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25 12:47:15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分析贫困生资助工作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提出客观认定贫困学生、构建帮困育人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贫困生资助工作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024-02

一、当前贫困生资助工作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贫困生大多来自贫困地区,他们自卑、焦虑,乐群性差,严重者还出现心理病变。而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第一,贫困生的身份认定不够真实客观,由此造成一些确实贫困的学生得不到帮助,而一些“富裕生”却顶着“贫困生”的头衔,享受着不应属于他的“待遇”。

第二,高校奖学金受奖覆盖面较窄。高校奖学金主要奖励和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贫困生因为身心的双重压力,很难达到学习优秀的程度,故获奖人数较少。

第三,无论学生学习成绩如何,只要家庭经济困难都能获得国家无偿经济资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贫困生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和“等、靠、要”的心态,缺乏自强自立意识,学习不努力,虚度光阴,对创建优良学风产生负面影响。

造成以上现状的原因很多,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贫困生界定标准难统一。目前高职院校对贫困生的确认基本上是根据学生家庭收入和学生在校生活状况进行的。然而,仅凭学生家庭所在地或家长单位所开的证明作为认定的依据是不科学的。贫困生界定工作还存在相当的困难。

二是资助力度分布不合理。调查发现,政府在具体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贫困生情况而制定不同救助政策工作方面做得不够,反而导致不公平。

三是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不同步。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采取一系列助学措施,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生,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让他们安心学习。但是,由于育人工作没有跟进,从而出现获资助学生行为与国家资助政策目的不和谐现象。如:部分贫困生得到无偿资助后,不但没有感激之情,反而认为是理应得到的,甚至有个别贫困生拿无偿资助金去购置高档服饰等生活奢侈品或请客吃饭挥霍浪费。

二、客观认定贫困学生,构建帮困育人体系

(一)客观如实评定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

在实际的工作中出现了少数学生具有“困难证明”但经济上并不困难的现象。若仅凭“困难证明”认定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就会助长不困难却享受到资助学生的侥幸心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所以在评定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时,首先,由学生提出经济困难认定申请。其次,班级学生参与测评、开展在校消费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实际生活水平,由寝室长填写《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基本信息表》。再次,班级评定小组根据《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基本信息表》,结合《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或学生及其家庭突发事件证明材料,进行民主评议,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测算排序,划分“贫困”档次。最后,由教学系(部)认定工作组根据班级评定小组的意见,进一步核实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状况,按照《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办法》,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程度评定为“特别困难”、“突发事件特殊困难”、“困难”等三个等级,并且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在实施的过程中依据家庭经济变化和个人消费状况及时更新和动态管理,做到全面规范,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不同形式和梯度的资助提供依据。

(二)建立经济保障、精神援助、心理救助和发展支持帮困育人体系

1.开通新生入学绿色通道,让每一名经济困难新生顺利入学、圆大学梦。可将《大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助学贷款流程、助学贷款答疑等材料随新生录取通知书寄出,采取多种途径帮助新生及时了解资助政策及信息。同时,在接待新生现场设立入学绿色通道咨询点和入学绿色通道办理处,简化操作规程,方便经济困难新生顺利办理入学手续,之后根据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度给予相应的资助。

2.实施学生资助“阳光工程”,对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给予经济保障。建立贫困生考核制度。对贫困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的表现进行量化管理,通过自评、班级评议、考核对贫困生情况进行综合评定;严格按照上级评定学生奖助学金的规定及学校奖助学金管理规定进行评选,涉及学生奖助的每项评审程序、办法、标准、条件、评选名额及时向师生通告,评审结果需经过学校、教学系(部)、班级三级公示程序,确保学生奖、助、贷、减、免、补等经济资助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其一,让困难学生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继续学业。通过广播、宣传栏、横幅、班会、网站广泛宣传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资助政策和申办程序及必备的材料;协助经办银行、生源地资助管理中心办理学生国家助学贷款或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帮助贫困生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同时建立获贷学生信息库,做好贷款后管理工作。

其二,通过各类“奖学金”,帮助学生解决经济紧张问题。一是根据上级的相关文件精神及学校学生创优评选办法,认真组织评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政府奖学金、学校优秀学生奖学金。二是鼓励和引导与学校有业务往来的企业在学校设立冠名奖学金,学校根据企业奖学金的评选规定,组织评选企业冠名奖学金。

