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时间:2022-08-26 01:36:56

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高校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需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扩大就业渠道、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本文梳理了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总结了中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分析了国内一些创业教育模式的优缺点,以此来丰富高等学校精英教育人才培养理论,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做贡献。

关键词:创业教育;现状;问题;对策;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55-03

创业教育对提高国家创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知识转化、加强大学与外部世界的合作、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这成为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共同课题。21世纪是世界各国综合实力全面发展的时代,也是社会各界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时代,因此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能力的发展水平,是世界国家所关注的重要内容,也是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要的课题。

一、国内外现状分析

早在1960年代美国就开始了创业革命,是世界上实行创业教育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国家。1967年斯坦福大学和纽约大学开创了现代的MBA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专注于财富创造和企业创建。1968年百森商学院在全球退出了研究生创业教育的课程,主要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创业的思维方式,培养创业成功应具备的素质,如面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冒险的精神,创新的能力,扩展业务及商机的能力,人与人之间交际的能力,等等。如今,其大学生本科创业教育课程屡获美学新闻和世界创业期刊的报道,是目前世界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典范之一。另外,如美国的硅谷不断发展,也离不开大批大学生优秀人才的创新创业的成功。自从1990年以来,美国每年都有100多万个新公司成立,而当今美国财富中超过95%是在1980年后创造出来的。1987年英国政府发起高等教育创业计划(EHE),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可迁移性创业能力,这是政府启动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的开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相继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政策,如提供基金保障、建立管理机构、开展创业项目、教学研究、发展创业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等,激发学生创业热情,释放他们的创业潜能,鼓励大学生创业。如今,伦敦商学院及其他高等大学,关于创业教育的课程正不断地增加,MBA,EMBA的课程学员也日渐增多,力图从各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素质。相对于国外高校的创业教育历史,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在管理学院率先为MBA开设了“创新与创业管理”课程,并举办了第一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直到2002年,教育部才制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大学等9所大学为中国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在吸收、学习国外高等大学的创业教育的优秀模式的同时,也开始逐步探索适合我国发展的创新教育的模式。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正在逐渐的发展进步,如北京、上海、江苏、湖北等中东部地区,高校创业教育正如火如荼的发展着,在国家经济、政策、法律的支持下,许多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区、大学生自主创业园区,在国家、社会、高校的共同支持与孵化下,逐渐成长壮大。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各种自主创业的网站,可供创业的人士快速的搜寻创业的信息,了解到创业成功人士的创业经验。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国外的大学教育还有所差距,实践中成功的典范不多,理论上的成果更少。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落后。因此,提高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和素质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二、我国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1.创业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①创业教育政策体系不完善。我国创业教育自2000年以后逐渐开始发展,但相对于英美等国家而言发展速度依旧缓慢。在创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创业资金、创业环境以及创业者联盟等方面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而且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还依然存在,甚至是在大学的课堂。而纷繁复杂的各类学科也使得学生无暇来思考、整合、创新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而以考试成绩为标尺来衡量学生的优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度。完全没有将创新能力纳入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在普通高等院校以及高职专科类大学,创业教育的课程仍然没有或者没有完全实施。虽然部分学校增加了创新创业课程,如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但这些都只是停留在单一的理论层面,只是对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指导,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意识,对创业教育没有帮助。开展“创业者大赛”、“挑战杯”等创业竞赛项目,文科类学生较少,参与度低,也没有真正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因此经不起社会实践的考验,导致所培养的人才明显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同时中国的教育体系也不够完善,教师的授课方式大都是灌输式的,特别是文科类专业,只是停留在书本层面,并不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热情、冒险意识,无法形成发现新的市场商机、筹集创业资金、寻找合作伙伴、创立企业的能力。②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师资力量的优劣也是影响大学生对创业教育认识和良好的创业环境形成的重要因素。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研究者往往是重理论轻实践也造成了我国高校的创业研究者往往是思想政治课或德育教学的骨干,在缺少扎实的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情况下所写出来的理论知识,不仅没有说服力更主要的是缺少社会实践性。2002年以前,普通高等院校及以及高职大专类院校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更是缺少。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开展了常规性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活动,但对于全国大部分的教师而言,所进行的培训教师只是极其少的一部分。据报道,至2008年,教育部所授权的高校创业教育骨干高级研修班,先后在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创业管理培训学院举办了6期,总计培训我国创业教育骨干教师不到1000人,这与我国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综述相比可谓杯水车薪,因此创业教育的教师非常缺乏,高素质且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极为缺乏。而我国知名大学的大多数高素质师资大都乐意专注于以培养工商精英为目标的高层次工商管理教育、而远离创业教育。因此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缺乏是制约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只有拥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使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得到更好更快地传播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特别是实战案例,转变培养模式单一、思想观念陈旧等问题,达到国际化、社会化的层面,进而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灵活性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

