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职称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09:10:12

新疆职称论文

新疆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称 论文认定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a)-0235-02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ibrary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ofessional Title Papers

Oudeng Geli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library, Urumqi Xinjiang, 830004, China)

Abstract:2013―2016 Library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and health series of teachers need to be promoted to the title of the doctor's professional title papers published papers identified work.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papers identified during the work more and repeated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inking and analysi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finally to find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Technical title; Paper identification; Countermeasure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职称评审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职称评审时,将发表的职称论文作为重要的评定指标[1],尤其是核心期刊论文更是衡量学术水平及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职称论文认定工作的主要工作和难点也是针对发表的核心期刊进行甄别。普通期刊也占很大的一部分,普通刊的认定主要针对期刊的合法性和是否是正规期刊进行甄别。该校从2013年起开始承接职称论文认定工作至今,主要服务对象为大学在职的教师及新疆医科大学六所附属医院的医生群体。

1 职称论文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读者缺乏对核心期刊和非法期刊的鉴别能力

目前在高校的职称论文中,评审的形式主要还是以科研论文为主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被普遍认为是高水平的论文,并作为衡量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晋升高级职称、取得硕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2]。

在接待读者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职工为了能快速的,将自己的在一些非法期刊上,非法出版物以营利为首要目的,只要支付版面费很快就会发表。由于非法期刊的制作和发行技巧在逐步提高,很多教师和科研人员缺乏对非法期刊的鉴别能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常常将文章寄给非法刊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尤其是核心期刊,近几年随着对晋升职称的要求越来越高和竞争越来越激烈,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成了必要条件。很多教职工不是通过正规途径而是通过中介或者直接用百度搜索,往往搜索到的都是“黑中介”,这些中介会仿造核心期刊制造一个假的期刊即套刊,在套刊上的,主要表现为期刊封皮、封面以及年、卷、期都与正版期刊一致,目录和正文不一致。

1.2 教师及职工科研人员填写论文认定表不认真

每年的9~10月份是评审职称的高峰期,在评审前图书馆都会发一份如何填写论文认定的通知到每个单位的人事机构,而且在每个认定表的下面都会有个填写说明,但是准备晋升职称的教职人员,很多都不认真阅读填写说明,在填写认定表时发生一些低级的错误如论文题目经常有错别字,或者是少一字,或者是发表的刊物的名称也写错。上述错误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使得做论文认定的老师必须再次帮助重新填写表格,或者退回表格让读者重新填写,在这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无形中又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更延迟了认定报告完成的时间,使得工作效率降低。

1.3 医学类院校在社科类论文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该校是非综合类大学主要以医学类专业为主,在订购数据库资源时首先需要考虑到以医学类数据库和纸质期刊为主。但是除与医学相关的学院,该校还有一些是非医学类的学院,如:社会科学类、语言类、工程技术类和体育类等专业,在认证这些社会科学类专业老师的时候遇到社科类的资源不足。在订购数据库时首先得考虑医学类数据库,比如万方数据库,由于从2008年起,中华医学会与万方数据建立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数据库”独家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万方收录了自1998年至今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全文。在获取高质量的医学期刊文献全文时,万方(期刊)数据库有很大优势[3]。而社科类的期刊大部分集中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而且该数据库每年的订购费用涨幅比其他数据库高,因每年订购数据库的经费有限不能全部订购,不能满足全学院老师的需求。还有对社科类的核心期刊不熟悉、不了解,无法认定或者认定时没有把握,必须跟社科类的院校如,新疆师范大学等联系沟通后才能确定是否为核心期刊,还有一些教职工的的是民族语言,没有专门的民族语言的数据库可以认定。

1.4 委托单位与认定机构之间缺乏沟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每年的职称论文认定工作当中发现很多委托单位的人事部门与认定机构缺乏沟通,甚至不沟通。在每年的认定工作开始阶段,认定机构首先要发通知到每个单位的管理职称的部门,大部分都是学校或者医院的人事部门在负责晋升职称的工作,然后再由各个人事部门把文件传达到拟进职称教职工。在这过程中往往有一个环节沟通不清楚,就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在某个附属医院通知晋升职称的人事部门因不清楚哪些条件的职工要做论文相似性检测,导致该附属医院的很多拟进职称的职工误以为都要做论文相似性检测,最终和该认定机构和医院的人事部门沟通后解决了问题。

1.5 对往年做的论文认定报告缺乏规范的存档及整理

该校自2013年开始开展论文认定这项工作至今,已完成了千余人次的论文认定报告,完成的报告也共计千份,缺乏规范化的存档,一般都是存在自己的电脑里而没有进行集中和系统的存档管理。比如一个读者今年晋升职称,今年给他做论文认定的是一个人,因各自原因未能晋升通过,明年还要继续评职称那么就不能保证还是去年的老师给他再次做论文认定。或者因老师进修休假等其他原因,还得再次重复去年的工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因为是不同部门的老师做的论文,可能今天刚好调休不在,使得读者不能按时拿到报告。再次就是由于电脑存在感染病毒的隐患不得不重做系统,存档的报告就可能存在丢失的情况。

2 职称论文认定工作中问题的解决和对策

2.1 加强宣传提高读者信息素养

2.1.1 开展专题讲座

学科馆员是学科服务的主体,是实施学科服务的核心基础,担负着学科信息资源服务、学科信息素质教育、学科资源建设、参考咨询服务、院系联络人等职[3]。在开展论文认定工作前期做好准备工作,根据学科馆员对口的单位积极开展专题讲座,专门针对学校及各所附属医院进行专题的讲座,在工作开展前即做好计划和准备工作。

2.1.2 利用现代化手段宣传图书馆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图书馆通过微博、微信、移动图书馆等通信手段推广论文认定工作的规范要求及注意事项,扩大宣传,推广多元化服务提高读者信息素养。

2.2 与其他社科类院校加强合作

在解决社科类资源不足的问题上可以加强与其他社科类院校合作如新疆师范大学和新疆大学,实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可以委托其他社科类院校完成论文认定的工作。再次可通过维普数据库和超星Medalink数据库中的文献传递功能弥补社会科学类期刊资源不足。

2.3 加强认定机构与委托单位的沟通

在每年的论文认定工作开展前积极与委托单位联系,找到主要负责这项工作的负责人,可以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方式l布和通知消息。做好这些负责人的通讯录,积极与他们联系,有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

2.4 建立新疆医科大学职称论文文档管理系统

在每年职称评审工作结束后,督促每位老师做好论文认定报告的存档工作,进行规范化的存档并建立新疆医科大学职称论文文档管理系统,建立该系统可以实现提交论文认定报告、检索、存储、统计分析的功能。

3 结语

综上所述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在3年的论文认定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有的问题比较简单,有的问题比较复杂。该文主要通过总结、归纳、分析出最常见的问题以期能够给从事该工作的其他单位提供借鉴,通过问题的提出最终提出面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能更好地为新疆医科大学教职工及附属医院的职工服务。

参考文献

[1] 朱康玲,李艳超.国内四大文献数据库医药卫生资源状况对比分析及特点研究[J].现代情报,2012,32(8):157-161.

[2] 许美荣,李晓玲.常用中文数据库应用比较――以医学类期刊为例[C]//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199-201.

