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情境教学提高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时间:2022-08-26 08:51:40

运用情境教学提高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德国有位学者说:“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 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 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有目的地运用情境教学,能更好地引起幼儿的态度体验,帮助幼儿掌握学习内容,达成活动目标.

一、借助动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排序的教学活动中,考虑到单纯的通过数字和形状未必能使幼儿了解和发现排序的规律,在观看动画片《米奇妙妙屋》中,教师发现孩子们正兴奋地与动画片中的米奇共同体验去救步步小鸡的情境,他们与米奇一起喊着奇妙的咒语“小小大”及“大大小”. 教师借助动画情境,设计了关于排序的数学活动,目的是激发幼儿对排序活动的兴趣,同时也让孩子们对排序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和认识.

在看动画片时,教师提示幼儿去发现如何通过正确的排序来达到目的,特别突出了在爬上树和爬下树的两个过程中,排列的顺序发生的奇妙变化,帮助幼儿理解顺序发生的逆转规律. 其中妙妙工具——咒语“大小小”和“小小大”这种琅琅上口的短句不仅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也使孩子们初步理解了排序,非常有效.

二、结合生活情境,萌发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幼儿生活背景越接近,幼儿自觉接纳知识的可能性就越高. 《纲要》中也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实践,越是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幼儿越喜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明确教材的知识点,又要挖掘生活素材,寻找联系数学知识与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点,我们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使幼儿主动地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学得更轻松、自然和真实.

如主题活动《美丽的秋天》中,可以“秋游”为主线,设计“乘汽车去亭林公园”的情节:讨论去亭林公园的方法 引导幼儿学看“路线图”(教师可引导幼儿寻找出发点和目的地;观察线路的走向:有几路车从车站出发?终点站亭林公园有几路车经过?让幼儿在图上找一找,从车站出发一共有几条线路可以到达亭林公园?) 选择路线(比较线路的长短,找出最近的线路,选择最省钱的路线)模拟乘车. 由于活动内容来自生活,活动情节丰富有趣,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极大兴趣,萌发了幼儿自我探索的愿望,体现了个性化的魅力.

三、运用多元情境,优化教学过程

《纲要》中阐述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数学是抽象而又枯燥的,因此需要教师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得生活化、游戏化,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乐于接受,主动接受. 这就需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注意创设良好的情境.

1. 情境创设的游戏性

《纲要》中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 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 如为了按物体的不同特征分类,可在活动中增加设计《大风吹》的游戏内容,分别在每个幼儿手背上贴一个图形片片,这些图形大小、颜色、形状不同,老师扮演 “风婆婆”,幼儿围着“风婆婆”坐成一圈,“风婆婆”随意举出一种到三种图形标记,如大标记、圆形标记、红色标记,有该图形特征的幼儿就站起来换位置,其他的幼儿不动,“风婆婆”趁大家换位置的时候,抢到一个位置坐下,此时有一位幼儿没有位置坐,便成为“风婆婆”,游戏继续开始. 幼儿在游戏中轻松、自主地掌握了按不同特征条件进行分类的目标,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喜欢数学、探究数学、学习数学.

2. 情境创设的生活性

《纲要》指出,要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要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关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所以我们设计的数学活动也应该从幼儿熟悉的生活中入手,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幼儿对数学探究的自主性,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去感知在我们身边数学无处不在. 例如《自动取款机》的活动中,为了让幼儿体验7元货币的等价兑换,可设计一个与幼儿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超市购物,在活动前师幼共同为各种玩具粘贴价格——幼儿拿着7元钱进行购物——请幼儿说说买了什么?7元钱全买完可以怎么买?买了几样东西?让幼儿在生活化的亲身购物中真正去体验钱币的含义与作用.

四、创设游戏情境,趣化讲评环节

众所周知数学活动的讲评环节非常重要,但很多时候比较枯燥、乏味,不受孩子的欢迎,为此我经常创设游戏情境,趣化讲评环节,把讲评变为展示、分享.

如在数学活动“排序”的讲评环节中,可事先准备走秀的音乐,鼓励幼儿带上自己的作品,项链、手链、花环、腰带、时装帽等上台表演,孩子们个个兴奋不已. “××的项链好漂亮呀!”“我喜欢××腰带,你猜它的规律是什么?”“我的规律和你的不一样”……可见在交流展示活动中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情感,他们在情绪得到快乐和满足的同时也学会了欣赏同伴的作品,感受到规律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无限美感.

总之,一个好的数学情境,一定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和教学思想. 只要将数学的抽象性与生活中的形象性结合起来,由浅入深,通过一个个主题情境,渗透数、量、形、时、空间、逻辑关系、集合、测量等数学知识;通过动画、故事情境或游戏情境来展示教学活动,不但能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还能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促进探究的行为,使幼儿的思维处于“爬坡”状态,切实地做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实效,让孩子们尝试着不断地“跳一跳”,不断地“摘到桃子”. 可见情境教学使单调枯燥的数学教学活动变得更具诱惑力.

上一篇:浅谈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 下一篇:小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