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作业:学生自主成长的助推器

时间:2022-08-27 11:35:52

和谐作业:学生自主成长的助推器

背景与问题:作业重要价值与低效现实状况的背离

我们探索出的和谐作业模式既是办学多年来形成的和谐教育文化在作业管理领域的体现和延伸,也是对二期课改背景下作业重要性的重新认识,还是对当前作业现状中存在问题的深刻反思。

作业设计与实施的重要价值。对学生发展来说,作业能加强和巩固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习能力、促进思维发展、习得学习方法、养成学习兴趣;对教师教学来说,作业是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反馈教学效果、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与方式的重要依据;对师生关系来说,作业是调节师生关系的主要途径;对课程标准来说,作业是解释和矫正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与要求的一种有效手段。

当前作业设计与实施的主要问题。作业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匹配度、一致性不够;作业类型单一,缺乏趣味性;作业设计缺乏整体性、序列性、针对性;作业设计随意性强、缺乏过程性指导、讲评方式单一。

行动与实践:和谐的整体思路与学科个性化探索的统一

我们在和谐作业模式的实践中,注重和谐的整体思路与学科个性化探索的统一,学校在整体上提出宏观的和谐作业思路,各学科结合学科特性、学科现状进行多种探索。

和谐作业的行动思路。我们实施和谐作业模式的总体行动思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强化班主任在学科教学中的协调作用,实现作业量的和谐。以前,各科教师之间互不通气、协调不畅,只根据自己的课程内容布置作业,因而出现了学生总作业量时而过大、时而不足等种种“不和谐”的现象。班主任协调人角色的引入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提升教师的作业设计意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种作业目标的整合与协调;实现各学科间内容上的横向整合(和谐的跨学科作业);实现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实践形式、表演形式等各种类型作业的整合;实现以完成时间来衡量的长期作业与短期作业、即时性作业的有机结合。

鼓励教师对作业管理的创新,实现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选择的和谐统一,鼓励学生之间结成作业小组,合作完成一些特定的作业;在评价上注重自评、互评、面评、免评、家校联评、展示型评价等各种评价形式的和谐统一。

和谐作业的实践案例。这里以数学学科的“阶段诊断+个性选择”的作业改革为案例,呈现我们在和谐作业模式方面的探索。

实施过程。第一步,根据各单元核心知识点的学习要求,教师遵循针对性、层次性和应用性的原则,精心编制与之匹配的习题(题量少而内容精),以单项知识点综合小练习(小练习检测卷)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第二步,在课堂上当堂完成检测题(因内容不同,时间从15~30分钟不等)。第三步,教师批阅,并给予诊断性评价。第四步,学生根据教师诊断性评语,自主选择(也可由教师建议)针对自己薄弱点的练习部分或练习卷作为自己的课后作业。

创新点。根据学情差异分类选择课后作业,部分已牢固掌握知识点的学生甚至可以免做,把更多的活动和休息时间还给学生,让学有余力的孩子有更多的自主拓展的空间。进行阶段性检测练习后,教师对学生给予诊断性的评价或是一些激励性的评语。这不仅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还不失为激发学生学好数学学科的良好手段,同时也让家长及时了解到孩子近阶段数学学习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所在。

突破点。通过阶段性的检测,学生基本能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便于他们重新审视学习现状、重新把握学习重心、重新调整学习节奏。改变课后作业“千人一面”的局面,把“避免机械重复”落实到每个个体,使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反思与启示:若干关系处理与新显问题解决的深化

在探索和谐作业模式的实践中,我们既认识到了和谐作业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价值,也感受到和谐作业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却并非易事。我们建议基教界的同行们在实行类似的作业管理模式的改革时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量”与“质”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的问题,要辩证地处理质与量的关系。作业目标达成不仅取决于数量的适宜,更取决于质量的精优。只有两项并举,相互和谐协调,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统一”与“灵活”的关系。由于班级教学的内容、进度是一致的,学生的作业量也是统一的,但学生个体的认知水平却存在差异。因此,达成某一教学目标的练习应因人而异,作业要求不应搞“一刀切”。应因材施练、分层布置;在统一中求灵活,在灵活中求统一;减少重复、徒劳无效的练习。

“主动”和“被动”的关系。机械重复的作业会造成学生消极应付、被动完成。为促进被动作业向主动作业转化,要采取静态作业与动态作业、书面作业与实践操作作业相结合的多种手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

“作业”与“用脑”的关系。生理学研究指出:人在从事紧张的脑力劳动时,大脑耗氧量增大。学生长时间做作业,会使大脑缺氧,产生生理、心理疲劳,继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因此,教师应尽量设计费时不多、学生感兴趣的作业,并教育学生注意用脑卫生。

在探索和谐作业模式中,我们也感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继续深化研究――

和谐作业模式下的家校合作研究。作业是连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纽带,它离不开家长的帮助与支持。家长的家庭教育在小学生和谐作业模式中的角色、地位、作用、参与的路径和方式,都是教师在下一步的校本研究中需要加以研究的方向。

加强作业内涵变化后的“和谐”模式研究。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进行了各种创新型教育教学活动的探索,这也会衍生出形式多样、综合性强的作业。比如,研究性学习、综合活动课程的作业就具有极大的开放性,涉及不同学科的知识,涉及校内外不同的组织,涉及不同年级的学生等。这些实践性作业、活动作业的布置、设计、指导、评价和管理将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我们认为,作业外延的不断扩展带来的作业多元化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它有利于改变作业单一的弊病,为教师选择更新、更好的和谐作业形式提供了依据和启发。对于江苏路第五小学而言,作业的多元化可以说为我们提高校本管理能力提供了契机。在今后的实践中,我校教师将会在这一领域继续深化探索下去。

点评

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校长、特级校长 王洪伟

如何破解普遍存在的作业布置中的五大难题:作业过多、重复练习、缺乏有效的指导反馈、独立作业多、缺乏“个别化”分层作业?江苏路五小的案例体现了学校的攻坚策略――“传承和谐教育、突破若干瓶颈”。

解读案例可得两点体会。一是江苏路五小不仅用“和谐教育”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师实施作业设计,其校长更是在作业的管理实施中对教师提供专业支持,充分关注作业设计的疑难问题,关注教师教学中的困惑,引导和指导教师改进和完善作业设计、作业评价、作业实施。

二是重点突破,该校探索、推出的和谐作业模式,首先强化了班主任在学科教学中的协调作用,解决了“单兵作战”、作业总量无法控制的难题:其次是该校从学校教师总体素养较高的师情出发,积极鼓励教师对作业管理进行创新,敢于“学术授权”,这种信任和赋权既有利于充分发挥有效作业的指导性,又能提供及时反馈,还能让传统的学生作业被动接受的现象得到彻底的改观,同时消除了学生独立作业过多的弊端。

上一篇:知识要点精析与精练(三) 下一篇:“四自式”校本化学生评价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