新疆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地级电大;教育科研;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6-0049-04

地级电大是中央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实施主体,是办学单位,也是基层单位,既接受上级电大的理论指导,自身又处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环节。所以,地级电大在中央电大办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级电大的科研活动,是对上级电大开放教育理论的实践、检验、完善和补充,对地级电大教师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经验教训、最基层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心理上的矛盾和抗争,都是我们地级电大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地级电大教师从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研究最有力的保障,也是最有利的因素。

一、 地级电大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意义

(一)地级电大的教育科研活动,是对上级电大开放教育理论的实践、检验、完善和补充

中央电大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理论,是站在高起点建立起来的,它面向的是全国,这些理论具有普遍性,但对特殊问题、特殊情况、具体问题、具体情况,并不都适用。而地级电大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是在办学的实践中进行的,具有大量的活生生的真实素材,也提出了大量的来自最基层办学单位的想法,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所以,地级电大的科研成果不但是对上级电大教育理论的实践和检验,更是对上级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理论的完善和补充。

(二)地级电大的教研活动,对地级电大教师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地级电大是中央电大的办学实体,所以,培养一支有知识、有能力、会服务、善管理的师资队伍,是很重要的。开展大量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就是要培养教师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活动,可以增强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科研素质,然后形成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总体把握,最终产生一种合力,提高师资队伍总体质量。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反过来又会大大地促进电大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地级电大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可以大大提升学校的总体办学实力和知名度

从地级电大自身利益来说,大力开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不但培养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业务能力,而且还大大提升了地级电大办学的总体实力;不但让我们的教师养成了教育科研的良好习惯,增加了教育教学的内聚力和暗能量,其教育教学的成果(论文、报告)的形成,还可以大幅度提升地级电大的知名度。而电大知名度的提高,又可以为更好地办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地级电大教育科研的现状

(一)地级电大从事开放教育研究的劣势与不足

1.师资力量的问题。地级电大整体师资力量不足,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配备不全,总体科研能力不强。这些不足,有学校的责任,更有地级单位人才短缺的原因。

2.长期养成的懒散习惯的问题。地级电大教师因为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养成了懒惰的习惯,皮了,软了,僵了。就连职称论文都不想自己写,习惯于找人。教师主动地进行教育科研,有一定的难度。

3.学校领导重视不够的问题。地级电大领导对教育科研活动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很少给教师们下达教育教学科研任务,也鲜见与教师签订科研任务书的,更没有对教师的科研活动进行全程跟踪和指导的。

地级电大还没有形成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的风气,也没有完善的制度加以保障。许多教师写论文不是为了教育科研,仅仅是为了晋升职称,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教学科研的并不很多。

很多地级电大领导,对职称论文造假问题不管不问,甚至还做了造假者的帮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漠不关心。

4.发表的论文质量较低、数量较少的问题。通过《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可以看出一些现实的情况:各地级电大的情况不同,的数量也不同。但从总体上来说,几乎每期都是自治区电大的论文多,地级电大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少;就已经发表过的论文质量来看,水平高低虽说不一样,但总体质量并不高,能评上奖的更少。还有些论文是为评职称而托关系发表的,实在是没什么价值和意义。[1]60-64

(二) 地级电大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优势

基层电大的办学实践,是我们地级电大教育研究的最大优势。

中央电大办学实体是一步步逐渐建立起来的,而地级电大,正是见证这一过程的主人。从一开始的考点、教学点、地级分校再到县级分校,这一路走来,由小到大,从不正规到正规,地级电大经历了很长的艰辛历程,进行了长达30年的实践,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活生生的最基层的素材,遇到过大量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寻求过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经历过无数次心理上的矛盾和斗争。

这些大量的经验教训、这些最基层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这些心理上的矛盾和抗争,都是我们地级电大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地级电大教师从事开放教育研究最有力的保障,也是最有利的因素。

三、 地级电大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内容

地级电大的教育教学科研,应当立足地级电大的教育教学实践,把我们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清理出来,分析思考:这些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存在了多久?有没有人去关注?能不能解决?由谁去解决?又如何解决?解决这一问题的意义是什么?

地级电大教育科研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 对地级电大自身队伍的研究

1.对教师队伍的研究。我们对自己学校的教师情况是很熟悉的,哪一年来的,什么学历,什么专业,从事过什么工作,现在的工作能力如何,知识储备怎么样,家里情况如何等,都是比较清楚,所以对教师研究有着有利的条件。对于教师队伍,我们可以研究教师队伍的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学历结构、专业构成、学校教师专业配备、教师的学习与知识增长、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学历提升、教师家庭状况与收入水平、教师的性格特点与工作成就、男女教师、不同民族的教师的性格差异与工作特点、开放教育中党员教师的作用、电大教师身体素质的调查与对策等等。[2]13-15

2.对管理队伍的研究。这包括学校领导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管理人员的学历构成及对管理人员的心理特征与工作方法、管理人员的社会心理分析等。

3.对服务人员的研究。地级电大的服务人员分为后勤服务、学生服务两类,两类服务人员的工作性质不同,服务对象也不同,服务的方式也不同,所以对他们进行分析、研究能很好地把握服务人员的特点,深入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以提高电大教育服务的质量。

(二) 对地级电大的学员进行研究

1.对在册学员进行研究。我们可以从生源调查开始,研究学员的心理素质,学员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途径,研究学员的课外活动,学员的工作性质,学员的专业与岗位,学员的入学心理、作业心理、考试心理、上电大的社会心理等,还可以研究学员的年龄构成、学历构成、上电大的预期与希望等。

2.对毕业学员进行研究。仅就对电大开放教育毕业学员的跟踪调查一项,就可以写出无数的论文来。可以分本专科,分不同专业,对不同行业的电大毕业学员进行跟踪调查, 并最终写成调查报告。可以写毕业生的走向,社会地位,社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思路、知识更新情况,还可以写他们工作变更、地位变化、对电大教育的意见,毕业学员社会心理分析等。

(三) 对服务工作的研究

中央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地级电大服务工作的重要地位。在诸多服务中,对学员的服务是重中之重,为开放教育学员提供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是教学科的主要工作;为学员提供考试服务,则是教务科的主要工作。

从教学服务环节入手去研究,有很多入口。新生注册、课程选定、课程注册、教学辅导、网上资源、平时作业、实践环节、新生心理、考试心理等等,都可以是撕开教学研究的缺口所在。

(四) 对新疆少数民族开放教育进行研究

中央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不但服务汉族学员,同时也在逐步惠及各地少数民族学员,但因多种原因,有些少数民族的远程教育没有民文教材,没有统一的民文作业,就连考试试卷也没民文试卷(如塔城哈萨克族学员)。所以,少数民族教育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也应当突出少数民族特点。如何突出少数民族特色,如何有效地实施目前的双语教学,这是我们新疆地级电大都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也是最容易出研究成果的环节。特别是少数民族教师,可以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教材编译工作,形成自己的特色。

(五)对开放教育教材的研究

开放教育的教材,经过多年的不断更新、完善,已经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体系。但我们可以对教材内容中的大量问题进行研究,对教材中的注解进行研究。这里要研究的问题太多了,这也是我们地级电大教师应当关注的。

四、制定地级电大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办法

(一)组建机构,完善制度

地级电大的教育科研,是学校的长远工作,不是三天两天就能完成和结束的,也不能做一年停一年,要有长远打算。这就要求地级电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组建负责、督促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的机构,任命和选拔学科带头人,制订和完善教职员工从事教育教学科研的工作制度。

1.成立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学校可以考虑成立地级电大教育科研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定期不定期地对研究工作进行摸底、督促。

2.组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小组。组建电大教育科研工作指导小组,由学科带头人和部分教师组成,除自己从事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外,负责定期召开课题分析会,对教师科研选题、提纲、内容、写法、逻辑结构进行讨论、评析和指导。

3.组建课题成果评审委员会。组建课题成果评审委员会,对教育科研论文进行年度评审。评审委员会也要制订相应的评审标准和规则,做到以理服人,公平公正。

(二)培训到位,辅导到人

教育教学科研,同其它科研一样,既是一种知识积累的释放,更是多种能力的聚合。知识可以一点点地积累,能力也可以一点点地增强。

学校要经常安排一些教育科研的讲座,对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由指导小组成员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这样下来,经过两三年的培训和辅导,相信我们的老师个个都会是论文写作能手。

