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探讨

时间:2022-08-24 07:57:27

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探讨

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投资理财的兴起,以及银行结构转型的内在要求,国内银行理财业务风生水起。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然而强劲的发展势头下,同样潜伏着诸多风险和问题。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何去何从,发展的优势有哪些,发展的方向在哪里,如何理性看待发展中的问题和解决之道。针对于此,为促进国内银行理财业内同行的沟通及推动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本期《银行家》特邀国内理财业内多位资深专家参加本次月度论坛,以飨读者。(按嘉宾发言顺序编排,其观点仅代表本人,与所在单位无关。)

伍旭川:2011年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新观察

根据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的统计数据,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由于国家对信贷管制更趋收紧,银行理财产品销量增长迅速。二是短期和中期的理财产品销售占了很大的比重,期限在三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销量占到60%,三个月到六个月的理财产品销量也有所上升,六个月至一年期的理财产品销量有下降趋势。三是国有商业银行在理财市场拓展提速明显,股份制银行同样发展迅速。四是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主要与利率期限结构相关,并且理财产品以组合类投资产品为主导。

从各机构的统计数据来看,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可谓参差不齐,其中以工商银行的银行理财业务在个人业务中占比达到60%为最高,招商银行占到40%,而其他股份制银行业务这个比例只是5%左右,与外资银行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美国的银行个人业务利润在总利润中一直维持在35%~40%的水平,而花旗银行更是达到70%。

银行理财业务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同质化严重,客户服务更不上,市场细分不到位,人才更是短缺严重,基础仍然非常薄弱。我国的金融发展,深度可能够了,但是宽度还远远不够。在理财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上体现的非常明显。

从中央银行的角度看,201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社会融资规模的概念,将银行理财市场融资涵盖其中,银行理财对未来货币政策必将产生深远影响,货币政策不能不考虑银行理财产品这个大市场。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财业务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金融市场的结构,也使我们需要对市场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

张兴胜: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是现代银行业务发展的普遍规律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又称银行理财业务、财富管理业务,是银行机构向客户提供的以投资理财服务为核心,包括理财咨询、受托投资、代客理财、全权委托资产管理计划等多种服务形式的新兴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是现代银行业务发展的普遍规律。

资产管理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

表外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和资产管理业务的持续发展,是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普遍规律,资产管理业务作为最重要的银行表外业务近十年来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统计,2003年全球理财市场总额为71.6万亿美元,2008年全球理财市场总额约为89万亿美元,展示了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从未来发展看,我国是全球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新的增长点,将成为资产管理业务增长速度最高的区域。根据美林―凯捷公布的《2009亚太区财富报告》,2008年我国拥有100万美元以上可投资资产的富裕人士达到65万人,资产总规模3.05万亿美元,占亚太地区财富总值的25.3%,我国已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到2012年中国大陆的管理资产(Asset under Management,AUM)总额将超过4万亿美元,国内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商业银行是全球主体资产管理机构。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端客户资产管理需求日益旺盛,全球先进银行集团纷纷通过控股、专设资产管理机构等形式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逐步成为全球资产管理机构中竞争力最强、市场占比最高的主体资产管理机构。2008年全球按照业务规模排名前15位的大型资产管理机构中,商业银行或者银行集团控股、全资的资产管理机构占7个,资产管理规模占前15大资产管理机构的48%。从管理资产规模和收入结构上展示出现代银行机构表外业务规模巨大、低资本消耗型业务占比较高、佣金和手续费收入占比高等特点。充分说明,大型银行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不是偶然现象,资产管理业务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是推动传统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提升银行抗御周期性风险、增强银行机构经营稳健性的重要抓手。

资产管理业务发展需要维护诚信信托关系

资产管理业务开展过程中,资产管理银行与理财客户间在法律上建立了信托关系。二者诚信信托关系的维护,决定了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成效,是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监管的方向。

