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巴里坤社火

时间:2022-08-24 05:10:17

社火是一种集祭祀、杂戏、歌舞、杂耍为一体的民间迎春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对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的崇拜,人们感谢土地赐予丰收,火提供了熟食和取暖之源,于是产生了节日迎神赛会中祭祀社与火的习俗。对于巴里坤社火的盛况,早在清光绪初年,镇西厅有名的诗人尹绍萃就做过真实的描述:“粉头花面舞婆娑,浪语风言信口哦,莫笑词粗形态丑,沿街犹自看人多。”说明“文艺民俗”社火,在巴里坤源远流长、丰富灿烂。

根据《汉书》、《清史稿》等书籍记载,巴里坤从汉代起就有汉族人在这里戍屯,清代实施大规模屯田,先后有数万人从内地迁居这里,主要为甘肃、陕西、山西人,还有四川、湖南、湖北、河北、天津等地的官吏、客商、士兵、遣犯。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就像一条季节河一样,时大时小,时断时续地在东天山巴里坤这块沃土上汇集、融合。所以,在巴里坤的民俗社火中,可以见到中国南方水网与沿海地带流行的“鹬蚌相斗舞”,可以见到巴蜀之地的板凳龙,可以见到鲁西北平原上的鼓子秧歌,可以见到黄土高原上的抬阁脑阁,但这些社火表演的内容及歌舞音乐已不再是纯汉族音乐文化,其他民族的音乐及歌舞也融汇了进来,有的社火队扭的秧歌变成了哈萨克族“黑走马”,有的社火队跳的是蒙古族的“萨吾尔登”,有的汉族社火队中的演唱者是哈萨克或是蒙古族,巴里坤的节庆社火中融入了多民族元素,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混成特点。

作为一种地域性很强的文化样式,新疆巴里坤社火在特定的地域盛行并不断传承着。2008年6月,巴里坤社火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民众参与广泛

以元宵社火活动为代表的庆典,是人们走出家庭、融入社会、寻找并享受人间欢情的特殊时刻,可以说民俗社火是一场中国特色的民间文化大狂欢。大大小小的旺火堆,是社火活动的基础。元宵节这天,巴里坤县城沿街,每隔100米或是200米就用煤炭围成下大上小的圆锥体火堆,中间加上木材。入夜时分,大家不约而同地点燃,高高的火舌随风翻滚,有如红色的火龙在夜色中翻舞。垒旺火一是因为巴里坤出产煤,二是因为巴里坤素以“冰窖”著称,严冬气温零下30多度,旺火堆可照明,可取暖,可助兴。在一堆堆旺火旁,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不同语言、不同服饰的人们载歌载舞,纵情欢闹。在阵阵锣鼓喧闹声中,来自全县15个乡镇场的社火队次第上场,纷纷亮出绝活,个个精彩,样样鲜活。

耍社火,作为新春佳节迎神赛会队伍行进中的演出形式,它是通过列阵表演展现的。传统的阵形,主要有军阵、戏阵、灯阵、舞阵、牛马阵、方技阵等,而这些阵形的排列,在民俗风情浓郁,文化内涵深厚的巴里坤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锣鼓类,以节奏强烈明快、场面壮阔粗犷为特点,它以军阵的方式,充分展示了巴里坤人质朴豪放的气质;戏阵是最受各族群众欢迎的,如打春牛,它由四个壮汉抬着一个如真牛的模具,配着铿锵有力的鼓点,由一位农民打扮的庄稼汉用鞭子拍打,打去晦气,来年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最后打破“春牛”,牛肚子里漏出用红包包裹的糖果和五谷杂粮,预祝来年生活蒸蒸日上。还有城隍出府、扑蝴蝶等,可以说戏阵形式多样,包罗万象;舞阵表演中的本地特色鲜明,又吸取了外地歌舞的艺术特长,边行进边舞蹈,如秧歌、高跷、脑阁和抬阁等;跑竹马、跑驴等均属于牛马阵形,还有车船轿类,如跑旱船、太平车等,以精湛的技巧把道具装饰成各类民间交通工具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