培训和辅导,就是要增强教师的能力,提高教师的认知程度,教会教师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研究的完成,还得靠广大教师自己的努力。

(三)下达任务,定期督促

地级电大要把本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当成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来抓。什么是任务?任务就是必须完成的工作,有能力要完成,没能力想方设法聚合能力也要完成。

是任务,就要完成。这样做一开始会让人感觉有点不近人情,但却能大大提高学校科研工作的力度,用工作激情打败长期捆绑在我们身上的懒惰,开辟一片教科研的新天地。

有了任务,就要签订完成任务责任书,就要认认真真地执行。为了教师们更好地保质保量地完成教研任务,地级电大有必要形成一个定期报告科研进程的监督机制。

(四)奖惩分明,严格执行

对完成教育科研任务的教师进行适当的奖励,对没完成或是完成得不好的进行适度的惩罚,是地级电大能顺利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激励措施。这一措施至关重要,它是关系到科研任务能不能落实、能不能完成、能不能出成果、能不能出好点的成果的重要一环。

(五)结集成册,相互学习

地级电大教师每年的研究成果经过讨论、评析、修改、评审之后,都要集结成册,好的课题和论文,还可以推荐发表。这样做,一来学校用以展示自己学校的科研成果;二来可以赠送给上级电大和其他地级电大,相互学习和交流;三来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学校老师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吸收别人的观点和方法,增强自我素质,改进工作中的不足。

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有了学校的支持,有了内行人的指点,有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有了坚决执行的决心,地级电大的教育科研,定会越办越好,也定会有丰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魏顺平,贺丹丹, 孙鸿飞.电大教师发表期刊论文现状调查与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0(1).

新疆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图书馆职称评审 问题 改进措施

1.引言

我国图书馆职称评审从1981年国务院颁发《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开始,已走过三十年。随着评审工作的进行,图书馆人也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对目前我国图书馆界学者开展图书馆职称评审工作研究的情况进行阶段性的梳理与归纳,以期对我国图书馆职称评定和研究等方面提供参考。

2.图书馆职称评审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内学者对图书馆职称评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称评审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两个方面,另外,在研究中就职称评审的作用也有论及。下面分别加以阐述,并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2.1职称评审作用的研究

职称评审对图书馆事业所起的作用,学者们主要从正面给予了充分肯定。苗丽安、王君认为,图书馆职称评审改善了队伍结构;提高了队伍素质;调动了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增强了相互了解与交流[1]。王霞认为,评审提高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社会地位,稳定了图书馆的专业队伍,提升了图书馆的专业形象,对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鲍碧娥等认为,评审既稳定了图书馆的专业队伍,又提高了图书馆干部队伍的素质,还极大地调动了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工作效率[3]。

职称评审对图书馆的负面影响,研究者认为是由评审条件和评聘结合等因素带来的。在条件中过于注重论文,就会引导多数工作人员都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编写“职称论文”上,而疏于正常的服务工作,这样必将使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下降,从而降低图书馆的社会地位[4]。实行评聘结合的办法,将会导致一些人评职后工作得过且过,失去进取心,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难以再有提高[5]。当然,相对于职称评审的积极作用而言,其负面影响只是次要方面,是可以通过不断完善予以消除的。

2.2职称评审存在问题的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事业单位人事聘任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不断凸显出来。这些问题和弊端或多或少都会影响职称评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也会使评定工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研究者就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2.2.1指标分配问题。评定职称要有指标,这是业界心知肚明的事。如果欲评职者所在单位没有指标,那些工作人员就是科研水平再高、业务能力再强、工作干得再好,恐怕也只能耐心等待。针对评职过程中的指标分配(也称额度指数),庄玉香认为这种做法致使一些业务骨干和优秀中青年同志望职称兴叹,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6]。黎中志认为过多的强调指标,不仅违背职称评审的初衷,而且容易在职称评审中形成一种“关系风”[7]。

2.2.2注重科研问题评过职的人都知道,职称申报材料中科研成果的统计要是一个重要的比拼条件,成果多就意味着胜算的把握大。针对评职过程中过于注重科研成果数量的问题,黄珍娟、王含晖指出:图书馆员的学识水平应该体现在具体的业务工作实践中,将自身的学术研究和具体的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应该在具体的业务工作实践中体现出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人生价值,而不应该埋头于研究工作中[8]。崔林认为,这样做有悖于《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下称《规程》)。虽然说高校图书馆是学术性机构,但它更重要的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服务性机构,服务是第一位的[9]。要求馆员从事一定的学术研究是必要的,对于这一点,《规程》第一条这样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请注意这句话的语法结构,“学术性机构”前边有定语“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很显然服务是前提是基础。黎中志也指出:图书馆虽然是一个学术机构,但它更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服务性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说其服务性是第一位的,对于多数工作岗位,大多数的同志,踏实工作更为重要[10]。鲍碧娥等研究者认为,科研成果几乎成了能否晋升相应职称的决定因素,导致重科研、轻工作及“学术腐败”现象的蔓延[11]。职称评定偏重对论著数量的要求,致使一部分图书馆员上班只顾埋头写文章,对工作敷衍了事,往往是只注重论文数量,并不考虑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其论著既缺乏深度,又与图书馆发展相脱节,没有什么实际意义[12]。

2.2.3评聘终身问题。图书馆职称评聘终身应该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是大锅饭的显著特征。对此,不少学者在研究中都给予了抨击。王霞指出,这是当今职称评审体系中最不公平、最不科学的一个方面[13]。崔林认为职称评定的目的是对一个人社会价值和工作业绩肯定的同时,激励其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积极干好本职工作。而职称评审终身制,将促使一些评到理想职称后的人,工作得过且过,失去进取心,失去积极干好本职工作的动力[14]。

另外,苗丽安、王君就评职过程中出现的人情关系[15],王霞就申报标准的地域差异[16],孙玉枝就参评人员缺少专业学历[17]等问题也都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3职称评审改进措施的研究

如何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职称评审,充分体现职称评审的积极作用,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研究者认为,现行职称评审的条件、办法等应该不断改进,从而达到图书馆人能尽心尽力、积极主动干好本职工作之目的。对于职称评审办法的改进,学者们主要有以下观点。

2.3.1推行职称评审社会化。长期一来,我国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制度采取的是单位评审为主的办法,并同工资、福利待遇密切挂钩。这种职称评审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专业化人才建设的需要,职称评审社会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职称评审社会化,就是在职称评审中采取个人自主申报、社会统一评价、单位择优聘任、政府宏观调控的职称评审方式。在列入统计的文献中,学者王霞、庄玉香就是积极主张推进图书馆职称评审社会化的代表。对职称评审社会化的优越性,庄玉香谈到:职称评审社会化可以消除单位评审办法中存在的利益、人情因素,社会化评定的职称可以被社会承认,可以将职称作为用人单位的一个重要参照[18]。资格评定社会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实行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制。实行这一制度后,图书馆可根据工作需要,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聘用初级、中级或高级职称人员。没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能取得专业职务[19]。王霞在研究中发现,目前我国图书资料专业已有一些地方开始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如河南省自2005年起,就开始推行图书资料专业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制度[20]。鲍碧娥等主张把专业考核的结果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之一,专业考核采取考试的办法。他们对考试提出了设想:考试的内容可以选择几门图书馆专业课程,也可以将图书馆专业课程综合形成一份考试科目;考试应有国家在同一时间统一组织实施,并要规定统一的要求;考试结束后,发给合格者专业合格证明书[21]。

