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考化学复习中实施学案导学

时间:2022-08-27 01:58:33

在中考化学复习中实施学案导学

摘 要 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必须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在中考复习中充分使用学案导学更能做到事半功倍。

关健词 学案导学 中考复习 思维训练

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学案导学”的思想恰恰合乎现代教育规律即重视学习的过程。因此,恰当运用“导学学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知识(即学习知识的过程)的乐趣,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的共同作用,从而提高并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中考化学复习时如何充分利用学案导学呢?

一、 在中考化学复习中,学案导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每节课的导学学案都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法指导、思维训练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学案,对照课本,联系生活,独立自主地学习。这样学生每节课的学习都有目标,有重点,有路可循,有法可用,充分发挥了45分钟的效益。

他们积极动手做,动脑思,动耳听,动口说,精力集中地去接受和加工信息,成为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不断改造自我并获得发展自我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把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于课下预习时就解决了,疑难问题做下标记,那么,带着问题去听课,自然,课堂效率也就提到了。

二、学案导学体现思维训练为主动的原则

思维是智力核心,教育竞争就体现在人才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因而要注意导学学案注重诱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案设置的“预习”,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去创设的种种问题情景,让学生巧妙地实现新旧知识的搭桥。在“导学导练”的过程中,采用了灵活的教学手段,诱导学生去探究、去认识,起到新旧知识的结合,并进行信息加工,澄清模糊认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培养训练,并自主组建新的知识结构。

三、学案导学应引导学生重视对教材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把眼睛盯住教材的缝隙,编制导学学案时,应重视隐含信息的挖掘,精心设计,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基本概念以及概念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知识的能力。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因此,首先要发挥化学学科本身所固有的长处——趣味性,调动学生阅读教材的热情,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要求在编写学案时,要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问题设计为突破口,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及着眼点,使他们在阅读中读出快乐、读出能力。如在设计《分子》学案时,我就设计了“分子大还是原子大”这样一个教材中并未出现的问题,这问题看似简单,但如果阅读教材不细,理解不深不透,就会象“哥哥大还是弟弟大”一样难以回答。

四、学案导学应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教师在设计学案时,首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观察兴趣,设置恰当的情境(煽情),掌握好演示实验的最佳时机,当学生处在一种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时进行观察,观察后要让学生产生一种原来如此、满足的、成功的感觉,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要细、描述要准;其次应当充分发挥小组协作的作用,将小组每个成员的观察结果进行综合。第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要实事求是,不想当然、不盲从、不受书本的影响,真正做到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如观察氢气火焰的颜色时,看到的明明是黄色火焰,但有些学生受教材结论的影响,先入为主地认为是淡蓝色!第三,要适时地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把不明显的现象放大、将稍纵即逝的现象用更加直观形象的形式“再现”出来,加深印象。

五、学案导学应注意引导学生重视对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而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能力

由于化学实验的形象性和化学反应过程的抽象性比其它学科更为突出,且受学生形象思维层面和能力的限制,对观察到的现象往往囫囵吞枣,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记忆这些现象,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通过现象分析本质,并进而发现更多更新的知识。在设计学案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与解释要循序渐进地设立一个个台阶,让学生自己一步步地走上去;对那些与教材描述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的实验现象,不要轻易地否定,要通过学案中设计的问题讨论,找出原因,并尽量再设计新的实验加以验证。这样以实验形成一条明确的学习主线,学生沿着这条主线去探究、去发现、去更新知识。如为了让学生真切地看到氢气燃烧时火焰的颜色,按教材提供的方法显然不行,为此我设计的学案中就及时地提出了问题思考,征集改进的方法。

“增效”而不“增负”:当代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素质能力为核心,以不增加教师、学生负担为前提。教师备“学案”只需在新模式下稍加调整,工作量减少。学生学会了使用“学案”,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学会高度概括技巧,可以简化学习内容,优化知识、能力结构,提高学习效率,实际上减轻了学习负担。随着实践的深入,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就更为融洽,以后的教、学就更为轻松自如。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毛保华.论教育的质量观[J].中国现代教育研究杂志,2003.

[3]李惠杰.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J].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2004.

上一篇:数学课中渗透传媒教育发挥榜样作用 下一篇:浅议学生在生物课堂中的“做,学,乐,思,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