其三,利用国家助学金、学校资助、社会资助、师生资助等形式资助贫困生,为学生解决生活问题。一是按国家助学金的评选条件及分配名额,结合学校情况组织评选,并及时向受助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二是对于家庭突发变故、患重病、残疾学生学校给予减免学费或困难补助。三是建立慈善爱心超市,搭建捐助与贫困生的交互平台。定期开展慈善活动,号召师生将自己部分学习和生活物资捐赠给需要帮助的贫困生,使爱心遍及校园。四是建立“班级互助基金”。各班级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在班级自愿的基础上每学期从班会费中抽取一定的比例建立“班级互助基金会”,每学期用于资助班级中有特殊困难而无力解决困难努力向学的贫困生。

其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帮助贫困生从“他助”走向“自助”。挖掘潜力,拓宽勤工助学渠道,设置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同时,组织贫困学生进入企业、社区从事勤工助学活动,并做好勤工助学学生的考评工作,真正让贫困生从“他助”走向“自助”,实现“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自我教育作用。

3.开展精神援助,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诚信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其一,助学贷款工作与信用教育相结合。一是充分发挥银行征信系统的管理功能,把信用教育贯穿到助学贷款的整个过程中。开展“我与我的信用记录”征信知识宣传活动,聘请金融专家为学生作征信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征信系统诚信监督体系。二是在学生中开展一系列的诚信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贷款助人 信用助人》、《信用行天下》等宣传教育专题片,举行诚信贷款签名仪式,开展诚信主题征文、诚信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并利用校内媒体进行宣传、引导。三是建立学生诚信档案,注意对学生资助款的使用监督和引导,加强贷后管理,提高学生诚信意识。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感受到“人无信不立”的思想教育,深刻认识到诚信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充分理解诚信是立足社会的最为重要的基础。

其二,无偿资助与感恩教育。在开展资助工作的同时,应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如对学生进行感恩礼仪教育,在学生中开展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政府、回报社会等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并通过评选“最感动的话”、“最感人的事”、“最佳公益活动图片”,引导学生对他人说一句感恩的话,为他人做一件感恩的事,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感。

其三,推进扶贫励志工程建设。将资助工作与学生的“创先争优”活动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典型事迹,评选“奋进之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通过举办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己,勇敢地面对困难,激励他们以自强不息的姿态和信心战胜贫困,积极进取,把精力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其四,定期对贫困生进行走访。学工干部、辅导员要深入乡村、社区了解贫困生家中的实际情况,不但给贫困生送温暖,而且也维护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政策性和原则性。

4.开展心理救助,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善自我认识,增强自信,宽心学习。应充分发挥校、系、心理协会、班级、宿舍(学生社团)五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作用,及时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思、所想、所需,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同时,可开展“学生自我成长”系列活动,通过专题讲座、心理沙龙、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相互交流等形式,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让他们从心理上战胜困难。此外,辅导员、班主任也应多与贫困生谈心,关注他们的成长。

5.为贫困生提供各项发展支持。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其一,为经济困难学生购置专业书籍、学习用具,资助他们参加课外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并针对他们的薄弱环节,举办专题讲座,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知识资助”。并面向贫困生开展文化、科技、娱乐、体育等各类活动,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培养他们的自信。

其二,充分发挥勤工助学能力培养的作用。勤工助学不仅能让学生认知社会,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若贫困生在机关、实验室、院(系)部办公室、图书馆等协助教师管理、处理文书、值班等,不仅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若贫困生在食堂文明监督岗、校园文明监督岗等学生自主管理的岗位,完全实现自己组织管理,完成岗位职责,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若贫困生在“智力型”岗位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其三,开辟困难毕业生就业“绿色通道”,提高贫困生的就业率。对每名持有家庭贫困证明的学生,建立贫困学生就业信息库,对其家庭情况、专业、特长、身体基本情况、就业意向和就业地区等信息进行详细记录,方便提取,建立贫困学生就业信息库;在困难毕业生中,针对每名贫困生自身特点以及不足,有针对性地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交流,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找准自我定位,主动参与就业竞争;在学生满足企业应聘条件的基础上,优先向企业推荐困难学生,开辟困难毕业生就业“绿色通道”。

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根本出发点还是促进公平教育,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把资助工作和育人工作有效结合,建立经济保障、精神援助、心理救助和发展支持帮困育人体系,摆脱资助就是“经济扶助”的狭隘观念,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拓宽教育途径和方法,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诚实守信的优良品格,最大限度发挥资助工作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真正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绍辉,张景波.资助和育人相结合——我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和实践[EB/OL].,2010-09-13

[2]姜继红.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社会学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1)

[3]胡保卫.试论大学生勤工助学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6)

(责编 何田田)

上一篇:军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下一篇:基于SWOT的中职教师科研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