2.3.2废除职称评聘终身制。王霞针对现行职称终身制提出两点主张:一是实行评聘分开的“双轨制”,即职务与资格并存,避免职称与个人利益挂钩,取得相应等级任职资格后,还要面对岗位进行再一次竞争,使受聘的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面临着取得资格而无职务的不断挑战;二是建立职称年度审核制度,即国家在制定职称改革条例时,同时制定出获取相应职称后应履行的基本职责,发证机关可根据这些要求与该同志的表现(个人述职和单位意见)相比较,给予审核或注册[22]。彭桃英谈道,各图书馆要实施评聘分开,职称与待遇适当脱钩,职称不等于职务,职务等于岗位。对履行岗位职责情况要建立严格的考核体系,凡不具有承担相应岗位工作能力者,则解聘或低聘[23]。怎样废除职称终身制,李金庆谈了两点想法:一是可以从直观的定量考核抓起,例如,有的人评后多年再无新成果问世,对此情况即可根据新规定予以降级;二是实行评聘分开,可高职低聘,也可低职高聘[24]。

2.3.3采取定量结构打分法。为了能比较科学地实施职称评审,苗丽安、王君提出定量结构打分法,即从参评者的基础素质(学历、外语、工龄)、工作实绩(按年终考核格次分别计分)、研究能力(科研成果及论文情况按各自的层次累计得分)等方面全面衡量[25]。张玉礼、魏昱也持同样观点,他们认为高校图书馆职称评定应制定量化管理指标,由基本条件、工作表现、科研分、先进分、任职年限和学历分等五个方面组成。并指出,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是以实际业务工作为主,因此工作表现应占总分值的50%以上[26]。针对学术研究中的“职称论文”,张永军认为有必要对论文进行打分评定,即对论文从选题、参考文献、创新点、学术水平、应用价值等12项根据评定标准进行打分评定[27]。

2.3.4注重履行岗位职责。毋庸置疑,推行图书馆职称评定的初衷是要促使广大从业者能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不断提升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履行各自的岗位职责。做好工作才是真正的目的。那么,在职称评审中就应该将申报者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予以考评,但实际并非如此。针对现行评审制度,郭国庆等提出,要把履行岗位职责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依据,突出专业水平和工作实绩标准。衡量专业水平和工作实绩应坚持“三个为主”:一是任现职期间做出的成绩为主,二是以完成本职工作任务为主,三是以学术成果为主[28]。吴国华同样认为要把实际工作业绩作为评定职称的主要内容,把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多少和质量作为职称评定的标准[29]。

2.3.5设置评委监督机构。不言而喻,评委是职称评审工作的关键因素,评审的结果是否公正合理,直接取决于评委们的水平、态度和觉悟。为了促使评委做好评审工作,李金庆建议要对评委的组成及运行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他指出,评委组成后应公开接受群众评议、监督,如有不符合评委资格的,应予撤换。同时还建议,为了杜绝职称申报者走后门,二审和三审可以实行异地评审制度。在这方面福建省就先走了一步[30]。

3.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十多年来我国图书馆职称评审研究文献的梳理,我认为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尤其是在对现行评审制度改进上,研究中尚存在一些明显不足。

3.1研究内容比较浅显

多数研究者在文献中,只是先就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罗列,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措施。我认为,在提出存在的问题后,没有对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进行逐一剖析,这样就导致后边难以对症下药。研究者提出的改进措施(或称之为对策),也缺乏对其必要性、可行性的阐述,让人感觉到可操作性不强。就拿提出的要用考试的方式来认定专业技术职称来说,就有其复杂性。谁来考,怎样考,考什么,这种方式的合理性、公平性又将如何保证等问题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现行的职称申报前的英语、计算机考试,实际运行情况是业界人人皆知的,但部分不懂英语、不会计算机基本操作的人,也能照样评上高级职称,这是不争的事实。

3.2研究范围比较狭窄

图书馆职称评审研究的范围比较狭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不少文献标题基本相似;二是文献的结构、内容没有多少突破;三是文献涉及的内容缺少相关调研;四是参与的研究者人数不多、地域不广。

3.3研究缺乏持续性

发文的作者当中,均为首次涉及图书馆职称评审的研究,说明没有学者将图书馆职称评审作为本人的主要研究内容,更没有作为本人的研究方向,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也就难有深度。图书馆职称评审这一研究领域,目前还没有出现在全国有影响的重量级学者,那么其研究的结论就缺乏权威性,这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自然就显得份量不够。

参考文献:

[1][15][25]苗丽安,王君.图书馆系列职称评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1998,(3):57-58.

[2][13][16][19][20][22]王霞.关于深化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体系改革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6):127-129.

[3][11][21]鲍碧娥,贾翠玲,李小红.高校图书馆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5,(2):79-80.

[4][5][9][14]崔林.专业技术职称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2):103-105.

[6][18]庄玉香.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改革刍议[J].图书馆学刊,2004,(3):30-31.

[7][10]黎中志.对图书馆学专业职称改革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3,(6):106.

[8]黄珍娟,王含晖.图书馆职称评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1):76-77.

[12]柴新军.新世纪图书馆情报工作[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119.

[17]孙玉枝.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审中若干问题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1998,(3):63-64.

[19]胡京波.我国图书馆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将遇到的主要问题[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5):12.

[23]彭桃英.走出图书馆技术职称评审的误区[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4,(3):17-18.

[24]李金庆.图书资料系列高级职称评审随想[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8,(5):45.

[26]张玉礼,魏昱.论高校图书馆职称评定的量化管理[J].情报科学,2001,(10):1035.

[27]张永军.图书情报学专业职称论文评审创新体系研究[J].现代情报,2005,(4):144-146.

[28]郭国庆,马柄后,滕树国.高校图书馆职称岗位设置的设想与评审晋升的量化考核指标初探[J].情报杂志,2001,(12):88-89.

新疆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疆双语;木垒县;音乐课;重要性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旅游文化和经济产业都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在我国良好的政治大背景下,汉语现快与国际接轨,新疆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推进双语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新疆各个教育部门做了不断的改革,以各种模式推进双语教学,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汉语水平。为了顺应现今新课改的要求,在新疆小学双语教学中,音乐课对于帮助孩子掌握汉语,具有它独特的魅力。下面就笔者所在新疆木垒县博斯坦学校支教的双语音乐课堂教学,谈谈笔者自身对新疆小学双语音乐课的感受。

一、新疆木垒县及博斯坦学校双语教学现状

木垒县博斯坦乡中心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成立于2005年,是在木垒县典型的一所“民汉合校”。学校现有教学班级18个,其中维语小学班6个,哈语小学班6个,汉语小学班6个。近年来,该县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抓学前、抓师资、抓管理”的“双语”教育工作思路,抢抓机遇,大胆实践,注重实效,各所学校“双语”教育稳步推进。从2010年起对各校幼儿园也实施了双语教学的模式,从抓好学前教学做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音乐课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授课模式。[3]

二、“双语音乐”教学结构探索

双语音乐课一般分为三种课型:欣赏课、歌曲教学和表演课。笔者结合这三种授课形式,谈谈自己在实习时双语音乐课中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1.欣赏课

在新疆音乐教学实践中,欣赏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中心的审美活动,使少数民族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汉族音乐形式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笔者在双语音乐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这样一种将“看、听、讲、议、练”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既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等形式,积极主动参与到整个音乐欣赏活动中来,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可贵的创新意识![1]通过对经典的汉语歌曲的欣赏,理解感受音乐的情感之外,能明显感受到汉语语音的特点,同时也对不同民族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2.歌曲教学

歌曲教学是我们双语音乐课中最为重要的的课型。对于新疆双语音乐课,解决汉语词语及语句,是课堂正常进行的必要环节。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说―唱―说”的环节来授课。由于教学客观条件的限制,好多学生都是通过笔者口传心授来完成歌曲的学习。在此过程中,能明显的感觉到孩子们的语言天赋。打个比方,在小学一年级的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的学习中,笔者会让孩子们先读句子;当时,就明显感觉到他们的语音和语调受本民族语言特点的影响,所有的字都是在顺着一条线上走,没有汉语的婉转和律动。接着就给孩子们教唱这首歌,等到他们唱的很熟练时,再让他们读句子,很明显的就听出他们的进步。通过上述方式进行实践探索,笔者发现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他们“能唱好就能说好”。