模拟动物类及民间劳动生活场景的社火,以深厚的文化意蕴见长,表现了远古时期人类与自然界凶禽猛兽的斗争,反映了人类对邪魔鬼怪的迷信与敬畏,透过它可以窥见到民间娱乐由娱神到娱人,以及达到和谐相处的发展过程。表演中,不管是老还是少,演员们仿佛都融入到文化仪式中,融入到一招一式的演出里,那么投入,那么忘我,好像他们每一个人都真真切切地化成了文化的符号,即使天寒地冻也阻断不了他们真挚的文化情结、质朴的文化根脉。

每个社火表演队在旺火堆旁轮番表演后,就有专人斟酒敬贺,并发红包给予奖励,红包奖金一般在500到5000元不等,视表演的精彩程度而定,这也是对表演者辛勤付出的一份尊重。现在,巴里坤社火不光在元宵节表演,只要有大型节庆活动,社火队都会走上街头闹一闹,这种表演艺术就其广泛的民众参与度而言是其他艺术表演无可比拟的。

展示多元文化

巴里坤社火是随着内地汉民族的移民进疆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此前,在关内举行的社火活动不仅体现了各地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还有着驱疫祈福的各种民间仪式,后随大批汉民进入新疆后,杂交混居,使得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不断碰撞中形成一种认同,从而满足了来自不同省份和地区的人们共同的心愿和文化表达,巴里坤社火便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显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愈加丰富多彩、娇艳无比。其表演形式有表演类:舞狮舞龙、高跷旱船、背蚌赶驴等道具舞;花杆腰鼓、执绸秧歌等执具舞;二鬼绊跤、张公背婆等滑稽舞;抬阁脑阁、高台顶幡等技巧舞;走马舞、动物模拟舞、节庆舞等少数民族舞蹈。祈愿类:抬城隍、抬龙王等巡游节目。演唱类:即兴演唱巴里坤小曲子、秦腔、眉户调等戏曲小调,或者斗杂话、说快板。杂耍类:武术表演、杂技魔术表演等。

在巴里坤社火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是多民族大众展示的各具风情的民间表演,是不同民族技艺的精彩荟萃。巴里坤多年举办社火活动不仅汉族群众喜闻乐见,也影响到本地的少数民族,在社火的表演队伍中,哈萨克族和蒙古族是参加人数最多的民族,几乎每个社火表演团队都能见到不少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群众的身影。其中,海子沿乡,哈萨克族群众占全乡的95%,乡政府直接组织了一支哈萨克族熊舞队参加社火表演,在众多的社火表演队伍中独树一帜。

熊舞哈萨克语意为“阿尤毕”,是一种动物模拟舞蹈,表演者统一着当地哈萨克族传统生活服饰或身穿白衬衣,着黑色带图案的长裤,外套黑色半长绣花袷袢,也有穿用羊羔皮缝制的毛朝外的皮大衣,代表狗熊的鬃毛。鼻孔和嘴角两边分别插芨芨草棍,象征狗熊的利齿獠牙,以强化其形象。熊舞队不仅模仿狗熊的动作,而且通过模仿熊的生活习性,如熊警觉地出洞、笨拙地行走、觅食,捕获猎物后高兴得击掌、吼叫,饱餐后懒洋洋地梳理鬃毛、挠痒等,用质朴的舞蹈语言描绘了一幅熊生活的生动画卷。

又如奎苏镇、花园乡、石人子乡等汉族乡镇,都是典型的民族混居区域,他们展示的社火包括汉族秧歌、舞龙舞狮,还有哈萨克族黑走马、蒙古族萨吾尔登等歌舞表演,充分体现了巴里坤社火表演的别样风情。更有趣的是奎苏镇的社火表演中还出现了哈萨克族大妈骑毛驴闹社火的逗趣场景。其大型的民族表演场面和丰富的各少数民族表演内容把社火表演推向了高潮。

在巴里坤社火表演的30多支队伍中,采用歌舞表演的就有10支,其中表演民族歌舞的有7支,3支为汉族歌舞表演队。这些鲜明的民族特色是生活在内地汉民族社火中绝无仅有的场景,从而成为新疆巴里坤社火表演内容的独特亮点。比如:黑走马队,哈萨克语叫“卡拉角勒哈”,男性舞者模仿黑走马的走、跑、跳、跃等姿态,在全身一张一弛的律动中表现狙犷、剽悍和豪放的风格。女性动作则优美舒展、活泼含蓄,如显示姑娘美丽而自豪的“花儿赞”,窥视恋人的“羞窥”,前俯后仰的“展裙吊花”等,舞蹈语汇和表演内容丰富多样。

