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融入湖南民族民间舞创作之路径探析

时间:2022-08-24 06:16:46

地域文化融入湖南民族民间舞创作之路径探析

〔摘 要〕地域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湖南民族民间舞蹈,其渊源、表演形式、表演内容都能找到其影响的印记。本文力图通过探究湖南地域文化融入湖南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路径来阐述湖南民族民间舞的特征来源。

〔关键词〕:地域文化 民族民间舞 创作 融入 路径

湖南地域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现象,具体而又深刻的反映了湖南人民的物质生产水平、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及精神心理状况。湖南地域文化的产生、演变和传承,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都有着显著的特点,但始终与湖南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湖南地域文化属于长江流域文化圈,历史上为荆蛮、扬越、南蛮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春秋战国时期,楚人进入湖南,两宋时期,出现了瑶、苗、侗、土家等族,到了明清,白族、回族、维吾尔族的相继迁入,湖南成为除了汉族之外,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之一,因此,民族习俗成为湖南地域文化的特征之一。其次,楚文化也是湖南地域文化的特征之一,楚文化本身属南方文化,楚人的生活习俗与湖湘地区有文化因子上的相近关系,如楚人崇巫,与南方少数民族尚鬼神习俗相结合,形成湖南“信鬼神,好淫祠”的地域特征。楚人好巫,体现的是重情,与秦人、宋人好巫重妖;越人、淮人好巫重鬼魅截然不同。屈原作品中塑造的神仙人物,无论是湘君、湘夫人,还是山鬼等,或美丽绝伦,或天生多情,融入到湖南各地的傩戏、目连戏、花灯、毛古斯舞、摆手舞中,既娱神又娱人,楚人的武士气质、尚武奋斗精神,都通过湖南民族民间舞蹈淋漓精致的体现出来。

湖南民族民间舞蹈包含了湖南各族舞种近400个,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有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毛古斯舞、撒叶儿嗬、湘西苗族鼓舞、瑶族长鼓舞、仗鼓舞、龙舞、地花鼓等11项;省级、市级非遗项目更是丰富多样,异彩纷呈。艺术的本质就是通过娱乐性、审美性传承文化,纵观湖南民族民间舞蹈,我们就会发现,它不仅真实的反映了湖湘人民的现实生活,表现了湖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通过各种舞蹈,做到生活与艺术的统一,通过对湖南地域文化融入湖南民族民间舞蹈的路径探析,我们就能清楚的认识到这点。