3.表演课

表演课其实也是一种拓展课,主要涉及音乐剧和戏剧等内容。在笔者的实践教学中,双语音乐课演变为汉语音乐剧,音乐教室转变为生活舞台,使学生参与到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活动中来,让他们有自由支配、自主发挥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们有可能展示独特的才华,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和方式,才能鼓舞每个人开发潜能的信心与勇气,同时培养学生汉语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1]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充分运用学生的能动性是至关重要的;如:在一年级上册《火车来了》一课中,在学生学会歌曲的前提之下,让他们接成火车边唱歌边表演,他们在快乐中很轻松的学习歌唱,充分的调动并提高了孩子的表演能力。

三、双语音乐课是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因素

1.双语音乐课可以激发孩子们学习汉语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或企图达到的目的等。学习的动机可以使学习者从对学习厌烦感转为感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笔者认为激励学生的最佳方法是用音乐教学的手段,首先要保护和利用好学生本身固有的动机;其次是教师所教的东西对学生学习汉语要有帮助,如果教师所教歌曲内容对学生不适宜,就会降低、挫伤学生动机。[2]

2.双语音乐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

汉语学习态度就是学生对汉语学习的认识、情绪、情感、行为在汉语学习上的倾向。音乐课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表现,通过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教师认真的引导,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笔者在教学中利用教学用具,按歌曲的节奏或旋律的起伏来做引导,从而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能积极地去感受音乐的律动。大量的课堂实践证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一定要有一个强烈的动机和正确的学习态度。

3.双语音乐课对儿童智力的影响

多年来,许多研究者发现智力水平能够很好地预言一个语言学习者能取得何种程度的成功。研究成果表明,智力与正式的语言学习中使用的第二语言技能,即阅读、语言解析、词汇学习等,有较大的关系,但对口语交流技能发展的影响小得多。由此看来,在正式的语言课堂教学中,智力是一个有很大影响的因素,而智力是有潜力的,是可以挖掘开发的。所以,在音乐课中教师可根据音乐本身具有的性能,对学生因材施教,通过不同形式的演唱和乐曲的欣赏,来提高学生的智力,进而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汉语。[2]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多与学生们交流并教导学习方法,就要设法创造一切条件去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帮助学生学好汉语。

4.双语音乐课对学生性格的影响

实践证明,多数汉语学习者的成绩与他们的性格有关。一般来说,性格开朗、自信心强、认真负责的汉语学习者的成绩好于那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者的成绩。而音乐就具有陶冶情操,震撼人类心灵的作用,从而影响孩子对待问题的态度和方式,也就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出学生敢于张扬的个性,这有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交流,在交流中促进汉语的提高。因此,音乐教师应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给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创造良好的条件,使每个少数民族学生都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四、结语

总之,新疆双语教学还刚刚起步,尚处于摸索阶段,出现一些问题和引起一些争议是不足为怪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信经过各方多年的努力,由实践到理论,进一步提升双语教学的层次和品位。它将成为教学园地中最丰富的一片花丛。当然在音乐课中贯穿双语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它能使我们的音乐教学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同时也能推动学生的汉语学习。笔者认为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新疆双语教学的路会越走越广阔,越走越顺利![1]

参考文献:

[1]蒋南梅.小学双语教学实践与探索[M].重庆市北碚区中山路小学,400700.

[2]中国论文,职称论文.论述影响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主要因素[M].

[3]孙凤斌.木垒县“双语”教育工作情况汇报材料[M]木垒县教育局,2010.8.26.

新疆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哈萨克族学生;语言环境;克服障碍;教学实践

我校是一所民汉合校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我是一名小学汉语部的语文老师。班里主要由汉族学生和哈萨克族学生。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深深感受到,特定的语言环境对学生学习某种语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应努力帮助民族学生创设汉语学习环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带动学生多说汉语,让民族孩子热爱汉语、常讲汉语。如果能让民族学生掌握好汉语,和汉族学生达到同步,不仅可以学到更多、更新的知识,而且还能了解到最新信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每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有其特点。不论学习哪种语言、文字都要抓住其特点进行学习,就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汉字,是象形文字,字数多、笔画多,如果单靠机械记忆既费时又费力,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采用好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 注重纠音正调,加强发音训练

哈萨克族学生受新疆地方方言的影响,双滞发音不标准,舌头力度不够,基本上没有翘舌音。如:把“张zhān”读成“江jiān”,把“长chán”读成“强qián”。所以,对学生进行语音规范训练,训练的重点放在听力和会话的强化上。对于哈语中没有的语音,单独拿出来有针对性的训练,强化复韵母的练习,因此我在自己范读的同时,对学生在读音时的口型、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反复、持之以恒的训练就可以逐渐规范发音。经过指导,学生没有发不出来的音,但把音节连贯起来,组成双音节、多音节时就会发生变调现象。读准音调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尤其第二声,第三声的掌握比较困难,学生常把二声读成一声,把三声读成四声。如“毛、来”(máo、lái)读成(māo、lāi),把“马、本”(mǎ、běn)读成(mà、bèn)。还有读错多音字的现象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也经常出现,如把“少年”的“少”字读成“shǎo”;“难友”的“难”字读成“nán”。所以我在进行字词教学时,给同学们讲清四声的原理,教学生掌握发音方法,牢记“声调歌”,每节课都要带领学生进行读字比赛,这样反复实践做好正音、正调的训练。因此,我把课堂训练重点放在正音、正调的基础上,领读词语、短语,逐渐扩大到短句,克服各种障碍,掌握发音的要领。

2 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口语训练

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必要条件。对于哈萨克族学生而言,他们每天回家接触的亲人朋友之间都是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而且很多学生的父母根本不懂汉语,要让他们回家训练语言是非常困难的。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力争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愉快的交际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想方设法让民族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和使用汉语,常讲汉语。民汉学生互相学习、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要想让民族学生喜欢汉语、热爱汉语,首先从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入手。作为汉语老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汉语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如何运用语言去交际。所以,重视口语教学是提高汉语教学整体水平的关键。要取得口语训练的成功,首先要想办法克服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障碍,坚持常规训练,逐步培养说话技能。为了培养民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即每节语文课的前三分钟,安排两到三名民族学生上讲台谈谈自己的见闻,说说心里话,或者讲讲小故事,主要目的是为了训练民族学生的发音和口语表达能力。课间,我融入到学生当中,和学生一起玩,教他们学说汉语,跟他们学说哈语。上课时偶尔说上一句向学生学来的哈语,帮助学生理解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学生对老师倍感亲切,愉快的教学气氛就会由此产生。每天下午的自习课上,我都安排学生听少儿节目,让学生倾听字的发音、句子的停顿、语调、语速等。同时组织学生开展说话写话、听写默写等项训练,采取上说话课、你说他写、你读他记或自说自写等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激发学生自我表达的欲望。每周的班会课上,我都要安排三到四个民族学生给同学们讲故事或者讲少数民族的习俗,尤其是哈萨克族的叼羊、赛马、姑娘追等,博得同学们阵阵掌声,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而且让学生体会学习汉语的乐趣,从而喜欢汉语,热爱汉语。

