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爱吸手指啃指甲怎么办?等

时间:2022-08-28 12:10:41

孩子总爱吸手指啃指甲怎么办?等

孩子总爱吸手指啃指甲怎么办?

我是一个中班的老师,经常会碰到有个别的孩子,特别喜欢吮吸自己的手指头,啃咬自己的指甲,并以此为乐。我查看他们的手指头时,总是看到光秃秃的手指头和参差不齐的指甲盖。家长也拿这些孩子没有办法,总向我询问良方。我想请问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够改掉孩子们的这个不良习惯。

西安高新第一幼儿园 张静

答 孩子咬指甲是一种常见现象,有时往往反映一种心理情绪,如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情绪状态,其根源可能是受关注不够或缺乏安全感。同时,咬指甲也是一种不良习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不少危害。纠正孩子咬指甲的毛病需要有一个过程,年龄越小越容易纠正,千万不可体罚,不可大声训斥,不要粗暴地强行将孩子的手指从嘴边拉开,不能过分的强调孩子的错误,多给予鼓励和肯定,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循序渐进的纠正。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点:

1、转移法。以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放一个玩具在他手里,让孩子帮你拿东西等,淡化他咬指甲的行为,让孩子的手从嘴里移开。

2、不要过分限制孩子动手的行为。有些家长注重家庭摆设的整齐,孩子在家里,这也不让摸,那也不让碰;出门在外则过分强调卫生和安全,对孩子的各种动手行为进行限制。这样会束缚孩子的手,压制孩子好奇探究的天性,使孩子感到生活单调,容易产生紧张、抑郁、孤独、沮丧等不良情绪。

3、让孩子的手参与到各类活动中,邀请同龄的小朋友和孩子一起做手工、做游戏、玩玩具,去户外踢球、骑车,让孩子心情愉悦,没时间将手放进嘴里。

4、定期给孩子剪指甲,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讲授一些手的卫生知识,让孩子意识到咬指甲是对自己身体有害的行为。纠正孩子咬指甲的习惯需要时间,老师和家长要有耐心和信心,粗暴强制、嘲笑、打骂、恐吓会使孩子的情绪更紧张,从而强化咬指甲的习惯。

如何培养托班幼儿良好的大小便习惯?

我是一名年轻老师,第一次带托班的孩子。托班刚入园的宝宝,在幼儿园经常尿湿裤子或者拉裤子,我也总是忙于洗刷孩子们的脏裤子、湿袜子,却不知道该怎么样很好地改变这种现状,请教有经验的专家和前辈能否支支招?

西安高新第一幼儿园 王丽

答 托班幼儿在新入园的初期,还处在分离焦虑、哭闹的时期,时常会有尿湿裤子或者大便拉在裤子里的情况,作为老师,我们一方面要提醒照顾好宝宝,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首先,老师要定时提醒和照顾幼儿及时大小便,尤其在活动后、进餐前和午睡时等几个关键的环节,因为很多宝宝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入园后新奇的刺激更加让宝宝忘记了大小便,因此,老师的提醒很重要。

其次,对家长进行宣传和幼儿入园前的指导,建议家长在家对宝宝进行大小便的训练,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大小便习惯,以便幼儿入园后减少因大小便不适带来的精神压力。具体方法有:

1、告诉宝宝:想要大小便的时候能够说出来“我要小便、大便”。有时候宝宝说肚子疼,家长不可忽视,可能是孩子需要大便的征兆,要鼓励他表达出来并及时排便。

2、教宝宝学习自己脱裤子、提裤子。有的宝宝尿裤子是因为穿了不合适的裤子,自己解不开造成的,因此,家长给孩子穿合适的衣服,对宝宝适应幼儿园生活尤为重要。男孩子可以穿前面开动的裤子,女孩子穿全裆裤,但要加强脱、提裤子的训练。

3、了解宝宝的排便规律,鼓励宝宝主动去排便。每当宝宝排便成功后,家长可以给予适当的鼓励。宝宝排便的规律最好调整在宝宝回家后或入园前。

4、有意识地训练宝宝不憋尿,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孩子有时候贪玩而憋尿或大便,这时家长应及时提醒宝宝按时排便,养成定时自主的排便习惯,宝宝就不会长时间憋尿或者尿裤子了。

5、注意规范宝宝的排便行为。如:不随地大小便,要在马桶或便池里。

此外,老师和家长还要多做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盥洗设备(马桶或便池)和作息习惯,以配合教育和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通过日常的排便训练,可帮助宝宝排便系统的正常发展,有利于宝宝的身体健康。

教师怎样与祖辈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

现在,很多的父母工作忙,接送孩子的任务落在了爷爷奶奶的身上。爷爷奶奶在对待孩子上常常会出现溺爱现象,更多关注是孩子的生活琐碎细节。教师与这些祖辈的家长沟通起来也比较困难。怎样才能更好地与祖辈的家长形成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让他们更多了解和支持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呢?

