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国县市农村信息化的对策及启示

时间:2022-08-24 06:01:42

推进我国县市农村信息化的对策及启示

为了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城乡统筹,国家信息化专家委从信息化助推新农村建设的角度,将河南省济源市选为示范点,力图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样板,在其他类似地区推广,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占85%,为副地级省辖市。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218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89元,多数人均经济指标居18个省辖市前列。济源市大规模信息化建设始于2002年,2004年初见成效后,2005年先后被困家信息化办公室确定为“中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调研基地”和“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试点城市”。2006年3月和6月,课题组先后两次前往济源市调研,与济源市领导、市政府有关部门、乡村干部、农民以及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座谈;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方式对4个乡镇的16个行政村开展问卷调查,同时随机抽取8个村的177户农民进行当面问卷调查,有效问卷177份。

一、农村信息化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信息化的成效

一是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基本完成邮电通信传输网络和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向农村的延伸,农产信息化装备水平高于全国农村住户的平均水平,乡镇企业普遍加强了信息化建设。

二是政府在农村信息化推进中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政府部门率先提高了信息化应用水平,涉农政府部门初步实现电子政务,乡镇政府实现公文传递电子化。

三是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提高。电视台推出了农业农村栏目;各涉农部门和主要乡镇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与各大网站联合;建立了农业科技资源库、涉农专家资源库、政策法规资源库;主要以短信方式向农民了天气预报、市场行情、科技等信息。

四是信息传递手段多样化。各涉农部门及乡镇政府主要采取送图书和科技下乡、热线电话、互联网、专业信息机、电视加机顶盒、培训班、手机短信、农村信息员、信息刊物、专家面对面咨询等多种方式,向农民大量传递信息。

五是初步形成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涉农部门基本建成本部门信息网络体系,组织部开通了针对农村党员的远程教育系统,信息办构建了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六是初步完善了信息化推进工作机制。探索出了包括农村在内的济源信息化建设模式,即: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信息安全为保障,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便民高效为目标的信息化发展之路。

七是提高了信息部门管理效率。通过信息化相关机构的整合,归并了相同机构及其职能,压缩了部门间的协商、沟通时间,缩短了信息流程,节约了人力和办公资源,避免了信息化不平衡发展和重复工作。

(二)农村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信息服务平台不容易定位,向上衔接的信息技术标准难确定。河南省尚未建立以省为平台的统一的农村信息服务大系统,济源市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以后与省级平台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将会遇到技术标准不统一的严重障碍。即使再按省级平台要求调整甚至改造,将会付出很高的代价。

2 信息化的硬件设施少而不均,未建立信息化经费的长期投入机制。据2006年随机抽取济源市16个行政村的农产问卷调查显示,高达71.4%的农户未安装有线电视。农户家庭电脑普及率最高的村达到30%,最低的不超过5%。平均每个村只有2.4台电脑,其中一半的村无电脑;接人互联网的电脑1.7台,占村中电脑的70%;只能以ADSL电话线方式接人互联网,网速慢,只有3.5兆/秒。特别是对农村地区的电脑和互联网设备投入,目前的财政资金往往以项曰方式只对硬件设施一次性投入,而对这些设备的折旧、维修和网络运营等数量不菲的长期性经费不少乡镇未纳入财政预算,没有相应的预算科目。

3 多头建立农村信息平台,相互隔离、信息重复、效率低、成本高。济源市农业局、畜牧局、气象局等涉农部门的信息机构均设有本部门的信息处理平台驻济源市的移动和网通公司也都为农民开设了电话热线咨询服务,双方都建立了企业内部的信息平台。政府各涉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涉农信息平台彼此隔离,自成体系,独自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造成涉农信息重复多、传递渠道杂乱的现象。

4 信息资源开发不力,信息消费受阻。一是信息资源的当地针对性弱、可用率不高。济源市的涉农信息主要来自网站、远程教育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大多为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共性信息,满足当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针对性信息资源不足。农村地区未建立信息资源过滤机制,农民接受到的信息尽管数量有限,但也有不少难理解的无用信息。很多人定制了短信包月信息后不再续订,使得运营商的投入收不回来,形成恶性循环。涉农信息具有准公共品特性,信息源多、种类繁杂、分布面广,信息收集和加工成本高于一般工商业信息,单纯依靠电信企业供给难以达到社会最优水平。二是过高信息费抑制消费。据2006年农户调查显示,农户每年的上网费平均622元,城里人只需要400多元。通过电话线直接上网,每小时3―4元,费用更高。于是,一些对互联网使用较少的农户又取消了家中上网业务。