一、劳动生活的路径融入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成为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生产劳动是人们改造自然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湖南民族民间舞蹈中,有很多直接地反映了湖南人民的劳动生活,如地花鼓、花灯中表现劳动生活有《十二月采茶》、《采茶灯》、《打阳春》等。“赶起牯牛背起耙,背篓放上锄头把,年年有个四月八,割了麦子种棉花”,反映了农民在“四月八”中劳动的繁忙情景。流行于芷江、攸县等地的“三打三”,是以劳动和劳动的对象为主要表现串连的舞蹈,它以劳动动作为舞蹈语言,以劳动工具为表演道具,通过敲打柴刀、扦担的动作,表现农民上山砍柴打樵的劳动生活。土家族的《摆手舞》、瑶族的《长鼓舞》,则是直接从砍火燔、种苞谷、插秧、开荒、种树、伐木、建房等劳动生产过程中提炼舞蹈动作来表现了农业劳动。其他如《春牛舞》,则通过人和牛(道具)在田间耕作的动作,描述了人们因勤于耕作而得到丰收的快乐心情。湖南具有深厚的农耕文化的根基和底蕴,从而衍化了湖南民族民间舞蹈的稚拙古朴的审美特征。如踩瓦泥舞,反映了湖南各地区瓦泥制作过程,有着较强劲感的“踩瓦泥”这一劳动生活形式,紧紧抓住泥滑、溜、沾、连的质感特征,从而形成舞蹈的扶、拉、扯、推的动态、动律,并将踩瓦泥过程中喊、叫、笑、闹的生活情趣融为一体,使舞蹈卷起一浪推过一浪的生活热潮。在这里“踩瓦泥”已不是单纯地展现其劳动过程,而且通过稚拙古朴的动作和情节,极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对舞蹈审美的需求,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民俗生活的路径融入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主题。在封建社会中,男女婚姻都受着“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束缚,青年们渴望婚姻自主,向往自由恋爱的幸福生活。因此,以爱情生活为题材,倾吐和抒发青年男女恋情的民俗文化,直接的融入到了湖南民族民间舞蹈中,如《十月望郎》《摘菜苔》《送荷包》《瞧干妹》等等。人们用“俗谣俚曲”的形式,运用地方方言,借助质朴自然、诙谐明快的民间语汇,表达他们渴望婚姻自主的心愿:“正月与姐去交情,郎打金钗上姐门。姐说钱财如粪土,郎说情义值千金。”(花灯《耍交情》)“三月望郎郎不来,望得花园桃花开。手攀桃树苦哀哀,望得花开花谢郎不来。”(地花鼓《望郎》)唱词简明易懂,情深意切。这些忠贞不渝、生死与共的誓言,丝毫不掩饰男女之间的真情实感,将爱慕喜悦之情,以寓意的方式大胆地吐露出来。由于它反映的正是人们自己亲见亲闻、亲身所受萦系心头的事情,所以获得了人们的赞赏而代代相传。又如《伴嫁舞》是流行于湖南郴州地区的一种舞蹈,它是以13个不同的故事情节,通过13个不同形式的舞蹈片断,串连起来的民间歌舞。它倾诉了妇女出嫁前后的悲慨心情,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质。该地每当姑娘出嫁的前两天或一天,姻族戚友就汇集一起,唱《伴嫁歌》,跳《伴嫁舞》。歌舞内容都是反映妇女的劳动生活,控诉封建礼教的迫害,倾诉妇女苦难的遭遇以及童养媳的凄楚,哭嫁、怨娘、骂媒,其词其调,哀痛苦酸,怨恨交织,以哭带唱,唱中有哭,配以低回、缓慢的舞姿,愁惨悲切,断人肝肠。由此可见,反映了人们的现实劳动生活,直抒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民俗文化通过质朴的舞蹈形式融入到了湖南民族民间舞。

三、祭祀文化的路径融入

热爱生命,赞美生命,追求生命,这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不断张扬的主题。受楚文化影响的湖南地区,人们虽然比较注重世俗生活,讲究经世致用,但是人们追求理想的精神并不比其他地区和国外其他民族逊色。为一个新生命的降生而欢呼,为一个灵魂进入天堂而祈祷,为一对新人的美满婚姻而祝福,湖南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把人们追求理想、追求永恒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法国作家乔治・桑说:“艺术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研究,而是对于理想的真实的追求。”

在湖南炎陵县城西处,有一座炎帝陵,每年10月人们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炎帝祭祖大典,在大典上人们载歌载舞,表达了对祖先的崇敬。在歌舞中,人们奋力击鼓来控制众多舞者的节奏,其鼓棒长不过9寸,直径约2寸,表面还配以各种色彩条纹。显然,这鼓棒不是一种简单的击打工具,而是生殖力的象征,具有创建生命的奇特效应,体现人在庙会祈求生育的传统观念,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湖南湘西的毛古斯舞。舞者全身大部分暴露在外,上身和腿部涂上各种色彩的图腾,舞时人们围成两圈,男性在外圈、女性在内圈,男女人数相互对应。人们随着击鼓和吆喝起舞,每跳两三分钟,男女便在三尺远距离时面对面做几下模仿人类交欢的动作。这是当地过去盛行野合之风在舞蹈中的反映,体现了古老的生殖崇拜,表达了广大群众渴望生命不断延续的共同理想和愿望。还有湖南花灯舞,由男女二人表演,舞时有一个“三摸”动作,由男性伸出双手,和女性保持一段距离后,形象地表演对女性的胸部、腰部和下部做“三摸”动作,表达了人们对和生命的追求。

