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时间论电影的移情作用

时间:2022-08-26 10:31:07

从电影时间论电影的移情作用

摘 要:移情作用亦称“感情移人”。它以对象的审美特性同人的思想、情感相互契合为客观前提,以主体情感的外扩散和想像力、创造力为主观条件,是对象的拟人化与主体情感的客体化的统一。影视是时、空结合的艺术,它既有时间艺术的特点,又有空间艺术的特点。电影时间对一部影片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就浅述一下如何通过电影时间让观众移情入梦。

关键词:感情移人 心理基础 时间艺术 移情入梦

一、电影时间的三个涵义

(一)放映时间

放映时间一般为100分钟到120分钟。对于编剧来说,一般要遵守这个要求,使剧本在拍摄成影片后放映时间在100分钟到120分钟左右。影片放映时间的长度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例如一部电影的放映时间长短直接作用于影院的放映周期,而放映周期直接关系到影院的收益,最终影响电影的票房。例如:1963年由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出品的《埃及艳后》是好莱坞电影史上投资最大。同时也赔得最惨的一部古装巨制。该片的票房失利不仅由于高昂的制作成本,长达三个多小时的放映时间更是让电影放映机构和观众望而生畏。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在45分钟到60分钟,能让观众感同身受、移情入梦的时间就更有限了。再精彩的影片如果放映时间持续的过长也会让观众感到疲倦和厌烦,因此遵守放映时间的一般长度有利于观众投入剧情,从而达到移情入梦的效果。

(二)表现时间

表现时间即影片故事的时间长度。例如在人物传记片中常见,讲述主人公的一生。《天堂电影院》中故事时间就是主人公多多从幼年一直到暮年的时间。剧情展示的时间对创作者来说是相对自由的,可以依据剧情的需要来确定表现时间的长短。

(三)观众心理感受时间

观众心理感受时间对电影能否让观众移情入梦至关重要我们后面再具体来说。有一部影片可以很好地说明时间的三个概念,这就是根据美国小说家埃姆布洛斯・比尔斯的小说《猫头鹰上的事件》改编的,获得了1963年第36届奥斯卡短片奖的同名法国影片。影片故事时间虽然只有“上吊处死”的一瞬间,但创作者却将它扩充成一部放映时间长达30分钟的影片,而且,造成甚至更长的观众心理感受时间。但它却并不让观众感到冗长,这是因为它始终让观众沉醉在艺术的享受之中。无疑这和影片的精美的画面和声音的绝妙处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二、电影时间的压缩和延长有助于使观众移情入梦

(一)压缩时间

压缩时间主要是为了加速时间的进程,删节一些不必要的冗长过程的枝蔓。比如在文学作品小说中,常用“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成语来压缩叙事的中间过程。

在银幕上表现一个事件的时间,往往短于这个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的时间,时间的压缩省略,意味着艺术的取舍原则,并且扩大了影视剧的表现容量。时间的压缩有助于更好的安排剧作结构,使剧情更吸引观众。

(二)延长时间

当需要突出、夸张、强调、渲染某一事物或某一种思绪时被运用。

1、通过延伸空间来延长时间。“延长时间的电影手法在敖德萨阶梯上大规模屠杀的场景中,达到最充分和最完整的程度。”《战舰波江金号》中,导演运用延伸时性剪辑技巧,不断在全景中频繁穿插细节特写与重复性剪辑,打破常规逻辑,将原来2分钟的叙事延长至8分钟,大大扩展了银幕时空,由此使气氛更加紧张,更加惊心动魄。

2、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延伸时间。例如《香草的天空》主人公车祸前的人生闪现,通过心理活动让观众感同身受,不觉悲从中来,为人物的遭遇而感慨。

3、交叉进行,延伸时间。借助镜头角度和视点的转换以及蒙太奇技巧,将时间加以延伸,达到渲染情绪和烘托气氛的目的。《一个国家的诞生》最后的一分钟营救就是最好的例证。通过交叉蒙太奇来延伸时间,让观众卯足了劲,一直保持着期待,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剧情之中,移情入梦的效果可想而知。

4、慢镜头。慢镜头可以很好的渲染氛围,给观众足够的时间品味剧情。

三、观众的观赏心理时间

观众观赏影视作品时的心理时间,也是放映时间与银幕上叙事时间的综合在观众心理上呈现一种特殊的时间感。比如影片的镜头组接流畅,速度快,节奏高,观众的观赏心理就会觉得时间过得飞快;如果节奏慢,节奏平,叙事拖沓,就会觉得时间冗长,沉闷,无法忍耐。电影的叙事层面既然是观众不断参与和支持的,那么叙事的组织者实际上是观众自己,是观众将此前和往后的事件纳入现在的叙事之中,是观众的心理参与决定了电影意义的传达,是观众智力积极参与了、并实现了电影的表意功能。因此电影叙事仰仗观众主体智力参与才能完成。――导演只提供思维的活动素材,完成影片的是观众自己。

四、结语

总之,电影时间是多元的,它是影视创作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也是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动力。它是创造出来的艺术领域中的时间,它和现实中的时间不同,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 。电影时间直接作用于观众,是影片能够催人泪下、动人心魄的关键,从而使观众移情入梦。

参考文献:

[1]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第187-188页

[2]汪流,《电影编剧》,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3]王心语,《影视导演基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4]约翰・霍华德・劳逊,《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国电影出版社,第372页

[5]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

作者简介:

章雪雯(1990―),女,安徽安庆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学2012级研究生。

上一篇:论当代壁画艺术的“公共性”与公共艺术 下一篇:封面设计中几何图形的视觉魅力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