5 信息渠道不够通畅,使用效果欠佳。一是信息渠道重复建设。日前,济源市主要有电视加机顶盒、远程教育系统、光彩农家宝信息机、国话或手机信息定制业务、互联网业务等五种。这五种方式大多通过电话线建网,但各自实施,不仅信息渠道重复,而且各渠道内容侧重点也有重复。二是互联网营销刚起步。目前只有极少数农民直接使用网上销售,绝大多数农民还未直接参与国际销售。三是信息传递难到终端用户。大部分信息通过现有渠道传递到乡镇政府、村委、大户等终端后特别是村干部就中止了,没有再向广大真正需要信息的农产传递。四是涉农电视节日短缺。济源市大部分居住在丘陵山区的农户,家中电视只能接受2―3个频道。农民基本收不到中央7台的农业和农村节目;河南省和济源市的电视节目关于涉农科技、教育和市场信息也非常少。有线电视收费高、不实用,不少农民怕影响孩子学习,撤销了有线电视。

6 农民信息化素质偏低,信息需求未满足。一是农民信息化意识淡薄,获取和信息的能力较弱。2006年,在一些乡镇的农户调查中看到,能上网的农户基本不会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获取信息,更鲜有利用计算机进行生产预测、管理和记录。二是农民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据2006年的农户问卷户反映,现有的信息渠道不能满足需求的占64.5%。

7 信息化人才短缺,培训机制不健全。一是信息化人才短缺。不论是

市政部门、乡镇村级组织,还是通讯企业,都普遍反映当地缺少信息化专业人才,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工程师、数据库研发和维护人员严重短缺。农村地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推广人员也很少。二是信息技术培训机构和场所不足。济源市仅靠当地的职业技术学院等专业机构培训信息化人才。2006年村级调查显示,没有1个村有电脑培训场所。乡镇级调查反映,3/4的乡镇没有信息化技术培训教室;30%的乡镇很少搞计算机培训,其余70%只是不定期地搞培训。二是信息技术专业师资配置欠妥。原本从事信息技术培训的专业师资不足,还存在高级专业师资直接培训村民的配置不经济现象,有的村却聘请市委党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直接为村民讲解电脑的使用方法、建立电子邮箱、邮件发送等基本知识,出现了大材小用现象。

8 小规模农户缺乏动力和设备条件,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滞后。目前,济源市各级领导和农民的信息化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信息传递的渠道建设上,特别是电话、手机、电视、网络等硬件设施领域,而对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产品流通方面的信息化重视不够,未进行可行性分析。

9 农村信息化领域不够宽,主要体现为农业信息化。济源市除了部分乡镇村的乡镇企业、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商铺和旅店等房屋租赁业、农村信贷等金融业发展较快外,大多数乡村仍然以农业发展为主。于是,政府推动、企业参与的农村信息化也主要围绕农业信息化而展开。如政府的农林牧和气象网站、电讯企业的农业信息咨询、远程教育网络的种养殖业信息等,都将服务重点集中在农业信息化领域。相比之下,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外出务工、涉农信贷、农资物流、合作医疗、乡村文化活动等信息服务项目,有的刚开始起步,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有的尚属空白,等待开发。

二、加快推进济源市农村信息化的建议及启示

(一)济源市加快农村信息化的对策

一要尽力做好上下级信息平台的信息技术标准衔接。济源市信息中心要与河南省信息产业厅和省农业主管部门等相关机构沟通,尽力保持上下级平台之间信息交换的技术标准一致。

二要建立信息化网络运营的长期保障机制。在以市场化运营为主的乡村,引导电讯运营商采取赊购办法装配农村信息服务点,以网络运营收入逐年偿还电脑设备贷款,从税收、管理费等方面优惠农村信息服务点。在半市场化运营为主的乡村,要设法通过表彰、宣传、奖励、补贴等方式,吸引各大电讯运营商增加这类乡村地区的信息设施投入。在以公益性运营为主的山区乡村,以财政资金建立村信息服务点,争取财政部门将其维护和运行费用按照信息费科目,纳入财政预算。

三要大力加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平台建设。按照“各方所有、共同维护、统一使用、互利共赢”的原则,整合政府内部不同部门的涉农信息平台,构建统一的农村公共信息平台。允许各种通讯手段访问公共信息平台,涉农部门免费使用平台资源,农民除了支付优惠的电话费、上网费之外,基本免收咨询费。该平台既可由政府的信息中心等机构运营,也可采取招标方式委托涉农信息平台实力雄厚的电讯企业运营。

四要强化信息资源开发,扩大信息消费。提高信息资源的本土化水平,重点提供本地农民急需的信息;增加信息资源的可用性,尽量向农民提供简单明了的有用信息;采用补贴或税费减免等方式,刺激农民信息消费,以规模经济降低单位信息消费成本。

五要疏通信息渠道,加速信息传递,建立以新农村信息网为龙头的多网融合型信息服务系统,根据财力和实际效果决定是否建立特色农产品网站,建立村级信息扩散机制,改善热线咨询系统,增加电视涉农科教栏目和频道,扩展农村图书室的信息化功能。

六要提高农民信息化素质,增加农民获取信息途径。努力培育农民的信息化素质和信息利用能力,采用“立体交叉”方式向农民提供信息。

七要壮大信息化人才队伍,建立信息化培训机制。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培育信息化技术培训市场,建立以逐级扩散型培训机制为主的纵横交错的培训体系。