湖南土家族的跳丧舞,苗族的先锋舞,汉族的跑花舞和穿花舞等,都是专用于祭祀死者的舞蹈。这些跳丧舞尽管形式不同,风格各异,但都有强烈的感情宣泄和感官愉悦的功能,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体现出一种崇高的悲剧精神,揭示了生与死,即人的有限生命和时空无限的宇宙的矛盾。跳丧舞就是这种矛盾和悲剧精神的迸发,在对逝去的灵魂的声嘶力竭的呼唤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无限渴望,舞者在这种狂热的歌舞中表达了对命运的抗争,获得了宣泄后的平衡和。正是这种生命的躁动,情感的冲突,才造成了震撼人心的、悲壮的、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丧葬歌舞。

湖南的傩戏是一种古老而罕见的剧种,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它是以驱鬼逐疫、敬神祭祖、祈求丰年和娱人乐神为目的的宗教戏剧表演艺术。傩戏最初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大约在周代,这种古老的祭祀仪典就以独特的艺术风姿跃上了艺坛。到了汉代,傩舞成为民间常设礼仪,驱傩场面十分隆重。唐开元年间出现了自己的曲谱,宋、元之后逐渐演变为傩戏。傩戏的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舞蹈为主的小节目,主要用于驱鬼逐疫和祈求丰年。这类剧目情节单纯,舞蹈动作古朴、强悍、生动,有固定的身段程式,煞尾有庄严雕塑式的造型。唱词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句尾有叠韵、回环句式,观众和演员用不同音调呼唤应和,同演同乐,气氛热烈,浑然一体。傩戏的另一类剧目是本戏,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大多由后人移植加工而成。在伴奏上采用锣鼓之类的打击乐,而无丝竹之声。傩戏的面具,可谓别具风韵,全由桃木和柳木精雕细刻而成,外涂彩釉,酷似神庙中雕神面目。表演时,演员将各表其意的面具用绳带缚于头上,借助一些大胆的夸张和粗犷、反复的程式化动作来表现人们的心理活动,宣泄心中某种神秘的情感。湖南湘西土家族的毛古斯舞,也是有着古老历史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艺术。“毛古斯”,土家语为“毛人”的意思。据传,土家族的始祖是“毛人”,以狩猎为生,每当获取猎物时要围成一圈,模仿狩猎的动作欢快起舞。流传至今的毛古斯舞,始终保持着古老的原始风貌,一般在重大祭祀活动中进行表演。舞者头戴稻草扎成的尖顶帽,身穿稻草衣裙,手持木棒,围成圆圈,随着敲击竹筒的节奏左右摇摆,模拟野兽、围猎和日常生活的动作,其形态惟妙惟肖,十分逼真,整个舞蹈模仿性强,始终贯穿着摆的风格,粗犷豪放,饶有情趣。

湖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源自于湖湘人民创造的民俗文化,反映了湖湘人民共同的审美情趣,深厚的文化积淀不但产生了优美的湖南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而且使其种类和风格大放异彩,因此,湖南民族民间舞蹈既是湖南地域文化表达方式的另类化,也是湖南地域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高双凤. 浅谈民族舞蹈民间舞蹈的发展[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2] 张丽华. 中国民间舞蹈探索[J]. 才智. 2011(15)

[3] 姚佩婵.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对话――2010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论坛有感[J]. 艺术教育. 2011(01)

[4] 赵文波. 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类型[J]. 东方艺术. 2005(06)

[5] 陈林宜. 民间舞蹈与民俗文化[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6] 罗雄岩. 论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类型[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3(04)

[7] 杨柳. 试论文化人类学对民间舞蹈文化研究的作用[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3(04)

[8] 李雪梅. 地域舞蹈与生态环境――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地理特征[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2(02)

[9] 曹平. 关于地域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性与内涵[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04)

上一篇:抗心律失常药物合理应用五大原则 下一篇:“天宫二号”,即将开启飞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