2.创业教育研究的对策。①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且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借鉴国外的创业教育的模式、体系,成功的经验教训,势必是好的选择,但是面对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及师资环境,构建适应我国高校发展的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才是正确的选择。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首先培育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创业环境的优劣是决定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校大学生甚至社会商业人士对“创新”、“创业”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见,他们会觉得创业是神圣的,是非一般的人才能做到的,而且创新也十分困难,殊不知创新的思维以及创新的举动存在于生活的许多地方,只是有些人把它转化为的商业,并且经过各方面的实践最终创业成功。如新东方、阿里巴巴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企业的兴衰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创业者的个人素质。除了政府在资金、政策上的鼓励、支持,创业者对社会创业环境的嗅觉、敏感度、冒险精神等等也十分的重要。对于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对创新创业的了解较少,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创业教育的基础内容教育,以培养其创业的兴趣及信心,而对于中东部较为发达的城市,可以进行专业的创业教育的内容教育,甚至对不同的专业学科,要分层次、分对象的采取合适的创业教育模式和创业教育课程。如普通高等院校可以采取“渐进式的创业教育模式”的基础教育部分,主要任务在于创业教育知识的普及,让部分对于创业教育了解甚少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激起创业的热情和信心。而对于高职大专类院校可以采取“工学结合”的模式,即学校与企业联合,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参与到企业的工作中,随时的把所学知识与企业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业可以带动就业,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也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源动力。因此我国要在创业教育上有所发展必须借鉴英美等国家成功的经验,同时构建适合我国高校发展的创业教育体系,才能保障创业教育的快速成功的发展。②增强高素质师资力量建设。美国著名的创业学领域的领导者——百森商学院,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拥有两个资源:一是有一套富于创新精神并获得大奖的课程体系。二是拥有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教授的师资团队。他们学习的优秀教材都是这些优秀师资的结晶,而这些优秀的教授同时也是社会上的企业家,具有丰富的商业管理和创业实战经验。众所周知,创业能力是一项只能在实践中才可以学会的技能,而具有创业经历的创业课程教师更是如虎添翼。因此,缺乏企业家和教授双重身份的师资力量,是中国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培养热衷创业教育研究和授课的企业家群体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三、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

1.“渐进式”创业教育模式。选择一个合适的创业教育模式,对于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所谓渐进式创业教育模式,主要是针对创业教育知识还未有普及的高校来说的。我们知道,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知识甚为缺乏,许多人还未对创新创业教育有所了解,都认为其高不可攀。这个观念是造成我国目前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持续低潮的重要的原因,所以渐进式教育即要首先开展宣传创业知识,营造创业氛围,优化创业环境,进而再强化创业培训,开展创业指导,最终落实完成创业目标等。主要过程由创业意识普及、创业实践教育、创业实践模拟、创业实体顾问四个阶段组成。这一创业教育模式适合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及高职大专类院校创业教育没有较大成果甚至无创业教育内容的情况。创业教育不能急于求成。要从最基本的创业意识的普及教育阶段着手,慢慢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由于这一模式是渐进式的,若把握不好实施的进度,选择合适的创业教育阶段,急功近利,就无法实现由普通行教育向精英式教育的递进。

