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冈博多水城综合商业中心建筑空间的视知觉动力

时间:2022-08-25 11:38:56

日本福冈博多水城综合商业中心建筑空间的视知觉动力

摘要:日本福冈县的博多水域是由美国捷得事务所设计建造的商业建筑综合体。本文以建筑评析的方式,在方案总览的基础上,结合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视觉心理学原理,首先从建筑的方向与位置、路线、拱形和敞口的动力四个方面分析了该建筑给人们带来的视知觉和心理感受;然后从动力的表现、概念的获得这两个方面探讨了建筑设计中的造型方法。最后作者认为,该方案的设计是充分考虑使用者的视知觉和心理感受,塑造了人性化的内部商业空间,成功地用“弧形”的视觉元素表达了“水域”这抽象的概念。本案在很多方面,尤其在建筑的空间和造型策略方面值得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博多水域;视觉心理学;视知觉动力;商业空间;造型;建筑评析

中图分类号:TU-024:TU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3-058-04

1 引言

现代商业建筑是指能满足购物者各种消费需求的综合性购物环境,它往往与银行、邮电、交通、文化娱乐、休闲和办公等功能紧密结合在一起。它可以是一个大型的建筑单体,也可以由若干建筑群及外部空间构成。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商业建筑及其经营方式正向多元化发展,复合化发展就是其中的一个倾向。所谓复合化倾向是指将多种功能有机地组合在一组建筑之内的设计倾向。这种复合型商业建筑大多集购物、餐饮、娱乐、健身、办公、居住于一体,有的还包括剧场、会议中心、艺术画廊以及教堂等内容,通常由一个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规划。这类购物中心在设计上往往采用以下处理手法:

(1)根据各自的功能特征进行合理的配置;

(2)将购物、内部交通及娱乐休憩相对分离;

(3)步行商业空间更趋于室内化;

(4)公共部分布置成优美的游赏环境;

(5)巧妙结合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进行设计

1.1 方案总览(图1):

日本福冈县的博多水域就是具有复合化倾向的现代商业建筑的实例之一,是由美国捷得事务所设计建造的日本最大的私人房产发展项目。这个占地250万平方英尺的巨大综合型建筑物形似峡谷状,位于一条新开辟的运河两岸。整个商域显现出浓郁的西方建筑色彩,融饭店、办公和贸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当地举办大型节日庆典、商品市场推广及社区公益表演的最佳场所。商城内部分为5大主题区域,分别命名为:星际天地、月亮步道、地球步道、海洋世界和太阳广场。日本的博多水域与众不同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大众化设计与现代购物中心相结合的观念,也给传统的购物中心注入了新的血液,游客们可以通过商场内特有的拱廊往返运河两岸。日本著名的建筑师矶崎新先生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曾把该建筑推崇为20世纪后期最重要的建筑物之一。博多水域的成功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同时它也成为零售业大型综合性商城的标志性建筑。购物中心本体的价值正是在这样的认同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1.2 功能与平面:

博多水域综合商业中心功能齐全,建筑密度大。其空间的结构模式可以归为线形平面,所有的商业子空间大致沿一条线排列:包括一字形、弧线形与折线形,通常是以步行街(Mall)或廊道的形式未进行组织串联,有的甚至处理成“内河”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流线比较单一,走向明确而具有连续性。为了在行进中兼顾两边的商店,这种线形空间的廊道宽度,在现代商业建筑的设计中已较之前有所减少:主道一般为12~15m,次道为4~6m。另外,为了避免单调,可有意识地设置交叉、转弯、收放、弯曲等,并考虑其上、下楼层的视觉联系效果,增强购物气氛同时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合理设置绿化、喷泉、休息座甚至表演或展示的场所一供美容、服装表演等用,增加多样性(图2)。

1.3 建筑造型:

本案的建筑立面,通过跟平面的对照可以发现:两者存在一种类比的关系,也就是极为相似,原因在于它们使用了相同的元素。曲线是本案造型的基本元素,而完整几何形的“破”又是它主要的造型手段。曲线的设计使功能流线顺畅,有动感;完整形的“破”形成了很多有趣的人性化尺度的空间。建筑立面的镂空处理,以造成强烈的光影效果的方式,同样增强了对购物者的视觉冲击力。本案在强调建筑空间的主(积聚空间)从(分流空间)关系的同时,将建筑的前景以镂空的形式与“图底”,也就是后面的建筑区分开来。本案材料的质感和色彩(包括绿化)同样也是增强建筑立面视觉冲击力的重要手段,不同结构功能的构件以不同的色彩区分开未,也强调了结构的逻辑性和材料建构的表现力度(图3)。

1.4 内部空间:

总的来说,本案的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可以用一个“活”字来概括。在充分理解“流动空间”在现代商业空间中新意义的基础上,本案以“装水的容器”作为最基本的设计概念,因此“水”就自然成了内部空间的主题。建筑师巧妙地将水的线路与人的流线“合二为一”,并结合了若干大大小小的节点,因此人们走的是“顺道游览”的线路。与此同时,设计者设置了与之相对的“内街”,在人们的心理上造成了“归属感”和“安全感”,也增加了商业建筑的“实用性”,同时还增添了与前面的“水景”反差强烈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建筑师还在适当的节点、在适当的高度设置了人行天桥,在造型上对已“破”的几何形体起到一个“完整性”的提示作用,让置身于其中的人们有一种“场所的归属感”,也让人们的视线“隔而不断”。在已是不完整的几何形体上,设计师又继续将它们镂空,增加了内部空间的流动性,也强调了建筑主体的容纳作用(图4)。

2 建筑的视知觉动力

2.1 方向和位置的动力(图5)

建筑要素的位置不仅影响它的视觉重力,而且也影响建筑设计周围环境特征所产生的吸引力和排斥力。我们现在暂时把对象局限在垂直向上或向下的方向中。大体上,所有这样视觉方向的效果都是模糊的:它们被两种方式解读,既是向上的也是向下的。画在纸上的一条简单直线,只要直线不在任何一端被锚固,运动就会沿着两个方向延伸。但是,与身体相连的手臂或与树干相连的树枝被看作是由它们的基础产生并朝着末端的运动。

以博多水域的这根金属柱为例:它向上或向下的动力平衡的特性在各种情况下都取决于其本身的形状、比例以及周围的建筑因素。一个明显的决定因素是它的高度与其他维度的关系。在这里,它有足够的视觉力未建立它自身的中心。它的动力效果还取决于其形状。它的底部最宽,因此建立了朝着顶部逐渐变小的重力中心。这种形状创造出与地面很强的联系并且朝着相对更加自由的末断上升。还可以看见,它实际上是可以被分解成四部分的“束柱”。在距离顶端1/5处使用了一个跟座形式相同并有收分的锥体,再往上的球体也有收分。在柱身上还缠绕了一根“绳”,以上三个细节也都是增加它摆脱重力而向上的视觉动力。(图6)

2.2 路线的动力(图7):

规则形状的道路或走廊被看作在前方远处汇聚为一点,这致使道路更具有视觉动力,因为任何楔形看起来都比一对平行线更有动力,因此本来就是弧形的道路看起来就更有动力了。当街道或人行通道被商店的橱窗排成一列或公路被树木、农场或桥梁排成一列的时候,失败主义者的厌倦情绪就会被消除。这种丰富性帮助不仅因为它展示给旅行者生动变化的东西,里程碑,无论大的小的,把无限的道路细分并且提供短期目标:一个人看见高大的柳树,向前接近它、到达它,一段旅程就完成了。

以博多水域的道路规划为例:弧型的道路增加了行人的速度感,减轻了人们因为长时间的行走而产生的无聊和焦虑,同时节点广场的设计也为长时间的行走定下了短期的目标。道路本来就弯曲,再加上很有动感的铺地,使行走变得更有趣。(图8)

2.3 拱形的动力(图9、10)

它们的表现取决于所用的圆有多大。半圆提供足够的结构创造放射形扩散。同时满足它在逐渐接近垂直方向的那一点的支撑力。从环形连续滑进直线形并且在起拱点引起了结构的含混性。只要拱的圆弧度经过标志的一半,即只要它的中心被放置在起拱点上面,圆弧趋向合拢产生了典型的张力,它预示要突然闭和。当圆拱的弧度覆盖少于180°的时候,它逐渐失去环状并且接近直线。在弓形的弧度顶部中,趋向于失去它弧度的稳定性,看起来好象在中心有最大的弯曲度并向侧面伸直。这意味着圆形弧线放弃它自己的中心对称而成为一部分结构的垂直对称轴,它的顶点也被重新定义。圆形是最统一的,是所有几何形状中最不容易破碎的,但它最容易受切线攻击,切线能使它不知不觉地成为直线。它不容易与其他曲线或不同半径的圆形线组合,利普斯指出,规则性并不一定能创造出美丽的曲线,例如正弦曲线,它不是一条规则曲线,而是规则曲线的拼凑物。

以博多水域的形体建构为例:在建筑重要的节点,建筑师都以圆作为构图的主题,而且多用不完整的圆,这样就产生了张力,形成了力场,把人们在心理上“集聚”起来。设计师还在这样的节点加上垂直的空间维度,形成共享空间,因此积聚性更强。在人行天桥的设计上虽然有“切线”之嫌,但其效果非常弱,满足了功能的需要,对几何造型的影响微乎其微。本文作者认为本案在造型上最大的优势在于:虽然建筑师较多地使用了弧形体,虽然它们都不完整,但是它们相对独立,各自保持了自己的完整性,并不“拼凑”之嫌(图11)。