诚信信托关系的维护,对理财客户和资产管理银行都提出了许多要求。首先,对信托人具有明确的要求,比如信托人应当对信托关系、信托契约和契约服务下的投资风险有足够的认知能力,有足够的风险承受能力,有必要的受托人选择和激励能力,另外也应拥有激励受托人的积极性,即成为一名“合格投资人”。其次,对受托人也有许多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往往通过监管立法的形式来明确:一是要诚信,要求受托人对客户进行足够的风险揭示,不能隐瞒和误导客户。二是要专业,受托人要有一个专业化的、富有创造性的团队,要尽最大的努力为信托人负责。三是要独立,受托人应该将自己的钱和客户的钱严格区分开,更具体地说,就是要求银行自营资金和代客理财资金之间有严格的“防火墙”,分别进行会计核算,二者之间交易应坚持公允交易原则并进行公允性验证,不能相互进行利益输送或风险转嫁。只有让这种“要求”法律化、契约化,才能真正建立稳健、健全的信托关系,推动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健康发展。

资产管理业务和其他银行新兴业务一样,都需要在创新中前行,也必然会引发许多值得探讨的新现象、新问题和新争议。随着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而出现的“问题”应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诚信信托契约关系的健全和完善问题,应通过细化监管要求、实施分类持牌管理政策等办法加强监管。从为客户负责的角度看,不能鼓励每个银行都去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银行应借鉴香港市场的分级持牌制度,限制不同类型持牌银行的业务范围和产品种类。第二类是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带来的市场监管协调和宏观统计等问题,应采取开放创新的心态有针对性地解决。理财产品投资需要实现多市场多工具运作,怎样创造一个宽松的同业合作环境并引领立法发展,已成为一个紧迫问题。理财产品多市场投资运作还会对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等产生复杂的影响,需要秉承积极开放的心态,适应金融创新实践的新需求,推动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

王光宇:正确看待银行理财发展中的问题

在证券市场获利并不十分明显的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一定程度上更受投资者的欢迎,通过一组数据可以反映出银行理财产品的爆炸性增长。第一个数据,2011年第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预估发行规模达到4万多亿元,已经超过基金2万多亿元的资产管理规模。虽然其可比性还需进一步探讨,但目前基金产品在投资理财市场的边缘化问题已不容忽视;第二个数据,2011年前五个月,商业银行共发行7500多款理财产品,平均每月发行量超过1500款,凸显出这一市场的火爆。尽管理财产品越来越受到客户的欢迎,但随其规模的扩大,仍出现部分问题值得关注。一是违规和不当销售,例如理财产品销售要求之一是销售适用性,也就是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需要与购买产品的风险属性相匹配,虽然银行业协会已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依然不乏有不适当销售的业务员,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的中小银行,在产品销售中故意忽视客户需要承担的风险,这涉及执行、监管方面的问题;二是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方面,在发售产品的时候,客户经理向客户更多的是传达预期收益率能达到多少,但产品到期后实际实现的收益率是多少往往没有披露,不利于客户对产品的完整理解。三是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缺乏,产品设计环节没有跟上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这是国内银行业普遍存在的弱项。

虽然银行理财在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但也应看到,银行理财产品具有其他产品难以企及的优势。首先,理财产品作为连接资金供应方和资金需求方之间的桥梁,能够成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推手。一方面随着国内通胀压力越来越大,存款转移现象严重,银行吸存压力增加,通过理财产品的发行汇集资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另一方面,资金需求方需要一个吸收资金的渠道,通过选择理财产品筹集资金,促进不同银行间的竞争,推动了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其次,理财产品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平滑经济,可以看到,2008年国家4万亿元政策的出台到现在已出现了一些问题,国家需要紧缩货币加以应对,但这种急刹车似的政策紧缩引起的信用环境收缩会不会导致经济停滞下滑还很难说,而理财产品在资金上的输血就起到了平滑经济的作用,防止货币环境急速紧缩带来的经济侧翻车。