萨吾尔登是蒙古族舞蹈,舞者都是蒙古族妇女,她们随着乐曲的变化即兴而舞,或表现挤奶、擀毡,或模拟山羊顶角、雄鹰展翅,常用“揉肩”、“轻抖肩”以及“下腰”、“扬手揉臂”等优美的动作,抒发她们对草原美好未来的憧憬与遐想。

社会的和谐来自于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巴里坤社火所呈现的多元形态,恰好折射出当地人们多元的文化生态。在社火这个共享节日的活动中,通过展示自己民族的文化,达到各民族间相互的了解和认同,形成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景象。

因人们生活的多样性和现代性,巴里坤社火的内容也被注入了新潮式样,以流行音乐、民族歌曲作为伴奏音乐的社火表演,已是社火中常见的形式,这些音乐往往是为社火中的舞蹈进行伴奏,因此,在音乐的选择和社火的风格上更多的呈现出现代审美情趣。近年来,巴里坤社火表演中新潮的元素又有所增加,如老年太极拳表演等一些非传统项目,这使得巴里坤民间社火无可避免地具有了城市面貌特征。

交往关系的助力

交流是一种沟通,是一种交融,同时也是一种释放、而社火这一民俗活动,恰好充当了这一特使的身份。如今,巴里坤社火已成为本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阵地和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年复一年地反复沟通和交流,各民族间文化差异得到了很好的填补,从而有效地弥合了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的民族关系的紧张和摩擦。在这个意义上,巴里坤社火起到了和谐民族关系的作用。

巴里坤社火是巴里坤人最大的公众文化集会和交流平台。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社会,相互隔阂、缺乏沟通,渴望有机会与他人接触交流、互通信息,而社火活动恰好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相互接近和交流的机会,通过这种交流机会,权力部门可以公布告示或行使执法权,人们可以传播大家都感兴趣的信息,亲友之间可以进行感情交流,有的家庭可以为自己的儿女观察与寻找合适的配偶,而青年男女可以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比如:社火鹬蚌相争,扮蚌的女子全部是妙龄未婚,她们身背用竹子和布匹做成的蚌壳,一张一合,身躯若隐若现;扮鹬的都是未婚男青年,另有一名男子扮渔翁手拿鱼叉,寻机捕捉鹬蚌,大家配合表演“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既有寓意,又相互表达了思慕之情。

政府的介入与引导

巴里坤社火是由政府直接介入并组织的文化活动。每年的正月十五闹社火,都是在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各乡政府及社区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排练,社火表演中的官民同乐氛围,也作为社火活动的特别仪式而固定下来。由于政府的介入,体现民族大团结的精神贯穿巴里坤社火的始终,不仅起到了对民众进行宣传、引导的作用,而且增强了自身影响力。巴里坤县总人口10万人,去年县本级财政收入3.38亿元,文化活动经费投入达3000多万元。

除此之外,企业也不失时机地加入了进来。如:巴里坤芒硝矿的欢乐鼓表演队中就出现了芒硝矿全体员工向全县人民拜年的标志及企业员工的礼仪队伍等,这种借助民俗活动来扩大自身影响力的方式,成为政府和百姓普遍接受并认同的事情。

社火作为巴里坤的一种娱乐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保留其基本俗愿及传统功能的基础上,政府的介入及引领也促使了它的蓬勃发展,并呈现出生机与活力,即社火中传统的人文内涵在注入了政府的积极引导之后,其固有的功能形式必然在这一过程中发生变异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使社火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本地区的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

可以说,巴里坤社火以规模宏大、形式多样等特点,深深地烙刻在了各族群众心中,它不但传承了民俗民情,释放着泥土气息,更以其自娱性的强大生命力而丰富着巴里坤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以广泛的参与性、普遍的娱乐性、内容的丰富性、活动的多样性进行着文化的传承,现已成为新疆多元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系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

上一篇:中国制造业的出路 下一篇:会亭看日本之三:日本的城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