2.4 敞口的动力(图12)由于外部与内部的分离,墙体造成了两个世界的生硬并置,而敞口使环境容易接近建筑内的居民并且展现从外面来的闯入者。关于墙体的敞口有知觉上的多种解释,在传统砖石墙中的窗户和门中断了固体表面显示了自己的积极形状。被大面积墙体所围绕的空间是“底”,敞口突出来作为“图”,尽管在物理上它仅是一个洞而已。在这样的建筑中,整体的体积和它的敞口两者都有积极的作用。它们之间有对抗,需要小心平衡,以免固体的沉重立方体窒息敞口,反之,延展的敞口破坏整体的统一性。在总体体量较大的建筑中,建筑的敞口设计反映在各个建筑单元的交接关系上。

以博多水域的敞口设计为例:确切地说,敞口的尺度决定了各单元组织的交接关系。本案在区分各个功能不同的组织单元时,主要通过不同材质的色彩表现来实现,并形成对比和反差,如红色面砖和灰色面砖、灰色面砖和绿色覆盖、绿色覆盖和花格面砖等。正是由于运用了这种设计手法,就更不能将各个体量生硬地交接在一起,因此更加凸显了敞口设计的重要性。然而敞口的设计除了避免固体的沉重立方体的窒息,又不破坏整体统一性的作用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通过空间和标示的提示作用未保持人们视线和行走行为的连续性。本案在此基础上还要保持水面景观的连续性:(图13)。

3 建筑设计中的造型方法

3.1 源自于动力的表现:

动力是心灵自然而普遍地对任何感知形式提供的一种属性,也就是以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结构能够被感知神经系统所学握。动力有属性,例如深度和弹性、延伸或挤压、敞开或闭合。这些动力性质不仅作为具体物体的具体可视形式被感知,而且还作为非常普遍的自然属性被感知。它们作为各种存在和行为的方式被体验,例如,在我们的心中可以发现类似物。人类的心灵也可以具有直接性、柔韧性、扩张性和退让性等。感知的动力在例证和说明存在和行为方式的普遍感觉中作为表现的承担者,在自然界和人工制造的物体中、在身体和精神作用中都能发现。我们所感知的物体和事件不只是我们人类属性主观所赋予的,而是动力属性伴随物体和事件的知觉对象出现的。因此,表现取决于我们所描述的视觉形式的动力。

博多水域的设计,把源于视觉形式动力的表现,通过流线的组织和空间的塑造向人们传达,并让人们通过各种具体的行为方式来体验,唤起了人们的感知。

3.2 概念如何获得形状:

确实,在概念的早期阶段,思想模型一般并不假定最终物体的确定形状,建筑的结构主题经常采用肩箭头、通过方向限定的量、整体比例、纯粹拓扑关系的系统形式。然而,这并不能阻止骨架形成视觉。实际上,视觉只是心灵能够领会的中介,一旦一个特定的建筑是最终的目标,在设计的具体阶段没有什么会停止,没有什么指向“结构”变成“视觉”,没有什么指向通往“外部”形状的本质。概念是视觉贯穿始终的,并且它保持从独自承认计划到物质上真实出现的最终形状全过程的一个动力组织。对照不好的设计,可能它真正的目的在于表面上的吸引或者缺陷的掩饰,这与我们现在讨论的建筑本质问题偏离了。

然而博多水域的设计正是一个将概念和视觉的对照关系处理得很好的例子。“水域”的概念贯穿设计的过程始终,并通过“弧形”这个元素作为视觉传达的媒介,结合方向限定、整体比例控制和拓扑变形的设计方法,将原本非常抽象的概念成功地转化成为了人们切身的视觉感受。

3.3 关于建筑造型设计方法的总结

如今概念设计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首先,我们要谈谈它的取材对象:它可以是绘画、摄影作品,也可以是一部小说或者电影,同样也可以只是一个简单的场景。然后,我们要谈谈提取其中元素的途径:它可以是视觉的,同样也可以是听觉和触觉的。然而,无论我们选取的对象和表达的途径是什么,最终,我们都要将它们用尽可能简单的几何形体抽象地表达出来,这样才不至于与建筑的使用功能产生较大的冲突,从而影响建筑的经济回报和总体评价。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些人性化设计和建筑细部的建构表达,从整体上提高建筑设计的定位。

4 结语

本案的设计是充分考虑使用者的视知觉和心理感受,塑造了人性化的内部商业空间,成功地用“弧形”的视觉元素表达了“水域”这一抽象的概念。本案在很多方面,尤其在建筑的空间和造型策略方面值得大家参考和借鉴。

上一篇:建筑文脉的延续\再生与创造 下一篇:长沙芙蓉CBD核心区可持续性空间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