总的来说,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应该理性看待,竭力发挥其优点,正确把握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加强监管和行业自律逐渐解决问题,虽然现在针对银行理财市场的全面监管体系和监管信息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但相信通过市场的不断自我纠偏和自我完善,这些问题必将得到解决,并最终促进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

龚 攀:银行理财的定位和发展

银行理财产品受到商业银行自身经营范围的局限,包括一些应急资金也多是通过信托平台募集,这就涉及到我国目前“只有信托公司,没有信托机制”的问题。银行理财业务与信托公司的信托业务有什么区别,银行理财与信托理财的社会功能定位是否要加以区分,目前还不是很明确。

从我们国家的监管力度来讲,对于一个新兴的事物,刚开始总会是一个放养的状态,而达到一定的规模后,监管机构就会加大力度。就信托公司来说,自1979年中国第一家信托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以来,也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了,在国家监管下经过数次大整顿一路走走停停发展到现在的规模。类比现在银行的理财业务,当前处于什么阶段,将来会有一个怎样的发展,国家会对银行理财有怎样的监管都还是个未知数。

此外,国内的银行理财业务大多初具规模,此时银行理财产品如何定位,是储蓄产品还是投融资产品?如果定位于投融资产品,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却做成了具有单纯预期收益的产品;如果因固定收益产品就是变相的储蓄,而将银行理财产品定义为储蓄产品的话,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却是表外业务,与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没有关系。从长远发展趋势来看,将理财产品等同于发行给大众的低风险固定收益率理财产品还是有局限性,银行理财产品之间的销售收益特征也存在很大差异,其产品本身的多样性也正是理财产品相较其他金融产品的显著特点。

显然,理财产品只有让客户能够自担风险、享受收益才算真正的理财产品。真正实现理财产品多市场多工具的灵活性操作,客户也就能够并愿意承担这个风险,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才能有一个实质性的突破。

(作者单位:中国交通银行北京分行)

王之霞: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探索中前进

我们谈银行理财,首先不能脱离该项业务发展的内生动力;其次不能脱离客户强烈的理财需求这个外部大环境。

面对负利率,普通百姓在可投资范围不宽的市场环境下,为使资产保值增值,为跑赢CPI,势必会在市场上寻找一款适合的投资品种。近年来,股票投资起伏不定,基金投资半数以上亏了本金,只有银行理财产品为客户创造了较为稳定的投资收益,仅2010年为客户创造收益就超过560亿元。因此,银行理财产品受到百姓追捧是大势所趋。

首先,我国银行理财业务从2000年对公外汇理财业务发展至今只有十一个年头,其中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不过六七年,相对来说,我国的理财业务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某些地方还需规范完善,但目前的发展势头还是好的,银行理财产品在市场上已经占据一席之地,受到百姓的认可和欢迎,同时各家银行也越来越重视这项业务的发展。发展中间业务,调整收入结构,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给客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银行服务和产品,也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说,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有其必然的内生动力。

其次,银行理财业务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只有勇于面对,竭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可持续地发展银行理财业务,确保客户、银行、市场的共赢。

第一个就是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风险谁来承担的问题。从银行理财产品的本质讲,银行理财业务是受托理财,是客户理财投资,从制度设计上投资风险应由客户承担,这源于国内外银行理财业务多年的发展实践。在2008年,国内银行一些理财产品到期出现了零收益甚至负收益,媒体报导很多,影响很不好。但为什么现在大众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普遍印象,还是银行理财产品没有风险呢?这可能是由于我们大部分产品没有出过风险,即使个别产品出现了风险,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解决办法多是采用温和的补偿方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变相加剧了投资者无法正视投资风险,试图将自己的投资风险转嫁给银行的心态。所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增强投资风险意识和投资风险识别能力。其次银行要合理设计产品,进一步规范理财产品销售。从2008年以后,银行对理财产品的设计理念变得更加谨慎,可以说如履薄冰,与市场挂钩的理财产品进一步减少,回归简单交易结构产品,便于客户理解。实际上,这也是国外银行业在金融危机后普遍采取的做法。同时,在理财产品销售上,将客户进行分层,增强对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的评估,加强销售人员培训,避免不当销售和误导客户投资。

