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

时间:2022-08-26 08:07:18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

摘 要: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截然分开,文言文中蕴藏的丰富情感和文化依然被掩埋在历史尘埃中,师生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受到了很大限制。

关键词:新课程;文言文;教学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高考指挥棒下,文言文教学把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弃置不顾,只注重文字教学,这显然与新课程要求相违背。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对文言文教学的理解与认识。

一、重视诵读,读出韵味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高中六本教科书所选编的41篇文言文大部分要求背诵全文或部分段落。这就说明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经典名篇和课文的诵读和背诵指导,让学生在一定方法指导下,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言感悟能力,从而逐步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培养独立阅读和鉴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语言是文章思想感情的载体,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来体察文章语气,理解文意,进而揣摩、体会字面之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蜀道难》,多读,便可疏通文意,体悟到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而达到这一点,就成功了一半;《祭十二郎文》,通过诵读,文中的悲郁之情便了然于胸;《归去来兮辞》,让学生在诵读中反复品味诗句的意蕴,要像读诗一样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在有准备的条件下,一次成功的范读就可以使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当然,诵读教学并非文言文教学中的唯一模式,但无疑是文言文教学的独特优势。因此,重视文言文诵读指导,无疑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感悟作家,走进作品

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中的一部分,以其语言的古朴典雅、思想的博大精深、风格的异彩纷呈而成为文学殿堂里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文化承继与发展中,焕发出不竭的生命力,闪耀着古人智慧的光芒,入选教材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化瑰宝。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由于年代久远,那些曾塑造过民族性格且身上承载着太多文化精神的大师们在历史的风尘中面目越来越模糊,他们的名字对这些整天埋头于题海的中学生而言,有一层历史的隔膜。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是流水作业式介绍作家、代表作品、所属流派等,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课,忽视了语文教材中大量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人文思想和人文内涵。学生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去记文学常识,因而学生一开始就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激情。其实教材所选的作品中可以涉及多方面的精神,有孟子的“舍生取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对自我追求,对人性的认识,有对真善美执著的追求……读《论语》,我深深感受到孔子这位圣人的朴素、平和、平易近人,及他时时传递出的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读《孟子》,我看到了滔滔不绝、极富雄辩的智者形象。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以文言构筑的诗文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光照千万年,沐浴古今人。文言文阅读课是一种很好的与经典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当学生静下心来,品读深邃的智慧的语言文字时,也就是打破时空界限,在与仁人志士、智者哲人、语言大师进行精神对话、心灵的沟通,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使中学生在树立理想和确立人生的起点时就站在人文精神的基石上,这对中学生终生学习与长远发展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三、追根究底,激活思维

语文教科书通过一系列反映作者心灵世界和情感体验的名篇佳作,起到对学生浸润心灵、感染思想、熏陶情感、提升人格的作用。针对教材中选编的思想性强,对现代社会具有指导启发性的文言文,挖掘其中具探讨价值的问题不失为教学的亮点。读《勾践灭吴》,由勾践兴越灭吴的事例,懂得立大志者,方能成大业,更明白患难之中、危难之时人会奋发图强;读《秋水》,懂得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有一定局限性,更明白人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不要满足于现在达到的层次……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宝藏。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的思维在自主的探究活动中也得以成熟飞跃。

语文教学是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是一种充满情感、想象、智慧、活力和变化的教育艺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代表了现阶段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意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把语文知识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统一起来,师生共同奏出美妙和谐的交响乐,共同领悟和感受美的旋律、美的乐章。

(作者单位 广西北海市第九中学)

上一篇: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下一篇:数学教学重在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