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提问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时间:2022-08-26 01:57:30

培养学生自主提问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在现代“问题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教学过程,阐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并结合教学中形成的方法措施,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问题情境;问题指南卡;问题反馈单

一、问题的提出

(一)教学观念中重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纵观科学发展史,许多著名科学家都重视提问。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可能只是一个教学工具的选择,而提出一个问题,却包含了多方面的创新因素。“原子理论”创造者约翰·道尔顿也曾经说过:“一些人能获得更多的成就,是由于他们对问题比起一般人能够更加专注和坚持,而不是他的天赋比别人高多少。”在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在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中首先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其次才是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重视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已成为一线教师基本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实践中无法有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虽然观念上我们接受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但在平时教学中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力度不够。借用一份调查表可以发现学生真正提问和发表见解的时间很少,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一种教学现状呢?

(三)教学中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的缺失

反思自己的教学,以前更多的是以讲为主,将让学生听懂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造成学生不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也不会在课堂中与老师就某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切实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一套既有启发性又照顾到学生现有心理状态和认识的方法措施用于实际的教学中。

二、引导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措施

(一)创建民主的教学平台

1.转变教师角色:由传授者转为学习者

在学校的一个主题活动中,我曾对高一年级共20个班级1000多名学生做过一个“你最信任的人是谁”的调查活动,调查问卷收回后,结果如下图所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亲近感排在后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也变得越来越要求个性的发展,自我意识日渐增强。原有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制度、模式、内容、方法等等,都已显示出极大的不适应性和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重新认识自己和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弄懂在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中自己应承担的角色,民主平等地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个性、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

在这样的角色定位下,教师既要做学生的教师,又要做学生的朋友。以渊博的学问、灵活的方法、民主的态度承担起现代教育中教师应当承担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亲近,

为成功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堂氛围转换:由一言堂变为共同学习场所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心情愉快、努力追求的时候,学习才会卓有成效。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总是绷着脸,学生在课堂上总是愁眉苦脸、胆战心惊或者一心只想着“鸿鹄之将至”,当然不可能积极思维并提出问题。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要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再引导也是枉然。

所以,教师在正确的角色定位后,应该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把学生看做是自己教学活动的合作者,两者是平等的。在教学中采取“劝导性策略”,主要依靠自己的人格情感和逻辑力量去推动和影响学生,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沿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前进,积极主动地开展思维,敢于提问、敢于质疑。

3.学生地位转换:由规矩的听众变为自由的参与者

中国有句古话:严师出高徒。这句话当然有它的道理,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必要的秩序还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对学生的束缚过多,必然扼杀其天性,扼杀其问题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必须将适度的自由还给学生。

(1)适度的行动自由

此处的行动自由,是指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创造动手实验的机会,尽情“玩”的机会,给更多的同学以动手的自由;同时这里的“行动”自由也指学生在教室中可适度地走动,而不是木偶似地端坐其中;在碰到问题进行讨论时也允许学生发出声音。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方法在课堂上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行动自由,结合校情、班情,一般6人为一小组,前3、后3合理搭配。学习小组在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展开教学互动,教师允许学生积极讨论,给予学生充分的“行动”自由,效果

不错。

(2)适度的思维自由

主要指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有自主思考的余地,不代替学生去思考,而是启迪、引导学生,使其思考得更好。允许学生对他人甚至对老师的意见表示异义。在课堂出现某些争议时,教师可采用“讨论式策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和根据,少当“裁判员”,多当“引路人”。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生‘神圣的好奇心’好比一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还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就不可避免地要夭折,我们应该通过鼓励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策略一:注重教学细节,在不经意间提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仔细留意实验的每一步,着力于一些容易忽视的实验细节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必定能够“以小见大”,于“不经意处”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冲动。如在“原电池”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

经过课前的初步调查发现:学生经过预习后,已初步了解了原电池的装置图;学生对发生在电池内部的微观粒子变化、能量变化无法直接感知,更无切身体验。了解这两点后,我们在课堂上可以这样处理:

1.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

今天要让大家体验水果发电的神奇功效,用番茄给MP3供电,不用干电池就可以使用MP3。学生听后好奇心大起,纷纷跃跃欲试。分组实验的结果,让学生大呼不可思议!

