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由理想向现实迈进

时间:2022-08-25 09:16:16

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由理想向现实迈进

大约400年前,哈佛大学创立之初招生只有几个学生,没有人相信未来它会成为世界知名的私立大学。怀抱打造“东方哈佛”的理想,国内民办高校在争议中起航。然而,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虽然早已今非昔比,而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的理想却依然遥远。

2012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建议政府拨付专用经费,立专项启动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项目,优化民办教育的发展环境,为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提供政策保障。该言论甫一报道,立即引起各界热切关注。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那么,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未来之路到底该怎么走?中国民办高校当前最迫切需要改革的是什么?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的“短板”在哪里?无疑,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话题。

三十年风雨兼程,民办高校茁壮成长

上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悄然兴起。经过30多年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在困境中崛起,在艰难中前行,从最初的租赁校舍到自建校园,从“三无”(无校舍、无资金、无师资)到“三高”(高起点、高投入、高标准),从自考辅导到文凭试点,从非学历教育到学历教育,从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到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办学层次不断提高,整体结构不断优化,办学实力不断增强。

对此,有学者认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壮大,在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民办高等教育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缓解了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钟秉林还担任教育部民办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长,受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委托承担民办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调研,对民办高校非常关注。

当前,民办高校在经历前一阶段的规模发展后,已进入了内涵建设的新阶段,到了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转型期,即从依靠规模扩张,向打造质量特色品牌转变;从摸着石头过河,向注重教育规律、市场规律转变;从补充教育资源不足的“卖方市场”,向提供选择性差异性教育资源的“买方市场”转变;从粗放式的管理,向建立法人治理制度和现代学校制度转变。

我国民办高校正迎来历史难得的机遇期。从国家层面看,中国经济发展步入转变方式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新阶段,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都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为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教育规划纲要》对民办教育的高度肯定、全新定位,也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

从地方层面看,各级地方政府加快推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民办高校大有可为;大多数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民办教育法律法规,为民办教育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尤其是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市,作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这也为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创造了机遇。

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呼声渐涨

“扬帆远航正当时,千帆竞发万木春”。天时、地利、人和,经过30年的发展,如今民办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也有了更高的目标追求。

“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是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举措;是完善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探索;是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的积极尝试。”在钟秉林看来,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意义重大。

不约而同地,在今年两会上,也有不少代表委员发出了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的呼声。

全国政协委员、银川大学校长孙珩超在两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扶持西部地区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给予重点建设和资金支持,这样可以有力促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一大批本土应用型专门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北师大―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长吴清辉认为,给民办大学正名是当务之急,要为民办大学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民办大学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政策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利明提出,国家大力扶持民办高校,能够刺激目前“老国企作风”的公办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其实,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的呼声近年来一直此起彼伏。早在2009年年初,就有部分民办高校联合发出倡议,建议国家为民办高校也设立一个“211工程”,推进民办高校示范校建设,因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各层次、各类型都应有一批强校,民办高等院校也要有强校作为领头羊。

2011年12月在重庆召开的“建设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高峰论坛”更是奏响了“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的最强音。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慷慨陈词:“我真诚地希望,并有理由相信在中国会出现一所真正的、一流的民办大学,它将是一所‘非营利,公益性,追求卓越,服务国家’的大学。”

作为民办高等教育大家庭中的特殊群体,独立学院也备受关注。在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延保看来,300余所独立学院既有母体学校学科和师资的支持,还有灵活的办学机制,又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都是独立学院发展的特有优势。他认为,只要找准定位,独立学院也一定会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充满活力的新型民办大学。

当前,大力发展有特色、高水平的民办大学正化为各级教育部门和民办高校的实际行动。特别是去年5所民办本科高校首获研究生招生资格,这一消息更是激发了全国民办高校的积极性。

“多年之后,我国一定会出现世界知名的高水平民办高校。”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名誉会长陶西平,多年来一直为民办教育发展奔走呼号,他坚信,5所民办学校获得研招资格,仅仅是开始,随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将来会有更多民办高校获得社会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和认同。

更让全国民办高校欢欣鼓舞的是,今年上半年将要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民办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国务院十一部委《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民办教育分规划》,这将为创建一流民办大学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保障。

利好消息还不仅如此,全国各地也积极行动,制定了一系列对民办高校发展的扶持政策。江西省2011年率先落实省级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安排1500万元,重点支持民办高校的发展,同时还批准了4所民办本科院校开展“加快有特色高水平民办本科高校建设”的改革试点。今年2月,陕西省出台文件,从今年开始每年安排三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民办高校高素质师资、实验室等方面的建设,超常规、大手笔支持民办高校快速发展。重庆对民办教育高度重视,市教委主任周旭表示,“力争在2015年1~2所民办高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20年民办高校博士学位授予权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不仅政府层面在积极推动,许多民办高校也早已按捺不住,未雨绸缪,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就明确提出打造“百年私立名校”的办学目标。

狠练内功: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的当务之急

在看到民办高校迎来发展机遇、憧憬高水平民办大学美好前景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管理经验不足,法规政策出台滞后等原因,当前民办高校还面临一系列挑战。