八要科学评估、分类指导,以信息化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支持社会效益显著、私人收益上升空间较大的农业信息化薄弱环节,引导有条件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积极采用先进信息化技术,以税费减免和奖励等方式鼓励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

九要逐步拓宽农村信息化领域,为农民提供多样化信息服务。增加农民工培训和外出务工以及农村信贷的信息服务,逐步提升农村商贸物流的信息化水平,改善农村合作医疗的信息化服务条件,大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信息服务。

十要切实推进村级组织民主管理,激发农民参与农村信息化的热情。在党支部的宣传、发动和引导下,按民主原则选举村委会,成立各种理事会、五老会、妇女会等群众自治性组织,让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信息化助推济源市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从信息化推进济源市新农村建设中得到的启示

济源市基本代表全国平均水平,但主要代表中部快速崛起的地区,其农村信息化的一些特殊性优势将限制推广范围。济源市以信息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大多数经验,最容易在地方财力宽裕、能够不靠转移支付自主搞建设的东部和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中部地区推广,还有一些对资金依赖程度较低的做法也适宜在一些丙部地区推广。为了加速推进类似济源市的广大市县地区的农村信息化进程,建议:

一要以县为单位建立农村信息服务平台。要按照信息平台运营成本和效益的大小,将农村信息平台建立在县级,省级政府主要从宏观上规定各县级平台之间互联互通的技术和行业规范标准,并制定相应的信息指导目录。

二要组建统一的公共信息机构,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要优化信息化部门的层级和结构,明确各级信息部门职责和权利。采取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措施,与信息部门主管政绩挂钩,逐步完善量化考核指标。将挂在部门下的信息中心独立出来,直接交由各级政府领导。将分散在各部门的网站或信息机构人员和中心业务尽量集中到该中心,仅保留个别人员和单位牌子同上级对口部门联系,同时作为信息中心的分支机构提供本部门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分析信息资源并向客户提供多样化咨询服务的信息平台要集中化、规模化运营,而传递信息的渠道要分散化、多样化配置。组建各地的农村公共信息平台,以非盈利的公益性原则鼓励电讯运营商和农村用户使用统一的农村信息平台资源。

三要建立农村信息化设备及其运用的经费投入或补贴机制。在区域差别十分悬殊的广大农村地区逐步增加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设施,将各地区农村按照信息市场化的

发育程度分为市场化、半市场化和公益性地区,政府与企业采取多种分工合作方式,分别实行不同的信息设施投入和网络运营经费保障措施。

四要以现代传媒和传统媒体相结合,建立农村网络化信息传递渠道,将设在城镇的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平台,运用电脑存储、加工、处理和分析信息,有条件的乡村可增加互联网媒体,一般乡村主要利用电话、短信、电视、广播、书报、杂志、报栏等传统媒体,甚至可借助农村中小学学生的人工信息渠道,在城乡之间架起一座多种传媒构筑的网络化信息桥梁,既要将农民的信息需求反馈到信息平台,又要把农村所需的信息传递到比较敏感的农产和一些行业组织手中。

五要逐级建立不同功能的信息服务组织,采用逐级扩散型为主的培训机制,搭建“县(市)农村信息服务中心一乡镇信息服务站一村信息服务点”的金字塔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有条件的乡村信息服务组织,可配备计算机网络等现代通讯设备;经济基础薄弱的乡村至少配备电话,结合宣传栏和广播等媒体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农村信息技术的培训可尝试一种“县市(师资)培训乡镇、乡镇培训村、村带动农民”的逐级扩散型培训机制。

六要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广电部门涉农的公益性节目播出力度。国务院信息化领导机构会同、财政部、广电部、信息产业部、公安部和中央电视台等部门联合下发文件,鼓励此类地区建小型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或中转台,引导丘陵山区农户安装卫星电视,强化广电部门和公安部门对农村卫星电视的监管力度。将各级财政经费支持的电视、电台机构播出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公益性涉农节日,作为业绩考核的一部分,同时进行不定期的评比、表彰,强化公共电视、电台等传媒助推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公益性电视台应增设以“三农”为主的农村频道,特别是中央电视台要率先垂范,将中央第7频道中的农业栏目与军事栏目等内容分离,单独为全国近60%人口的广大农民群众增设一个公益性频道。

七要逐步将农业信息化拓展为农村信息化,满足农民多样化信息服务需求,引导和培育农民将潜在信息需求转化为现实信息需求。增加农民工培训和外出务工的信息服务;开展农村信贷信息服务;逐步提升农村商贸物流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改善农村合作医疗的信息化服务条件;借助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大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信息服务。

八要切实推行村民自治,为农村信息化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大力推行村民自治,向民主管理制度要效益,将为信息化助推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有利于农村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

(本文为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2006年软科学项目。课题研究中得到了国信专家委周宏仁副主任、五安耕研究员、方瑜研究员、杨煜东副处长的悉心指导和帮助,课题组成员赵苹教授提出了修改意见,赵淑芳博士参加调研并处理问卷数据,在此一并致谢!)

上一篇:外资并购引致产业安全风险的途径及防范对策 下一篇: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几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