2.引出课题

“番茄是如何产生电流的?产生电流需具备哪些条件?”因此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通过在学生不注意的细节处创设问题情境,且参与面较大,

所以能引起较大的认知冲突,激发强烈的问题意识。显然,这样的策略对于中学化学中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是适用的。

策略二:关注生活,根据现实提出问题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并逐渐成为教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化学中有很多现象很难通过实验展示,或很难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展示,此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利用其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模拟化学现象、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展开思维的翅膀。

笔者有幸参加了第九届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暨现代教育学术年会,在本次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通过7分钟的说课,展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其中多位教师都对《原电池》这节内容进行了设计和整合,如下的整合点能有效激发学生问题的产生:

利用电脑剪辑了“天宫一号”发射的镜头,引导学生对能量转换进行思考;多少橙子可以给iphone手机充电?同时配上给手机充电的视频,引导学生对原电池工作的原理进行思考;利用Flas制作的电子、离子等流动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本质。

现在网络发展得日新月异,在因特网上,存在着数以亿万计的网页,里面大量的生产生活信息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具备新颖性和时效性的为数不少,完全可以用来设置问题情境。

策略三:关注学科前沿,提出前瞻性问题

化学发展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在这块宝地上,留有前辈们进行科学研究、不懈追求真理的足迹。因此,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对我们后人都是一种启示。如果在化学教学中,通过真实的资料,生动地把学生引入当年化学前辈们曾面临的问题情境,必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发挥重大的

作用。

(三)采用辅助手段

在教学时,教师有必要采取一定辅助手段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我们的探索过程中,主要用到的辅助手段是“问题指南卡”。下面是一节学生实验课中设计的部分“问题指南卡”。

【课题名称】

牙膏中某些成分的检验

【学习目标】(略)

问题一:牙膏中有哪些主要成分?

解决途径:通过自身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讨论;通过阅读教材、牙膏说明书。

结论:牙膏的主要成分有:

问题二:牙膏溶于水的pH值约为多少?

解决途径:取少量牙膏溶于水,搅拌、静置倾放、过滤,得到澄清溶液,用pH试纸检测。

结论:牙膏溶于水后的pH值约为

问题三:如何检验牙膏中甘油?

解决途径:取上述溶液于试管中,滴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中,观察现象。

结论:

实验现象:

反应方程式:

设计的“问题指南卡”可以用于新授课、复习课等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采用了问题指南卡后,既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更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切中主题的问题。学生反映:用了“问题指南卡”后,碰到实际情景不像以前那样无所适从,思考时有了方向,目标明确多了。

(四)创建师生课后互动载体

笔者在教学中一直坚持做“学生课后反馈单”,即课后学生把自己的问题、见解、体会,以书面的形式写上来,自己则坚持给学生反馈。如果问题简单,容易表达,我便直接在反馈单中用批语的形式反馈,如果反馈的内容较长,且很难用语言表达,我则抽时间当面与学生交流,然后把一些普遍问题收集整理,隔一段时间后再返回给学生。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心中的疑惑,更重要的是能够做到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且教师也能了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下阶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探索的创新精神是一种极大的帮助。下面附笔者平时使用的问题反

馈单。

经过近些年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明显增强了,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明显提高了。在课堂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也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课后的自主学习过程中,他们也会充分利用学习小组进行方程式互相背诵与默写,课后作业的讨论交流与互批,对平时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能积极地与教师互动,每节课后的问题反馈单上总是写着好几个问题,有

“简单幼稚”的,有复杂繁琐的,也有自己独特见解的问题。课后与晚坐班时间总有学生围着教师问问题,营造了“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

参考文献:

[1]马军勇.浅谈如何在化学课堂上激活学生思维[J].化学教学,2010.

[2]徐宾.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实施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二高级中学)

上一篇:提高中学生英语口语交流表达能力的方法 下一篇: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