保机构也普遍存在资产少、规模小、担保能力弱等问题。

(三)农村金融服务不足

农村金融服务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农民获取贷款的渠道单一。自2004年四大商业银行改制以来,随着商业银行“重心上移”,商业银行在乡镇的网点逐渐淡出,加之,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涉入有限,邮政储蓄银行刚开始发展,从而事实上,农村信用社是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上唯一的主力军。第二,“三农”贷款利率较高。因农民获取贷款的渠道单一,加上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是基准利率的2倍,所以实际上农民享有的是高利率。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第三,“三农”方面的保险仍处于缺位状态。由于农业保险基本上处于亏损经营,有悖于商业化的经营理念,所以保险公司基本上都不开展该类业务。通过对毕节市三家保险公司的调查,该区域内只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以前曾做过耕牛盗窃险,07年以后做过个别商业和政策相结合的保险业务。

(五)信贷资金投向单一

银行信贷资金投向单一,一方面表现在信贷资金向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倾斜,主要集中在煤炭、电力、房地产等行业。单一化的投向,不仅加大了银行信贷的风险,不符合金融监管的要求,而且由于这些企业大多是两头在外的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也偏低。

银行信贷资金投向单一,另一方面表现为中小企业贷款难。贵州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还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普遍存在规模小、资产少、抵押物价值低、财务不健全、市场竞争力弱、违约风险高等特点。这样的中小企业难以达到商业银行(针对大中城市和走入发展正规的大中企业制定的)统一实行的信用评级标准和信贷手续。同时,由于四大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经营战略转变,银行贷款权限上收,信贷授权额度不断减小,进一步加大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难度,导致了银行的信贷资金供给无法满足具有“急、频、小”特点的中小企业信贷资金需求。

三、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一)培育微观经济主体

微观经济主体主要指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中的单个经济体。在我国现阶段,主要包括企业、农户和居民。

贵州省金融资源总量小在“源泉”上是由于地区生产总值低。以2007年为例,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2741.9亿元,仅占全国的0.995%,还不到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915元,位列全国最末。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培育和发展微观经济主体,促进企业和居民增收,把企业发展成具有良好机制的经济主体,让银行的信贷资金有“支持点”。

企业方面,一是要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截至2007年底,贵州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仅占全国的1.05%。其中,个体就业人数占1.85%,私营企业占比不到1%。针对现状,金融机构要对中小企业进行适当引导、监督和管理,鼓励和支持其发展,并根据中小企业“急、频、小”的贷款需求,开发新品种,实行差别服务。二是要开拓产业发展路径。贵州省“两高一资”产品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工业结构性矛盾还很突出。金融机构要着力支持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工业的发展,完善第二产业内分工体系建设,推动优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向规模化、高附加值化方向发展,从而壮大当地依托优势资源的支柱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同时,还要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交通、通讯、能源、水利设施和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为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提供支持和服务,对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项目予以支持。

农户方面,要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居民的贫富差距。2008年,贵州省居民最终消费支出1608.75亿元,其中,农村居民消费占33.7%,城镇居民消费占66.3%,从绝对值来看,全体居民消费水平为4057元,仅高于,但在居民消费水平总体偏低的背景之下,城镇居民9662,居全国中等水平,而农村居民仅1895,位列全国末位。城乡消费水平比高达5.1:1,高居全国首位。所以,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居民的贫富差距意义深远。金融部门要把农民增收与拓展信贷效益性的增长点紧密结合起来,借鉴东部发达地区灵活多样的农业经营方式,扶持特色农业和绿色环保农业,积极发展专业户经营、公司加农户经营和订单化农业等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引导当地农民把粗放式的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成符合市场要求的科学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

(二)发展和健全金融市场

肇始于2006年秋的美国次贷风波,在2008年下半年开始逐渐演变为全球的经济危机。贵州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在该时期应该化危机为机会,通过政策优惠倾斜等措施,吸引资本市场中如信托投资公司等机构入驻贵州,以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和健全金融市场,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融资平台,增强直接融资能力,解决“资金流”问题,促进本省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加快建立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健全和完善社会担保体系。可以采取由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共同出资建立跨区域的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或通过组建融资担保基金,(基金来源于发行债券、吸收企业入股、财政贴息资金等,参与入股的企业可以享受到优惠的信用贷款服务);或采取多户联保的方式共同承担贷款联保责任等具体运作形式。

