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时间:2022-08-26 03:47:41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精神和智慧潜能,焕发了课堂的互动气氛和生命活力。生成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难点。课堂开放了、生成了,就可能会出现无序的状态,因而更易造成简单片面的理解:生成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教学机智使“节外生枝”成为“锦上添花”;更有严重对峙的状况出现:欣赏生成者说预设是扼杀学生自由天性的祸首、泯灭学生智慧火花的罪魁,固守预设者说生成是无所依赖的天马行空、毫无根据的信口雌黄。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一预设就死、一生成就乱的现象,预设和生成似乎天生是矛盾的。因此,有必要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作深入的理论思考。

一、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的统一

预设和生成是对立的。任何预设都具有假定性、探索性、科学性和预见性。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而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不能限定人,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地发展,所以教学也应当是开放的、生成的。预设主要关注的是教学过程的流程,而生成主要关注的是教学过程的变化。

预设与生成更是统一的。没有预设的“放羊式”的课堂,就容易产生远离文本、“脚踏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的局面;没有生成性资源的课堂,看似严谨但缺乏活力,流失很多的人文气息和创造精神。其实生成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设的。就数学教学而言,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性等决定了生成的品质,即决定了它可能含有什么价值的生成;学生知识的基础、明晰程度和融合程度决定了生成的方向,即决定了它可能会有哪些方面的生成。这两方面的结合也就决定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相似的生成态势,它不会因学生个体的不同、环境的不同而有太大区别。

二、精彩的生成基于充分的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的过程就是预设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生成的质量依赖于预设的质量,教师备课时尽管不可能谋略到课堂上的“一丝一毫”,但可以想得细一点、全一点、精一点、巧一点,能动地为教学过程中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预设出多种“绿色通道”,巧妙且有创造性的预设就能与生成相得益彰,使课堂亮点闪烁、流光溢彩。准确地说,精彩的生成基于充分的预设。那么,究竟如何预设才能利于生成呢?

1.在三维目标整合的预设中安排生成点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和发展方向的潜在人才。教学目标的价值在于定位,即规定学生需要达到某一终点;教学目标的价值更在于定向,即明确教学过程中师生行为的性质和方向。生成性目标一方面是在活动中形成,并且与活动统一,它先于活动而且产生于活动之中,这样既考虑到了教学的计划性,又突出了教学的生成性。另一方面侧重强调的不是具体、细致的行为目标,而是一般的概略性目标,这样的目标需要教师宏观把握,并根据教学实际情境随时调整。

2.从文本资料来源的预设上创造生成点

建构主义强调认识并非是主体对于客观存在的、简单的和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的不断深化的建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地根据当前的事物、情景联系到自己的经验与知识。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用亲身经历成功来促进新的学习。因此,我们应在设计的精巧上下功夫,把精力放在研读文本、研究学生上,继而进行教学内容的结构重组,使知识的逻辑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让内容“走近”学生,让学生“走进”生活,以便创造生成点。

3.从流程即时变奏的预设中捕捉生成点

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学计划还是必需的,但它不是对教学流程的精细规划,而是对教学流程的宏观策划。德国教育家克拉夫斯基指出:“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真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够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借以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美国教育家多尔则倡导“舞蹈型”教学,其中舞步是模式化的,但却是独特的,是舞伴之间――教师与课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本――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使得教学成为自反馈、自调节、自组织的系统。

从流程即时变奏的预设中捕捉生成点的方法有:(1)发散式教学设计。(2)树枝状教学设计。(3)网络化教学设计。

4.从艺术留白手法的预设中布局生成点

现实教学中,有偶发事件是必然的,没有偶发事件的教学才是偶然的。偶发事件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意外,而是教学过程的常态和必然,只不过它出现的规律不易把握,并且没有固定的处理套路。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留有空白,为师生在课堂上创造性地发挥包括偶发事件的处理提供条件。基本做法有:(1)留有时间,便于处理偶发事件。 (2)变更空间,注意突出学生主体。 (3)拓展视野,考虑延续课堂效益。课前的积累,课中的碰撞,课后的拓展,把课内和课外的全过程沟通起来,把学校、家庭、包括社区乃至社会沟通起来,把课本信息与因特网、电视、新闻、杂志、课外书籍等沟通起来。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与预设性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都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属性。生成与预设是并蒂莲,精彩的生成基于充分的预设。

参考文献:

[1]徐晓波.生成因充分预设而更精彩.中国人民教师,2009,(7).

[2]既要关注生成 又要重视预设.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18).

[3]潘东盟.让预设和预设生成和谐共舞.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9,(06).

[4]姚国平.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效果:预设与生成的和谐.

[5]顾春文. “动态生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上一篇:试论高职英语教学的EGP与ESP有效结合 下一篇:“最近发展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