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服需量化

时间:2022-08-27 07:25:06

中药煎服需量化

关键词:中药 煎服 量化

中药大多为天然药物,种类极为丰富,有植物、动物、矿物之分,而植物当中又有根、茎、花、叶、果实之异,还有易溶于水、难溶于水,加热易挥发、糊化、焦化,久煎易分解破坏之不同,故在煎药过程中,用水多少、时间长短、火力大小与药物有效成份溶出多寡和服药剂量、次数、间隔时间与药物在人体血液中的浓度高低、效用强弱、维持久暂程度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故笔者以为中药煎服需量化。徐灵胎云:“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效之不效,全在乎此”。说明煎药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因为中药治病疗疾,是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通过对其药理作用进行累加、互补、协调、拮抗、诱导等配伍后,采用先煎后下、分煎合煮、再煎浓缩、煎渍合汁、煎汤代水等方法煎煮,令其扬长避短,制约促进,互增疗效和减轻毒副作用。故煎药时务必充分注意用水量、火力、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及煎取药量等。况且中药各具形性气质,通过特殊煎煮尚可改变其性能,根据汤药湿润、渗透、解吸、溶解、扩散、置换等煎出机理,对同一汤剂用不同水量、火力、时间煎煮,其效用则各不相同,加水越多,其溶出物含量越高,但加水过多,则药汤太多,浓度过底,既不便服用,且疗效不佳。反之,加水过少,不仅有效成份不易溶出,而且易于干锅。煎煮时火力过大,时间过长,其有效成份易被破坏。倘若火力过小,时间过短则溶出率降低。如张仲景治阳明腑实之大承气汤“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如此量化煎药,既保存枳朴下气消痞之功,又留得硝黄泻下软坚之用,共奏通腑泻热,急下存阴之效。后世医者将此方用于热厥、痉病、狂证、吐衄及肠梗阻等证,凡如法量化煎煮者,临床每收桴鼓之效。所以,煎药用水量、火力、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煎取药量需量化,此其一也。张仲景云:“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旨在告诫病人服药要遵从医嘱,循规蹈矩,否则药效难收。因此,服药既要考虑病情的轻重缓急,又要考虑服药量的大小、服药次数的多少、间隔时间的长短,还要设法减轻毒副作用,使其药物发挥最大效用。故徐灵胎云:“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不得法,则非特无功,而反至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倘服药量次过多、过频,则易伤正气,过少、过稀,则有病重药轻之嫌,且疗效难显。故必须量化服药方法,或顿服、分服、或频服、定时服、随证服、试探服、或空腹服、饭后服,令其有效成份分布均匀,浓度近于相等,作用前后保持一致和稳定,达到安全合理用药之目的。如张仲景治风湿相搏表里阳气具虚之甘草附子汤,“煎得三升,温服一升,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多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为妙”。再如吴鞠通治风温初起之银翘散注曰:“共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煎,香气大出,即取服……,病重者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病轻者三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如是量化服药,既安全合理,又取捷效。所以,服药剂量、服药次数、间隔时间需量化,此其二也。古人有云:“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一语道破中药量效关系的深刻内涵。因中药煎服既是完成辨证施治的关键步骤,也是直接关系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故临床遣方用药时,既要讲究中药配伍用量,又要注重中药煎药之量和服药之量。上至《内经》,降至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吴鞠通诸家,对煎药用水量、火力、时间、次数、煮取药量以及服药剂量、次数、间隔时间等,均非常重视,而且学验颇丰,独具匠心,临床疗效匪然,令后学敬仰。然而,由于中医中药在近代因坎坷历程,传承弱化及市场化倾向等因素,致其特色优势发挥不够,有重中药配伍用量,轻中药煎服量化倾向,历版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对此论述亦简,缺乏统一、客观、规范的量化标准,煎服中药普遍存在随意性、盲目性,直接影响中药煎服质量和临床疗效,故中医药面临“证准方对药不灵”的困扰与挑战。有统计资料表明,近年选择服用中药的人数呈下降趋势,甚至媒体出现了“取消中医”之说。因此,优化中药煎服方法,实施量化煎服中药,让病家有章可循,医者有法可遵,以避免盲目性,增强可操作性,提高中药煎服质量和临床疗效,焕发中医药的生机与活力,此其三也。

综上,量化煎服中药,尽快建立统一、客观、规范的量化标准,是中医药标准化建设之需,是科学煎服中药,提高中药煎服质量和临床疗效之需,是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中医药事业生存发展,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之需。所以,中药煎服需量化已成当务之急。

(收稿日期:2007.11.29)

上一篇:外用内服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观察 下一篇:用长程视频脑电监测癫痫患者时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