在口语训练过程中,我发现少数民族学生翻译句子时,一般是根据自己母语的语序翻译句子,这样势必造成语法上的错误。比如“我们吃饭了”,哈语语序是“我们饭吃了”。汉语的主谓宾搭配和哈语母语的主谓宾搭配截然不同。因为哈语的动词是放在句子末尾,而在汉语中动词在宾语的前面。这种语法上的错误,不仅在口语表达上经常出现,而且在写作训练时也时常出现。在平时的训练中,我鼓励学生大胆交流,通过调整座位,哈汉同桌,既有助于课上一对一结对子学习汉语,也便于课间相互交流、沟通。在课外,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练习口语。让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交朋友,在平时的说、唱、玩、乐中逐步掌握汉语;鼓励学生当“双语”翻译,把民族风俗习惯介绍给其他汉族同学,把老师的意思告诉给哈萨克族同学,学以致用,尽快学会用汉语交流。这样,不但可以练习口语,还可以交流学习汉语的经验,提高汉语学习兴趣。

3 提高识字能力,加强书写训练

识字、写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重点。然而,识字过程是一项十分枯燥的工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想达到教学目标,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行。只有激发孩子们识字兴趣,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识字能力,才能做到使学生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兴趣。在识字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掌握多种识字方法。如:“加一加”的方法,“木”加“一”是“本”。“换一换”的方法,“何”换偏旁是“河”。“编字谜”的方法,“一个小女孩,拿着一束花,显得很斯文”是“嫩”。“编顺口溜”的方法,“两个人坐在土堆上”是“坐”等等。这些识字方法既把握汉字的构造特点,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充分激发学生自主、主动、积极的识字意识,使教师指导识字与学生自主识字相互协调、和谐发展。

识字教学需把握规律,汉字的书写也要遵循书写规则。汉字的笔画繁多,写起来比较麻烦,少数民族小学生在写字时不注意笔画的顺序,甚至有些民族学生把字从右到左倒着写,只要能把字写对就可以了。在写字教学中,我亲眼目睹哈萨克族学生书写“我”时,先写斜钩、接着写横、右上角的点,再写撇,最后写左边那部分。这样,字体不规范,书写速度慢。针对这种情况,在写字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结构特点和笔顺规则,熟记笔划顺序,如: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左后右,先中间后两边等等,时间长了,就会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综上所述,汉语的语音、语调、字的结构等诸多方面的教学都是有规律的。因此只有我们把这些有规律的知识教给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学习汉语是比较困难的,但只要方法得当,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就一定会学好汉语。

参考文献

[1] 方晓华.新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班实验教材汉语(全六册) [M].新疆教育出版社,2004

[2] 赵凤珠.《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听力教学的研究》[M].西北民族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2010年第三期

[3] 阿依登古丽・比哈力.《提高哈萨克族小学生汉语言能力的思考》《观察思考》[M].2012-02

新疆职称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田灌溉;防渗渠道;施工技术

Abstract: to ensure the farmland channel cast-in-situ concrete seepage control channels and impervious effect of, the durability of farmland irrigation channel lin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seepage control Chester, including construction preparation, concrete materials, and concrete casting concrete mixture of aspects to carry on the summary, 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high quality, economic, security, and do it.

Keywords: field irrigation; Seepage control channe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渠道输水是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但传统的土渠输水渗漏损失很大,每年渗漏的水量非常惊人。如果采用渠道防渗工程技术,会减少渗漏损失。渠道防渗节水的潜力很大,是应优先考虑的重要技术之一。在青海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由于混凝土防渗渠道具有良好的防渗效果,一般可减少渗漏损失水量的85%以上,可以提高输水能力,具有减小渠道的断面尺寸和耐久性强的特点,在不同的地形、气候和使用条件的大中小型渠道和农业节水浇灌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现将其施工技术报告如下。

1施工预备

1.1地基处理

渠道防渗工程施工前,应对渠道进行施工放样,具体的放样尺寸应按照设计图纸要求进行。放样出渠道底脚线和渠口线共4条线,然后进行开挖,土方的开挖应提前进行,使得地基土的水分在自然风干下尽量降低,以增强土基的强度,减轻冬季冻胀的破坏。

1.2模板工程

模板的安装要按照图纸测量放样,对重要结构应多设控制点,以利检查校核。模板要求拼装严密准确,不漏浆,表面平整,不产生过大变形。现浇砼模板安装净距沿渠道纵向的答应偏差为±10 mm,沿宽度方向的答应偏差为±30 mm。

2混凝土材料

2.1水的质量要求

凡饮用的水、地表水、地下水方可使用。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污水及沼泽水不能使用。

2.2水泥的质量控制

在使用水泥的时候必须区分水泥的品种及强度等级,掌握其性能和使用方法,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与使用水泥,这样既可提高工程质量又能节约水泥。在施工过程中还应注意优先使用散装水泥。

2.3骨料的质量控制

2.3.1骨料料场选择。骨料料场必须场地开阔,高程适宜,储量大,满足渠道混凝土对骨料的各项质量要求,其储量力求满足各设计级配的需要,并有必要的富裕量。

2.3.2骨料的质量要求。粗骨料质量要求:不应超过钢筋净距的2/3、构件断面最小边长的1/4、素混凝土板厚的1/2。对少筋或无筋的混凝土结构,应选用较大的粗骨料粒径。应由实验确定采用连续级配或间断级配,表面应洁净。

细骨料质量要求:细骨料应质地坚硬、清洁、级配良好,人工砂的细度模数宜在2.4~2.8范围内,天然砂的细度模数宜在2.2~3.0范围内。使用山砂、粗砂、特细砂应经实验论证。细骨料的含水率应保持稳定,人工砂饱和面干的含水率不宜超过6%,必要时应采取加速脱水措施。

3混凝土配合比 职称中心

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必须通过实验确定,满足设计技术指标和施工要求,并经审批后方可使用。混凝土施工配料必须经审核后签发,并严格按签发的混凝土施工配料单进行配料,严禁擅自更改。在施工配料中一旦出现漏配、少配或者错配,混凝土将不答应进仓。

4混凝土的拌和和运输

4.1混凝土的拌和

在混凝土配合比确定的情况下,大中型渠道的施工,应按最佳配料顺序和拌和时间进行试验,经试验审核后,达到设计要求方可使用,配合比单、顺序、时间,一经确定不得擅自更改,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4.2混凝土的运输

混凝土的运输是连接混凝土的拌和和浇筑的中间环节,必须做到随拌、随运、随用的要求。在运输过程中要求做到不初凝,不分离,不漏浆,无严重泌水,无过大的温度变化。

5混凝土的浇筑

5.1浇筑前的预备作业

对于砂砾地基,应清理杂物,整平建基面,在新混凝土浇筑前,必须将老混凝土表面含游离石灰的水泥膜清除,并使表层石子半露,形成有利于层间结合的麻面。对纵缝表面可不凿毛,但应冲洗干净,以利灌浆。施工缝凿毛或冲毛后,应冲洗,使其表面无渣、无尘,在结合面铺水泥浆或小级配混凝土,才能浇筑混凝土,确保施工缝结合良好。

5.2入仓铺料

在浇筑混凝土前,假如渠床干燥起土应首先洒水湿润,以避免浇筑好的砼板因水分过度流失表面出现细裂纹。混凝土衬砌渠道的施工多采用按伸缩缝分块浇筑,渠底、渠坡一般都采用跳仓浇筑。施工顺序应按设计要求和施工的方便操作来确定,通常是先浇渠底,后浇渠坡,最后浇压顶,其优点在于先浇得渠底衬砌板可作为渠坡浇筑时的支承[2]。