第二个是理财产品发行规范化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市场上理财产品种类丰富,保险公司有投连险、证券公司有集合理财、信托公司有信托计划、私募公司有私募基金,但上述这些产品普遍受众面较小,而银行理财产品由于受众面大,客户层次多,社会影响大,所以对理财产品销售模式的规范就显得更加重要。

目前,各家银行都有自己的产品风险评级标准,而相对应的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的评价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什么样的客户适合买什么风险等级的产品,全由产品销售银行自己说了算。这不但容易造成市场的无序竞争,还会加大银行的销售责任,一旦有产品出现投资损失,就会导致客户集中投诉的情况出现,那么销售的“当与不当”就很难说清楚。因此,建立一个相对统一的产品风险和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的衡量标准势在必行。只有银行间通力合作,把理财业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并重视起来,集中各方智慧合力解决,才可能使制度不断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客户逐渐成熟,从而促进整个银行理财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民生银行金融市场部)

唐庆春: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迅速、规模庞大,我认为几个问题需要研究探讨:

一是“制药和卖药”的问题,商业银行既是理财产品的提供商,同时又是销售商,存在“王婆卖瓜”效应。商业银行大都宣传自己的理财产品如何收益高、风险小,而实际情况如何,究竟有多少客户有鉴别能力?谁又能保证商业银行在销售个人理财产品时没有故意夸大抑或误导客户的情况?从这些方面的实践经验中不难看出,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的销售中确实存在卖“假药”、甚至“毒药”的现象。这就需要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解决投资者教育问题,谁来担当投资者教育的责任?二是解决产品和顾问的问题,即“制药”(理财产品)和“药方”(财务规划)之间的关系。开药方对客户有价值,需要经验水平,但不挣钱,卖产品才挣钱,这也就催生了商业银行对理财产品自产自销、自卖自夸的现象。

二是利益冲突的问题。由于同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放弃了一部分垄断利差业务而开展理财业务,较之传统的存贷业务,对于银行存款客户来说是一种福利,这是一种金融服务的进步。需要注意的是,银行存款客户在得到较之同期存款利率较高的利息收益的同时,也承担了投资亏损风险。商业银行虽然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存贷息差垄断利益,但表现为表外业务的理财产品业务也同时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占有、风险资产比例,实际收益反而提高了。那么,商业银行在开展这种无风险的业务时,本身利益最大化与客户利益最大化之间的边界在哪里?也就是说,商业银行不承担风险、客户承担风险的补偿价格如何计算?在目前商业银行垄断、强势的情况下,很难避免商业银行在开展理财业务时自身利益与客户利益之间的冲突。

三是风险责任的问题。中国的老百姓对传统主流的金融体系是非常信任的,尤其对银行存款保本付息的认识根深蒂固。而现在银行推出了理财业务,在其推广中,不断可以听到产品无风险、利益有保证的声音,这实际上是银行质押自己的信用来做业务。一旦出现银行对客户的误导甚至导致时,风险责任如何分担,就出现了问题。也曾经发生过理财产品出现了风险,最终商业银行兜底的情况,这是理财市场发展不健康的一种表现。商业银行如果在法律上不承担理财产品的风险而由客户承担,则商业银行应该让渡一部分利益,并在市场营销推广时,充分揭示投资风险,而不能质押银行信用(蒙混客户)、不充分揭示风险(忽悠客户)、自己收益最大化却不承担风险(损害客户)。

(作者系南开大学金融系兼职教授、资深理财专家)

