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地理教学逆向思维

时间:2022-08-25 02:25:51

谈谈地理教学逆向思维

记得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开染布作坊,小儿子做雨伞生意。每天,这位老母亲都愁眉苦脸,天下雨了怕大儿子染的布没法晒干;天晴了又怕小儿子做的伞没有人买。一位邻居开导她,叫她反过来想:雨天,小儿子的伞生意做得红火;晴天,大儿子染的布很快就能晒干。“反过来想一想”,使这位老母亲豁然开朗,心情愉悦。

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我们新时代的学生,需要进行终身学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授之以渔。在我们的地理教学中,我认为,只要好好把握,是能够出其不意地达到预期效果的。

当我们讲解“地球的公转”时,不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感到理解困难,一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同学更是如此。为此,我在讲完有关内容后,提出一个假设:“如果黄赤交角为0,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意义如何?”,在学生思考、议论的基础上,再由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的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讲解某些内容比较困难时,反证法不仅可以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授“海底扩张学说”这一原理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然后,利用读图所得的结论提出问题:①为什么海底岩石离海岭愈近,年龄愈年轻,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呢?②为什么大洋地壳岩石年龄都不超过二亿年?接着引导学生阅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并让学生自己表述大洋地壳的生成、移动、消亡原理,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这一理论:喷出――生成――推移――俯冲――消亡――循环。

通过推导,启发学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一学说,启迪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知道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且还使学生明白了,科学家是如何运用地理思维去逐步得出该学说的。

从多年的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逆向思维的试题越来越多,这对我们老师的教学就有了一个新的要求。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

近年来,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十分发育的喀斯特地形,试解释这种现象。由于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发育的两个基本条件 ,即首先要有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其次必须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现在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不具备上述条件,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求解无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从青藏高原发展历史寻求答案,则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气候高温多雨,发育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联系了有关知识,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

考试大纲给我们地理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设置问题的时候,强化逆向思维的训练。精心设计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既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又能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得到进一步落实,更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上一篇:高中化学新课改思考 下一篇:加强英语口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