5.3平仓与振捣

卸入仓内成堆混凝土料应及时平仓振捣,不得堆积,人工平仓,刮杠刮平。仓内若有粗骨料堆叠时,应均匀的分布到砂浆较多处,不能用水泥砂浆覆盖以免造成蜂窝,在倾斜面上浇筑混凝土时,应从低处开始依次向上。混凝土平仓后振捣,严禁以振捣代替平仓,振捣时间混凝土粗骨料不再显著下沉,并以开始泛浆为准,应避免欠振或过振,采用平面振捣器振捣时,则将混凝土按模板的高度全部铺满仓面,整平表面,即可开始振捣。第1遍振实,移动速度均匀而较慢,至表面泛浆为止。第2遍振平,速度可稍快,并注意混凝土板的边沿和坡角处的振实,必要时可采用人工振捣或插捣。浇筑渠底时,用平面振捣器待整个仓面铺满料以后再振捣,至表面泛浆为止。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浇筑混凝土板时速度越快越好,否则,会影响到混凝土整平和收面的效果。更不要无故在中途停顿,因故停顿不应超过60~90 min,否则按施工缝处理,以确保结合牢固。

5.4收面

收面工作要求做到表面平整光滑,无石子外漏,无蜂窝麻面。浇筑完混凝土立即用原浆进行收面,不得另外板砂浆收面,不得洒水收面。其工序是先用长木抹粗抹1遍,使表面平整,稍停,再用铁泥抹细抹1遍,最后待大量水分蒸发后,再用铁泥抹压抹1遍,直至达到密实,平整,光滑。

5.5拆模

混凝土浇筑后待混凝土初凝后即可拆模,拆模必须小心,不要影响混凝土的结构。拆模时,应将模板的一端轻轻撬起,然后用坚硬的物体在背面敲打,待全部松动,从另一端取出,这样既不易破坏模板,有保证混凝土板平整。拆完后的模板应立即清理干净、整修,校核,然后平放以备后用。

5.6养护

最常用的养护方法在混凝土的表面覆盖湿草帘、湿芦席。一般正常气温下,混凝土浇筑后6~18 h即可养护,根据实用水泥和气温的不同养护的时间也不同,养护要勤洒水,始终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状态[3-4]。此外,还可在混凝土表面覆盖塑料薄膜,为混凝土提供保温、保湿的环境,从而使混凝土充分得到养护。塑料薄膜必须将混凝土面全部包裹严密,以保证塑料薄膜内的凝聚水不被蒸发。

参考文献

[1] 张艳.混凝土防渗工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处理办法[J].中国科技博览,2010(12):176.

[2] 范晓阳,唐莉.渠道防渗工程技术研究[J].科技资讯,2007(27):31.

[3] 郑文群.渠道防渗措施探讨[J].商品与质量,2010(16):120-121.

[4] 张秀锦.试论混凝土防渗渠道的设计[J].科技资讯,2010(8):61.

新疆职称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伊斯兰;伊斯兰保险;保险市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伊斯兰复兴主义浪潮席卷全球,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充分渗透时,伊斯兰金融机构便带着鲜明的宗教特色应运而生。这是伊斯兰研究朝向现实性和实用性深入,由伊斯兰经济学家、银行家、法学家等诸领域的学者进行了多年研究所产生的成果。并创立了现代伊斯兰金融学。从此搞活了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伊斯兰金融业已逐渐发展成熟,现有70多个国家相继成立了200多家金融机构,包括伊斯兰银行、伊斯兰保险公司、伊斯兰基金和伊斯兰资本市场等,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伊斯兰金融体系。其中,伊斯兰银行和伊斯兰保险最为引人注目。

全球目前大约有15.7亿穆斯林人口,其中三分之二在亚洲。尽管他们遍布世界各地,大部分穆斯林居住在高速增长的新兴市场①经济体地区。穆斯林国家的保险深度,尤其是寿险深度很低,其2007年保费收入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而整个新兴市场为2.8%②。尽管本世纪以来大多数穆斯林国家的经济增长稳健,保险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保险深度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传统保险不符合伊斯兰信仰。

一、伊斯兰保险的介绍职称论文

伊斯兰保险业是伴随着以伊斯兰银行为主的金融业的发展而出现的,但其合法性却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辨证。在伊斯兰世界中,保险是一直存在争议的一种金融形式,一些学者认为保险是邪恶的异端“比达尔”,未来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真主的意愿,给未来事件保险和承担不确定性收益是侵犯真利和对真主至上的裹读。世人以保险金为赌注,将鼓励一种鲁莽的、不顾后果的冒险精神。也有学者认为,保险就其基本原则而言,是无可指责的,其中并不含有和放债取利的因素。他们认为保险业类似于伊斯兰的社会福利制度——天课制度,带有互助、济贫的社会保险性质,在互不相识的保户中间形成一种明显的互助关系。这符合穆斯林追求社会平等和正义的目标,因而值得支持和提倡。目前,从总体来看,没有一个伊斯兰国家绝对禁止一切社会保险活动,但也没有全部放开,而是尽力将保险事业纳入教法的控制之下。

伊斯兰教与经济的关系源远流长,早期传教时就伴随着阿拉伯人的对外贸易发展。伊斯兰教本身是鼓励商业贸易的,在《古兰经》里有很多鼓励贸易和商业的章节,伊斯兰教的经济观念认为商业贸易应该建立在守信、合法的原则上,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相帮助,允许合理的贫富差距,反对奢侈浪费、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在伊斯兰社会中,律法被认为是神圣的,不可更改的。穆斯林依照律法中所述的教义生活,因此伊斯兰金融体系中的所有交易,包括所购买的保险保障都必须符合律法[1]。伊斯兰律法中禁止的主要经济事项有:反对支付或征收利息;不得承担过高的风险,风险与利润共担;禁止合同中的不确定性和不明确的条款;投资于不允许的商品或行为,例如猪肉、酒、和色情业[2]。

回教保险是伊斯兰保险中主要的分支,特指投保人基金与股东基金分离的保险模式。回教保险是以互相帮助和自愿奉献原则为基础,风险由参与者集体自愿分担。通过自愿捐献缴纳保险费和对损失类别的定义,消除了合同的不确定性和过高的风险承担。回教保险运营模式的主要特点有:设立回教律法监事会,监督保险业务及其相对于回教律法的合规性;将股东基金从投保人基金中分离出来;承诺向投保人分配业务利润;避免投资于不符合回教律法的资产。

回教保险模式主要有:人模式、利润分享模式、混合模式、捐赠模式[3]。在人模式中,保险公司是作为投保人的纯粹营运人。保险人收取一笔定额费用,代表投保人投资回教保险基金并经营回教保险业务。保险人不分享承保和投资的任何盈利,也不承担承保和投资的任何损失。但如果回教保险出现亏损,保险人必须向回教保险基金提供一笔无息贷款,这笔贷款将在基金出现盈余时偿还。利润分享模式人模式不同,保险人按事先约定的比例分享投保人基金所产生的盈余和投资活动所获得的利润。与人模式一样,如果发生亏损,保险人必须向投保人基金提供一笔无息贷款。混合模式是结合了人模式和利润分享模式的优点而成一种新型模式,保险人收取投保人所付保费和投资赢利的一定比例。

捐赠模式是指保险人向捐赠基金支付一笔初始保费,投保人向基金缴纳的附加保费将用于理赔,保险人收取一笔固定的承保费用。在所有索赔得到赔付后,投保人分享基金所剩余的资金。

二、伊斯兰保险的主要国际市场发展情况

随着伊斯兰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其在伊斯兰金融系统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目前,伊斯兰保险不仅受到广大穆斯林的欢迎,而且已经被非穆斯林接受,在马来西亚有接近40%的伊斯兰保险客户是非穆斯林。获准成立于1979年的苏丹伊斯兰保险公司是现代历史上第一家回教保险公司,1985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马来西亚和巴林也成立了回教保险公司。据统计,目前有100到150家回教保险公司或窗口公司①。

