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前瓣黏液瘤1例报道

时间:2022-08-27 08:10:22

中图分类号:R654.2 R256.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12-1288-01

1 资料

病人,女,30岁。主因全身乏力10余天,活动后心悸、气短1周入院。10余天前病人无诱因自觉全身乏力,无明显发热、咳嗽.自认为是“感冒”口服感冒药后无明显效果。1周前活动后自觉心悸、气短,无咯血,卧床休息后症状减轻,有时有头晕,无晕厥,当地医院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左房黏液瘤。体格检查:体温36.2℃,脉搏96/min,血压95/70mmHg(1mmHg=0.133 kPa)。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口罗音;心前驱无隆起,心尖搏动明显,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左侧卧位时明显。胸部X线平片:心影增大,呈“二尖瓣型”;右心缘向右侧扩大,见“双房影”;心腰平直,左室段略膨隆;双肺纹理走行正常,肺门不大。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ST-T低平。超声心动图检查:左房前后径37 mm,左室舒张末直径46mm,肺动脉主干28mm。左房下部近十字交叉处可见不规则形中等回声团,大小37mm×23mm,蒂附着于房间隔,体部随心脏舒缩进出二尖瓣口,造成二尖辩相对性狭窄,收缩期回纳左房,形态可变。二尖辩前向血液流速加快,关闭时可见少-中量反流血流。室间隔膜部回声中断约10mm,其右室面被纤维强回声包绕,深约13mm,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示收缩期室水平未见分流血流。超声诊断:左房黏液瘤、室间隔膜部瘤。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Hb)109g/L,红细胞比容(Hct)0.324。术前诊断:左房黏液瘤。入院后4d在低温体外循环下,经右心房一房间隔切口行黏液瘤切除、二尖瓣双孔成形、室间隔膜部瘤缝扎术。术中切开心房后探查房间隔卵圆窝,局部组织质地软、色泽正常,未触及黏液瘤蒂。自卵圆窝切开房间隔,显露黏液瘤位于左房内,探查发现其蒂位于二尖瓣前辩瓣体中部近瓣环处约3mm,距蒂1mm切除瘤蒂后二尖瓣前叶辩体形成约5mm直径缺损,肿瘤完整取出,约3cm×4cm×5cm。冲洗心腔后,用4-O Prolene线垂直二尖瓣瓣环长轴连续缝合前瓣缺损后,心腔内注射盐水,二尖辩前后瓣叶中点处对合不良,反流明显,用3―0 Prolene滑线于前、后叶瓣膜中点行褥式缝合,行二尖瓣双孔成形。成形后心腔内再注水,二尖瓣关闭好,极少量反流。探查室间隔膜部瘤1cm×1cm,顶端无开口,自基底置荷包线缝扎膜部瘤。术毕开放主动脉后为室颤,20W/s2次复跳为房颤心律。术后呼吸机辅助7h,经进一步后续治疗和护理,病情恢复顺利,全身症状及原心脏杂音消失,于7d后出院。术后6d和1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二尖瓣瓣膜活动良好,无瓣口狭窄,二尖瓣瓣口极少量反流。

2 讨论

心房黏液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心脏肿瘤,也是借助外科手术切除能够治愈的心脏肿瘤之一。然而,由于其本身特殊的病变部位和特有的病理学特性,使其所表现出的症状和体征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导致临床上的漏诊和误诊、误治。本病例临床表现符合黏液瘤,超声心动图检查也提示黏液瘤,但超声心动图提示的黏液瘤起源与术中不一致,一方面是由于二尖瓣前瓣黏液瘤发生率低,容易漏诊,另一方面是超声心动图观察不仔细的缘故。

1995年意大利学者Alfieri等应用双孔二尖瓣成形术对常规二尖瓣成形术难以治疗的二尖瓣关闭不全病人进行手术,取得满意疗效。目前,此种方法联合二尖瓣环成形术治疗二尖瓣退行性变、黏液性变、心内膜炎以及冠心病或合并心肌梗死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疗效满意。2003年安贞医院孟旭教授采用双孔成形技术对35例二尖瓣脱垂病人进行了瓣膜成形,通过(1~40)个月的随访,认为双孔瓣膜成形技术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疗效稳定,病死率低,无并发症,早期、中期疗效满意。

本病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二尖瓣少一中量反流,再加二尖瓣缺损缝合后的影响,使术中注水试验显示二尖瓣口反流量增大,根据术中探查到的二尖瓣瓣叶和瓣环组织结构的实际情况,选择了双孔成形术对二尖瓣进行了成形,手术效果经成形后注水试验和术后6 d及1个月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所证实。

作者简介:褚银平(1963―),男,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现工作于山西省人民医院(邮编:030012);杨灵波、张羽,工作于山西省人民医院;张学忠,现为山西医科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7-11-06)

上一篇:加强临床科研管理 提高临床科研水平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病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