西安高新第一幼儿园 党帆

答 诚如你所说的,祖辈家长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溺爱孩子”,他们更多地关心孩子的温饱问题,加之大部分祖辈家长思想较为保守,爱唠叨,许多的老师常常迁就和顺从他们。但是,我们并不能全盘否定隔代教育的好处。

首先,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老人有着较多的育儿经验和耐心,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多和他们沟通,听取他们的经验之谈。有时,可根据需要,请爷爷奶奶做某些专题的活动,发挥他们的长处。同时,向他们宣传新的教育理念和优秀方法,让他们多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

其次,教师在孩子面前要尊重他们的爷爷奶奶,也要教育父母尊重爷爷奶奶,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学会崇拜爷爷奶奶,真正认识到“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最后,教师在日常接待时,要主动向祖辈家长们简单扼要交代孩子在园有无异常的情况,特别是祖辈家长关心的身体健康、饮食、睡眠等,让他们放心。这样的话,相信老师在和爷爷奶奶们交流的时候就会顺利很多了。

我班有个“中药娃娃”?

我的班上有个孩子,因为身体不好,每天早上都要喝中药后才能来幼儿园。因此,他和妈妈“讨价还价”,每天都要买一件玩具才愿意喝药上幼儿园。常常因为这样的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哭闹不止。面对他的哭闹挣扎,我也很头疼,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和帮助他呢?

西安高新第一幼儿园 郭显梅

答 面对入园爱哭闹、爱讲条件的孩子来说,转移注意力是一个很好地方法。这个孩子本身喜欢以玩具来转移中药带来的“痛苦”,那么,在入园的时候,老师也可以适当地转移孩子对玩具的注意力。比如:孩子要买小猴子玩具,老师可以引导:

小猴子最喜欢吃什么?香蕉。

香蕉是什么颜色的呢?黄色。

你喜欢黄色吗?不喜欢。(或喜欢)

那你最喜欢什么颜色呢?蓝色。

看!天空也是蓝色的,还有什么也是蓝色的呢?大海。

大海里有什么?有鲨鱼/海星/鲸鱼/……(这时候,孩子的脑海里,全都充满了这些小动物的样子,说话语调也会逐渐兴奋起来。)

有这么多的动物,它们在一起玩的真开心啊!你也有好朋友吧?他们在等你呢,愿意和他们一起玩吗?(这时,孩子的反应一定会让老师感到很欣慰的。)

这样的“竞争”好不好?

我班的“小能人”天天,事事都喜欢争先,希望自己处处都胜于别人。上课回答问题他的嗓门最大,回答问题抢答次数最多,班上的大小事情他都爱管……但是,在争先的过程中,他却从不考虑自己的大嗓门;不考虑别的小朋友的利益;常常不能认真地听别人的谈话,或者答非所问;不能接受自己的错误或者别人比自己好这样的事实;不愿接受意见,反应很激动或是表现不屑的样子。我担心他这么强烈的“竞争意识”会对成长不利。怎样才能有效地引导他学会正确地竞争呢?

西安高新第一幼儿园 刘艳

答 首先,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帮助他分析自己的不足与优势,并告诉孩子,争当优秀是每个人的心愿,但有时不一定能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程度,不要因此灰心丧气或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和错误;要给别人同样的机会并要学会为别人的努力和胜利而感到高兴;要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取得进步。

其次,建议家长进行适度的引导和鼓励,不要过分夸大或贬低孩子的能力,使其保持一种正确的竞争心态,不会因为过高的期望而压力过大、反应异常;也不会因为过分的贬低而受挫,失去信心。

最后,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在引导过程中,还应避免急躁,不要损伤了孩子的积极性和自尊心。我们引导孩子学会“竞争”,不止对孩子当前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积极指导作用,更是对孩子未来人生观、世界观的启蒙教育,是教会孩子应当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教会孩子学会“竞争”,就是要让孩子初步懂得看问题、想问题要全面,遇到困难时要努力想办法解决,要看到成绩和希望,要增强取胜的信心。这比让孩子单纯地关注事情的结果要重要得多。

如何应对孩子的告状?

我今年带的中班,常常会听到班上的孩子跑来对我说:老师,谁谁谁抢了我的玩具;谁谁谁把我碰了一下;谁谁谁不和我玩等等这些问题。起初,我会很当真的冲过去,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孩子们的告状越发不可收拾,这让我感到很头疼。怎样很好的应对这种情况呢?

西安高新第一幼儿园 卢瑞

答 喜欢告状,爱管闲事,这些都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当孩子来告状时,老师首先要问清楚是什么事,如果是必须老师帮助解决的,如两个孩子打架不可开交时,就应该立即进行干预和教育;如果是一些孩子们之间的小矛盾、小纷争,老师可以告诉孩子,想办法自己商量解决的方法,同时,老师要对他们的协商进行隐性的观察,确保良性结果,如只有一个皮球,两个人商量互相轮流或者合作滚球,就不会出现争抢矛盾了。此外,这种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也要作为集体教育的活动内容展开,让孩子学会与同伴协商,学会分享,学会谦让,就会减少无谓的告状次数和频率。

上一篇:中国幼儿教育史等 下一篇:教师工作评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