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谈高校教师激励机制重构

时间:2022-08-25 10:08:48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谈高校教师激励机制重构

摘 要: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分析高校教师激励机制重构,首先激励机制模式要建立在教师的个性需求上并且要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及其信息的及时反馈,并且针对个性特征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人性假设”作为激励的依据。

关键词:组织行为;激励;机制重构

一、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模式的内在驱动力模型的建立

根据人的内在需求结合高校教师自身的特点建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内驱力的基本模型,从而使人们对人的动机的激发和形成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使其在管理中更加有效的来激励员工完成任务。一般人的激励机制模式为:需求动机行动成功或者失败产生新的需求。

(一)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模式要建立在教师的个性需求上

高校管理的核心和主体是教师,能否对教师进行有效的管理是高校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而激烈是管理高校教师的有效手段。高校激励机制模式的重构一定要与高校教师的个性需求相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激发和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才有利于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在过去的高校激励机制的模式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师的个性需求,这导致激励的效果没有效的发挥,并且挫伤了高校教师的积极性而且不利于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是一个具有多样化特征的群体:如高校教师的年龄分布特征主要在30岁到60岁之间,性别的差异性,不同的文化背景――专业知识、学历等,不同的工作性质等。所以说,高校激励机制模式的重构一定要建立在教师的个性需求上,这是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的根本出发点。

(二)激励机制模式重构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激励机制的重构一定要注意保持其拥有完整的系统。现在大多数的激励机制没有一个完善的系统,在激励系统内部出现断层现象或者激励机制模式的系统内部出现不协调或者相冲突的情况,这些情况都说明现有的激励机制模式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系统。所以说,高校激励机制模式的重构一定要注意系统性。另一方面,激励机制模式的连续性,所谓连续性是指在整个激励机制系统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式的开放的系统这样有利于整个激励机制发挥其潜力并且充满生机活力。

(三)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模式的重构要注意信息反馈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高校在教师激励机制方面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不关心激励的结果,即不重视激励信息的反馈。众所周知激励的效果如何,激励的结果是最权威的说明和诠释。只有在管理者和教师之间建立一种良性的激励信息反馈模式,才能使高校管理者在现有的激励机制模式上进行查缺补漏,进一步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模式。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高校管理者对教师的个性需求更近一步的了解,不断的完善激励模式的系统,使整个教师激励模式科学、合理、健康的发展。

(四)高校教师激励机制重构的模型

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重构模型的内容是:个性需求实施激励教师行动激励的效果信息反馈从新实施激励。在这个激励模式的运行过程中往往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从激励的实施者根据教师的个性需求,实施激励政策到激励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环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当一项任务下达以后,客观上来说这项任务的外部环境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关键是看外部环境对其任务的影响程度,假如是有利的影响,则可以采取手段促进这一影响,也可以不采取手段任其自由发展。如果影响是不利的则需要管理者、或者控制着采取一定的措施以有利于任务的进行。另一方面,是根据激励的效果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来重新对教师的个性需求进行定位,以便掌握教师的最新需求,从而达到最大激励效果的目的。

二、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模式重构的内容

(一)针对教师的个性特征以不同“人性假设”作为激励依据

高校管理者要想在管理工作中取得成功,首先要转变管理观念。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在管理方面取得成功,则必须对管理对象有清晰准确的了解和认识,而这种认识基于对管理对象的人性假设。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人性假设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受雇人”、“经济人”、“社会人”、“管理人”、“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等人性假设理论。从管理的历史角度来看,每一种理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说,在对教师激励机制进行重构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对教师的人性假设。由于教师个性的差异性,管理者要抛除传统的管理思想――对管理对象进行人性假设的单一性。管理者要采用权变的人性假设,一方面,是因为高校教师群体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同一个管理对象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其个性需求也不尽相同。对管理对象的人性假设判断正确,也就意味着基本上掌握了管理对象需求,所以说,正确的人性假设是高校教师激励机制重构的有效性的基本保障。

(二)高校教师薪酬激励机制的重构

马克思说过:“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的强化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当一个人的努力行为没有得到公平合理的对待时,则这个人基本上不会重复同样或者类似的这件事。所以说,对教师成绩应该进行有效的强化,对其缺点则采用负强化,而强化的最有效的手段则是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根据教师的个性需求,等特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有利于充分激发教师积极性,挖掘其潜力。薪酬制度的构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关于工资激励。工资激励是高校教师经济来源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其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技能工资。工资激励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根据教师的职位,绩效,专业技能等制定以基本工资为基础绩效工资,津贴为辅的综合性,多层次的工资激励制度。这样是促进高校教师进行工作的最基本的动力。第二,是奖金激励体制的构建。要针对教师的职务差别,专业技能等设置不同层次的奖金。根据时间的长短设置长,中,短期奖金。

三、激励机制的重构要保证教师的绩效评价的有效性

对高校教师的绩效进行评价,是高校管理者对教师进行激励的一个重要的手段。绩效的评价结果,往往反映了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专业素质,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等因素。绩效系统的重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要根据教师自身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其次,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高校领导、行政人员多层次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再次,在对教师绩效进行重构时一定要注意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要结合。因为教师工作具有复杂性,教学效果显现的长期性,挑战性,难以定量性等特征,这些都要求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时要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最后,绩效考核的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对考核的结果进行反馈,反馈对整个绩效考核体系是极其重要的,假如没有反馈,则整个绩效考核体系基本就失去意义。这是因为绩效考核的结果本身就对教师起着很强的激励性的作用。此外绩效反馈的另外一个作用是对教师行为的导向作用――通过反馈教师可以及时了解自身问题以进行自我调整,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A.H.Maslow.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Third Edition)

[2] V.H.Vroom.Work and Motivation[M].Krieger Pub-lisher.1982.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86

上一篇: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建设的政策运用和技术应用研... 下一篇:我国基层政府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