一方面,民办高校自身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是一些院校办学理念不清晰,定位不准确,教学基本建设薄弱,专业设置趋同,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特色不够鲜明,办学实力不强。特别是一些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结构、数量、质量、水平难以适应民办高校的办学规模,专职教师比例严重偏低,仅占30%左右,这是最为严重的“短板”。目前,民办高校在内涵水平上与公办院校相差甚远,很少有国家精品课程、国家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重点专业,每年教育部质量工程的评选,获奖的几乎都是公办高校。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有学上”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近三年高考生源数量持续下降,2011年全国高校招生933万人,比2010年减少了24万人,而2010年又比2009年减少65万人,这种下滑态势可能会给民办高校带来生存危机。

显然,尽管很多民办高校提出了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的宏伟目标,但未来之路注定困难重重,异常艰难。

“民办学校除了靠政府扶持以外,要想真正在社会上有地位,有品牌,最终还要靠自己的实力。学校不分公办民办,只要有自己的特色、实力就行。”在“建设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高峰论坛”上,重庆市长黄奇帆的一席话既让民办高校备受鼓舞,又让民办高校感到了内涵建设的紧迫性。

实力决定魅力。面对新形势,如果民办高校不能脚踏实地,狠抓内涵建设,培育办学特色,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那么,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很可能只是一句口号。

钟秉林认为,民办高校要走向成功的核心是,学校自身办学水平和声誉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认可。因此,民办高校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内涵建设,真正把学校的各方面,包括人才质量、学校管理水平等提升上来。

当前高等教育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新阶段,民办高校不能再把招生作为学校唯一的工作重心,而应不断强化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如集团办学、联盟发展、校企合作、校地互动、国际合作等。要不遗余力、不惜成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人才,大力引进学科带头人、专家名师、退休教授、技术能手、能工巧匠,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这是民办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办学定位决定发展方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技术结构决定了民办高等教育的专业、层次结构、就业状况。只有服务区域发展,积极融入本地经济社会,才能找到出路、形成特色。民办高校的发展必须紧贴地方产业,突出应用性、职业性、地域性,突出行业优势和应用特色。

在内涵建设上,民办高校还要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民办机制的优势,强化精细化管理,依法治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实现科学决策、民主管理,这是实现高水平民办大学目标的制度保证。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别敦荣认为,“民办机制为发展高水平教育提供了可能;建设高水平大学,民办高校比公办高校具有更大的优势。”

扶持与规范并重,助推民办高校腾飞

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一方面靠民办高校的自身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优化外部发展环境,为之提供适宜的阳光、水分、土壤。

当前,影响民办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民办学校的法律地位、法人属性、税费优惠、财政支持等,这些制约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瓶颈”亟待破解。

“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在政策上为民办高校‘松绑’。”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首获研究生招生资格的民办高校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院长秦和表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仍不容乐观。

现在,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的一些对民办教育的优惠措施,如用地优惠、税收优惠、信贷优惠、资金扶持、表彰奖励等,许多都尚无明确具体的规定,操作执行起来难度很大,往往不能落到实处。

“公办学校的老师在退休后给予补贴、保险等保障,民办学校的教师则享受不到这些优惠政策。这本身就是一种歧视。”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董事长张杰庭看来,按照目前的民办教育政策,中国出不了一流的民办大学。

目前,在对民办高校扶持上,一方面需要清理各类歧视性政策,落实现有扶持政策,让民办教育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办学校取得同等法律地位;另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民办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而这一点对于民办高校向更高水平大学迈进尤其紧迫。北京吉利大学校长王兴贵表示,“目前创办高水平民办大学,资金缺乏是第一位的。”

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需要大投入,而当前大多数民办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发展后劲不足,如何享受到公共财政的支持,是众多民办高校关注的焦点。从国外看,对民办高校进行必要的资助是西方国家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不少专家呼吁,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阳光和雨露,民办教育也应该从政府财政预算中分得一杯羹。

然而,如何扶持?资金怎样落实?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解决分类管理问题,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因为如果分类管理工作没有做好,营利与非营利的办学行为混在一起,民办高校政策就很难有大的突破。世界排名靠前的私立大学都坚持公益性办学。浙江树人大学副校长徐绪卿呼吁,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首先要关注和大力支持产权清晰、坚持公益、不求回报的民办高校发展。上海杉达学院院长袁济对于有的民办高校“浑水摸鱼”极为不满,他认为有的学校钻政策空子,挂“不要回报”的牌子行“高额暴利”之实。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规范不是限制发展,而是创造更广阔、更健康发展的空间,让那些遵纪守法、办学规范、特色鲜明、质量较高的民办学校放开手脚去发展。

因此,对民办高校,既要大力扶持,又要加强监管。要进一步规范民办高校办学行为,特别是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对于接受公共财政经费资助的民办高校,政府要实行审计制,加强检查监督,确保政府投入的公共经费专户存储、专人审核、独立核算、专款专用。只有消除民办高校的短期办学行为,引导民办高校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确保教育的公益性质,才能保证民办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正如钟秉林所言:“打造一流的民办大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积累,没有捷径。” “经过长期艰苦努力,若干所高水平民办大学一定会脱颖而出,自立于我国高校之林。”相信钟秉林的这席话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和憧憬。

上一篇:“两会”教育热题 下一篇:异地高考“破冰”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