(三)加快金融体系改革,健全农村金融体制

自2004年8月以来,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先后整体改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在体制改革、利益调整、以及“抓大放小”的经营战略下,各商业银行均着眼于商业化运作,追求盈利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通过降低信贷管理成本实现盈利,通过面向整体实力强的企业发放贷款以降低经营风险。从而,信贷资金自然就流向了电厂、煤场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大企业,引发了信贷资金流向结构单一的问题。中小企业由于基础薄弱、生产能力低、管理不健全等特点,信贷风险高,增加了银行的信贷管理成本;农户由于借款数额小、居住分散等特点也带来信贷管理成本高的问题,自然都难以融入资金。市场博弈的结果是银行“嫌贫爱富”。商业化运作的理念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中小企业和农户的风险贷款得不到有效满足。再者,农信社和城市信用社由于自身资金的薄弱,历史性的原因贷存比高、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又缺少风险补偿机制,使得其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力量有限,难以独撑服务“三农”的重任。并且,受经营成本的约束,部分偏远乡镇信用社的网点也进行了缩减和撤销,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弱了对农村的金融服务。

鉴于此,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理念上,要明确定位各个金融机构的运作机制(是在市场导向下运作还是在政策导向下运作)。因为金融机构的运营理念将直接影响其服务对象和贷款投向。明确定位金融机构的运营理念,目的是要使金融机构本身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发展需要实现的目标保持一致,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相关业务。以农信社为例,若定位其经营理念为市场运作、自负盈亏,那么就不能再要求农信社对“三农”提供优惠利率的贷款。因为“三农”贷款的管理成本高,提供低息贷款,不仅不能带来盈利甚至会带来亏损,有悖于农信社的经营目标。

具体实践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农村金融体制,一是要建立政策性的以支持“三农”发展为主的金融机构。“三农”不仅仅是市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政府行为,需要财政资金的补贴。(如: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对农业贷款进行贴息,使农民能从贷到略低于基准利率的贷款。)二是要深化对农信社的改革,准确定位,清晰界定产权,通过参股、入股等方式减低不良贷款比率,对于历史性的不良贷款要进行剥离,以增强资本金,提高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三是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上适当放权,摒弃“贷款零风险”的不实际做法。针对不同的贷款对象和贷款群体,制定区域化、差别化的贷款审批手续,克服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手续繁琐等障碍。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使得信贷人员责、权、利对等,约束与激励统一。四是要扩展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允许其开办县域农村基础设施贷款、小额扶贫贷款、助学贷款等业务,多渠道支持和鼓励农业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五是要加快邮政储蓄机构信贷业务的发展,改变目前邮政储蓄以存单质押这种单一的贷款方式,形成各种不同体制的金融机构共同服务“三农”的格局。

(四)推进金融业的信息建设

推进金融业的信息建设,不仅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和管理成本,还可以缓解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在当前环境下,社会信用观念淡薄,借款人逃避银行的资金监管、逃债甚至废债等失信行为还比较多,这些行为增大了金融信贷部门的经营风险和管理成本,也使得金融信贷部门更加不敢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形成了恶性循环。通过推进金融业的信息建设,逐步建立起适合地区中小企业特点的分类评级制度,完善地区信用评级制度,实现金融机构信息共享,降低经营风险。其次,鉴于对农户和中小企业信贷的管理成本比较高,通过金融机构信息共享,可以将个人消费信贷技术运用于中小企业贷款。有研究表明,企业主个人信贷记录在很大程度上能预见其企业的信用表现。这样,通过加快金融业的信息建设,实现信息共享,不仅降低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和管理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本文形成于2008年5月的课题调研实践,特在此感谢胡明教授和民建贵州省委提供的调研实践机会。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绿色金融理论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应... 下一篇:服务的可贸易性、贸易形式与贸易基础: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