方建奇:从客户视角探究理财行业发展

从客户的视角看银行理财业务

理财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不只包括银行开展的理财业务,还有证券、基金、保险、信托,乃至第三方理财机构(IFA,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sors)。客户理财需求对市场的唤起, 必然决定了这项业务规模的巨大发展。通过每年多家机构的各种版本的财富报告不难看出,中国从大众富裕阶层到高净值客户人群,他们的资产规模增速很快。这部分群体对财富管理有着强烈需求,所以即使商业银行将理财服务视为“业务问题”甚至“问题业务”而不积极参与,也照样会有很多渠道、从不同角度来介入这项业务。

根据2005年9月出台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被定义为“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究其特征,是个性化、组合化、综合化,即针对特定客户群体个性化的金融需求,通过多种金融工具与交易方式的组合与创新,实现银行服务方式与经营模式的综合化。

虽已经过五六年的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方面也还处在一个初期阶段。想要走得健康、前进得快,就需要在“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两方面,两条腿平衡发展,而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两条腿的严重失衡。一方面是以各类集合理财计划为代表的“综合理财服务”在规模上取得迅猛发展,银行理财业务规模无论从存量还是年度发行口径,都已超过数万亿元。而另一方面,在理财服务能力和服务体系等软性实力上,银行目前还存在很大缺陷:首先无论是客户服务人员的专业程度还是从业人员的数量上都明显不足,这背后自然还反映出一家银行整体的资源分配和考核机制倾向;然后就是服务体系的问题,例如现在银行所做的理财业务往往有很强的批量销售性质,一个产品设计出来之后,批量地在全行来“卖”,产品短信满天飞,操作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客户的具体需求差异,更谈不上策略性地细分市场和客户了,以至客户都是追着产品跑,各家银行也疲于应付这一相互“挖角”的竞争格局。

从客户服务的角度解决问题

首先,真正地以客户为导向,了解客户的核心需求,再针对客户的需求来匹配银行的产品与服务。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现阶段无论是存贷款业务、投资理财交易平台以及网点、服务人员,这些在理财业务中为客户提供服务的硬性条件是具备的,但其中缺少一个关键因素:如何通过专业的服务和规范的流程整合,把这些硬性条件很好地融合起来。我在对国外先进私人银行的实地考察中发现,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等机构都在强化一个概念:“One Bank”,也就是“一个业务整合后的银行”的目标,以最大化地满足客户综合需求。拿私人银行服务来说,客户的诸多需求,比如投资服务和融资服务、家庭财富和企业财富的管理、财富的保值和增值问题、财富的保全和传承问题,以及享受财富等诸多服务,应该是面向客户、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简单的产品或业务线导向。相信这也将成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目标,尽管目前还比较遥远。

其次,关于对投资者的教育。从现在银行理财的客户来看,投资者的创富能力、拥有的财富水平都很充足;但相较其物质财富而言,他们对金融理财的认知能力,包括对不同经济周期和市场状况下的资产配置能力、辨别服务和接受服务的能力还都比较弱。比如,我们在客户端注意到,当前的理财行为无论在期限上还是对投资市场的选择上,客户都呈现出跟风扎堆和风格非理性转换的现象;此外,客户三五年内根本用不上的钱拿来管理,也往往提出要拆分成若干个时间段,所配置的产品期限只有几个月到一年,这无疑使得社会私人资本在管理效率、引导调动上都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当然,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中国,2008年1月份,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签署命令,成立了金融教育总统顾问委员会,在当天关于全民金融教育的演讲中,布什谈到,“金融知识的缺乏会导致个人财务危机,而个人危机的恶化又会伤及国家的利益。”可喜的是,我国于2010年11月由监管部门确立“中国银行业公众教育服务日”,由各家金融机构向全国公众普及金融知识。以期提高公众识别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促进银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单位:恒天财富)

上一篇:后“ECFA”时代应加强两岸银行业合作 下一篇: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