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凝血四项的结果分析

时间:2022-08-25 12:54:14

产妇凝血四项的结果分析

摘 要 目的:了解临床38周孕产妇的血凝状况,对预防分娩过程中和产后大出血而导致的急性DIC以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对500例38周孕产妇与正常女性进行PT、FIB、APTT、TT测定。结果:>38周孕产妇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低于正常女性,而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正常女性。结论:凝血四项试验在不同的患者之间存在着检验结果的差异,了解特殊人群与正常人群之间的差异,帮助临床医师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及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

关键词 >38周孕产妇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血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资料与方法

38周以上孕产妇组:>38周孕产妇500例,年龄20~43岁,孕产妇未使用任何药物,心、肝、肾功能正常,无其他合并症。正常对照组:正常女性(来自正常体检者),且未使用任何药物,选择心、肾、肝功能正常,无凝血机制异常及肝炎病史,年龄20~50岁。

方法:抽取受检者静脉血1.8ml与109mmol/L枸橼酸钠按9:1比例混合,充分抗凝后以3000r/分离心15分钟,取血浆测定,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统计学处理:全部结果以(X±S)表示显著性,分析采用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

结 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PT、APTT、TT、FIB测定结果比较,晚期孕产妇的PT、APTT、TT均低于正常女性组,FIB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女性组。见表1。

讨 论

凝血四项指标是判断出血性疾病的主要诊断指标:①PT延长: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为延长,作为外源性凝血途径,见于:Ⅱ、Ⅴ、Ⅶ、Ⅹ缺乏症,及纤维蛋白原血缺乏症;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VITK缺乏症、肝病、口服抗凝药剂、肝素和FDP等。②PT缩短见于:先天性Ⅴ因子增多,口服避孕药,DIC早期(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口服抗凝药的监护:当INR值2~4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INR>4.5时应减少或停止用药。③TT增高:主要反映凝血共同途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反映纤维蛋白原是否异常,及是否发生纤溶,异常球蛋白血症或免疫球蛋白血症或免疫球蛋白增多症;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物质存在,SLE、肝病、肾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④APTT延长:超过正常对照10秒为延长,作为内源性凝血途径,能反映凝血因子Ⅰ、Ⅱ、Ⅴ、Ⅷ、Ⅸ、Ⅺ、Ⅻ缺乏,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纤溶活力增强,抗凝物质存在(如血内肝素含量增高及口服抗凝剂)。⑤APT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肝素治疗的监护:应维持在APTT在正常对照的1.5~3.0倍为宜。⑥FIB增高:见于糖尿病、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手术,及轻度肝炎等。⑦FIB减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

孕产妇分娩过程中,大多伴有大量出血,极易引起DIC或血栓性疾病的发生。从本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孕产妇的PT、APTT、TT值低于正常对照组,FIB高于对照组。结论与其他报道基本符合。综合以上分析,表明晚期孕妇的血液凝血程度明显高于正常女性水平,处于高凝状态。孕妇晚期凝血系统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变化,对正常分娩过程中有效止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凝血项目的检测,可了解待产妇机体的凝血状态,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试验依据,预防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大出血而导致急性DIC和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对减少产科意外的发生和减轻孕妇的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羽,张宗久,赵明刚,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2.

表1 两组PT、APTT、TT、FIB测定结果比较

上一篇:胃良性病变的病理与胃癌的关系临床病理分析 下一篇:动态血压监测的应用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