2.“导师+项目+团队”创业教育模式。“导师+项目+团队”创业教育模式,是指以学生建立团队,专业的教师作为指导,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创业的实体模拟及训练。导师即是对学生团体的创业活动进行专业指导的教师或者科研人员;项目即导师所研究的科研项目,或者是学生团体的各类创新实践活动项目;团队即一定量的在校学生组成的在导师指导下的团队。这种创业教育模式可以将科研与教学,理论与实践,就业与创业相互渗透。导师、团队、学生可以随时互动,知识、能力、创新的意识能够相互补充,在导师的带领下也可以形成有序的竞争、合作的环境,构建了健全的运行机制。这种方法对高等院校具有良好创业氛围的管理、金融等专业的学生非常适合,导师可以凭着广泛的人际关系得到一些项目,然后由学生及社会上有创业能力的人士组成创业团队,一起完成各种项目。但是对于我国创业教育还未普及,基础的创新创业的知识尚未熟悉的普通高校及高职大专类的院校来说,这种创业模式很不适合。

3.“一体两翼”创业教育模式。“一体两翼”创业教育模式是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探索出的一个研究型的创业教育模式。“体”即新建的创业学院,使创业教育有了组织载体。“两翼”一翼是指“面上覆盖”,即在专业教育中注重渗透创新、创业、创意、创造的精神和理念,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沙龙等内容,使全校师生接受创新创业氛围的熏陶、感染。另一翼是“点上突破”,即在特色创业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创业导师团队的指导,辅以创业园孵化措施和资金支持,来培养创业企业。这一创业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但是新建的创业型学院,虽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发展,但其他学院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难以承载创业教育的根本使命。而“两翼”一方面是理论、精神的渗透,另一方面是指导、扶持上的培育,这对于具有创新理念和创业知识的管理学、创业学专业的学生非常适合,但是涉及的群体并不广泛。从上面的几个创业教育模式可以看出,我国的创业教育正在逐步的发展。比照国际上大学对精英教育的基本要求,便会发现我国的精英教育尚存在教育思想观念陈旧、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导致所培养的人才明显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

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献资料可以看出,相比英美等国家的创业教育的历史及现状,中国创业教育发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起步晚,发展慢,政策系统还尚未完善等。虽然有些高校采取了一些创业教育的模式,如“渐进式”创业教育模式、“导师+项目+团队”创业教育模式、“一体两翼”创业教育模式,等等,但是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当代创业教育发展的情况,仍未能形成统一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致使许多大学生对创业教育仍然缺乏最基本的认识,甚至产生一些错误的观念,无法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中国创业教育还是新生事物,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同时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需要广泛借鉴国外成功的创业教育实例,根据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构建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党和政府应该在资金、法律、政策、师资上的提供大力支持,建立创业家协会、创业家联盟,探索出适合我国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创业精英人才。

参考文献:

[1]佚名.美国创业政策简介[J].科技创业月刊,2011,24(14).

[2]Donald F.Kuratko.The Emerg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Development,Trends,and Challenge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5,(9):1042-2587.

[3]武世兴,杨亚鸿.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考夫曼创业基金会关于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报告[R].中国大学教学,2011,(4).

[4]英国创业政策简介[J].科技创业月刊,2011,24(14).

[5]李家华.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状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

[6]韩晓杰,袁立敏,段洪波.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建议[J].中国市场,2009,(9).

[7]徐飞.以创业学院为平台,构建“一体两翼”创业教育模式[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3).

[8]唐智彬,石伟平.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热”的冷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36).

基金项目:本文受2011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三维五化双主体互动式《创新与创业》教学模式”资助(沪教委高〈2011〉52号文)

作者简介:宁钟,安徽省望江县人,复旦大学管理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创新与创业;李佩文,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创业文化。

上一篇: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浅析 下一篇:浅谈儿童的绘画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