2007年回教保险保费收入约为17亿美元。根据回教保险的不同定义,其市场规模估计在10亿美元至56亿美元之间。尽管对回教保险市场的确切规模有争议,但其快速增长却是一致公认的。马来西亚是最发达的回教保险市场,具备完善的鼓励回教保险发展的政策法规。截至2007年末,其国内共有8家注册的伊斯兰保险公司,总资产占保险业总资产比重也从2001年的4.8%增长至2007年的7.2%,达到88.2亿林吉特,伊斯兰保险业已成为马来西亚伊斯兰金融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②。另外,印度尼西亚拥有全球最多的穆斯林人口,人均收入和保险深度都偏低。沙特阿拉伯是最大的中东经济体,回教保险业发展迅速。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联酋)作为中东地区最发达和规模最大的传统保险市场,经济充满活力。巴林的保险市场规模非常小,监管体系健全,是中东地区新兴的伊斯兰金融中心。

自创立伊始,回教保险就一直繁荣发展。2007年回教保险保费估计约为17亿美元,过去四年的增长尤其迅猛——增速达26%(扣除通胀因素),回教保险的增速比传统市场高出11%。尽管面临目前的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由于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基础的经济体前景依然乐观,其长期发展势头将保持稳健。至2015年,回教保险预计将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扣除通胀因素),并达到70亿美元的规模,这大大高于传统市场的增长。回教保险市场份额将达到8~10%。保险深度应该也将提高。

三、我国伊斯兰的人口分布及特点

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总人口1242612226人,其中穆斯林人口为20320580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4%。从民族角度来看,穆斯林人口主要分布于10个少数民族③。

从地域上看,穆斯林主要聚居在西北地区的新、宁、甘、青四省区,而河南、云南、河北、山东等地穆斯林人口虽然绝对数较高,但相对于当地的总人口数而言还是很少的。从绝对数看,新疆的穆斯林人口数超过1000万,占全国穆斯林总人口的52.68%,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穆斯林人口超过100万的还有宁夏、甘肃两省区。从相对数上来看,新疆穆斯林人口数超过总人口的一半,宁夏超过30%。青海的穆斯林人口接近总人口的20%,甘肃超过5%,比例也较高①。

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由800.6万增至2031.1万,增长153.8%;而同期全国人口只增长了115.0%。也就是说伊斯兰人口要比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高出33.7%。全国伊斯兰人口在不同阶段增长的幅度是不同的,在五次人口普查之间增长的幅度一次比一次大。

伊斯兰各民族人口的出生率都比较高,在第四次人口普查中,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的人口出生率都在30%以上。由于绝大多数伊斯兰家庭起码要生育二胎以上,因此独生子女很少。伊斯兰民族的生育率比其他少数民族要高,而且这种高生育率是与伊斯兰人口中的文化构成普遍较差密切相关的。与出生率相反,大多数伊斯兰民族人口的死亡率较低。

伊斯兰民族人口的增长较快。伊斯兰民族在生育观念上除了有养儿防老、解决劳动力短缺等一般要求外,还有宗教上扩充人口的意识,如女儿一般不外嫁,与外族通婚要男方加入伊斯兰教等。男方要外族女子做妻子,妻子也必须随伊斯兰教。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年龄结构轻。2000年伊斯兰十个民族人口的年龄构成仍呈年轻型,0~14岁人口的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准,65岁以上人口比例普遍偏低。二是人口文化素质低。农村人口比例大,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和个体经商,使其整体文化程度较差,文盲率有七个民族高于全国平均比例。三是职业构成差。这与他们分布的地理、自然环境差,大都居住边远的农村,经济收入低文化素质又不高有关。四是早婚现象普遍。早婚现象是伊斯兰人口的一个特点,这既有宗教上的因素,也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关,伊斯兰教义上将“出幼”(即成年)年龄定为女孩9岁,男孩13岁,“出幼”的男女可以涉足婚姻。另外,近亲结婚在伊斯兰民族中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致使遗传性疾病增加,仅呆痴人口比例就达2%左右。

四、我国穆斯林人口较多地区的保险现状——以新疆为例

无论从相对数,还是绝对数上,新疆的穆斯林人口占比均超过一半以上。新疆是我国穆斯林人口最为集中的地方。目前,新疆保险市场已形成了多家共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2002年,新疆保险公司仅有9家,截止至2008年,新疆保险公司已发展为21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由2002年的3家增加至2008年的42家,增加了14倍;保险营销员由2002年的2.37万人增加至2008年的2.98万人,增加了25.74%。

从1980年至2008年,新疆保险业得到快速发展,其保费总收入由1980年的93万元增加至2008年的152.51亿元,增长近114万倍;保费占经济总量的比例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保险深度由1980年的0.0002增加至2008年的0.0363,增长了181倍之多;保险密度从人均0.07元增加至人均715.74元,增长了万余倍②。

新疆的保险业发展迅速,但相对全国的平均水平仍然较低,从2000年至2007年,无论是保险密度还是保险深度,相对全球的平均水平有很大的差距。较全国平均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从保险密度看,2007年达到504.11元,低于全国水平750元;从保险深度看,新疆达到3%,低于全国水平4%,而虽在2005—2006年,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均已接近全国的平均水平,但近几年又拉开了较大距离。

从全国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平均保费收入情况来看,无论是寿险保费收入还是财险保费收入,2006年至2009年新疆的保费收入均较低,财险保费收入仅有全国平均水平的33.3%,而寿险保费收入仅有全国平均水平24.3%③。可见,寿险保费相对财险保费更低。

由上述分析可知,新疆的保险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均较低。如果按4%的发展中国家保险深度及2009年新疆的GDP(4274亿元)推算,新疆的保费收入可达到171亿元左右,而实际规模与之相差近15亿元。从保险密度看,以中等发达国家保险市场保费收入占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5%左右为参考,按2009年全疆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53亿元计算,新疆保险市场的规模有望达到127亿元左右,以目前的实际收入来看仍有相当差距。因此,就目前新疆保险业发展的水平来看,其市场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4]。

新疆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为保险市场规模的扩大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2009年新疆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一半以上,其中新增存款很大一部分是定期存款,而储蓄存款特别是其中的定期存款本身就是人寿保险潜在的市场资源。另外,随着近几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保险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新疆保险市场的潜力将会被越来越大地挖掘出来。

但新疆保险业的发展受制约的因素众多,如居民收入不高、教育水平较低等,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到地域文化、风俗、传统观念等因素——伊斯兰的影响。新疆是一个拥有1000多万伊斯兰人口,占总人口50%以上的“穆斯林自治区”。决定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等较为特殊,这对保险需求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穆斯林看来,未来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真主的意愿,给未来事件保险和承担不确定性收益是侵犯真利和对真主至上的裹读,这种直接抑制了保险消费的需求,保险意识匮乏。

五、我国发展伊斯兰保险的机遇与挑战

2009年我国保险业全年保费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1137.3亿元,同比增长13.8%①。中国人寿等保险业的领头羊也纷纷在全球开设分支机构,把业务的开拓放眼于全球保险市场。而一个新兴的市场正在默默地迅速成长——伊斯兰保险市场。我国保险业对伊斯兰保险知之甚少,尚未认识到宗教文化对保险需求的影响,也没有意识到开拓此保险市场的重要性。我国拥有大约2000多万的伊斯兰人口,由于其,对保险的认识不同,风险防范的需求不同。这是一个巨大潜在的保险市场。

伊斯兰人口居多的新疆是当前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是我国领土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我国边境线最长、与之接壤国家最多的省区,其资源量特别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棉花等资源极其丰富,号称中国未来的资源储备库。2009年9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新疆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今年5月17日至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新疆工作座谈会,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

笔者认为应以发展新疆的为契机,大力发展新疆的金融业——试点伊斯兰保险,当前面临着诸多的机遇。一是伊斯兰保险供给一片空白,保险需求十足。2000多万伊斯兰人口,市场中无适合其伊斯兰律法的保险产品。二是新、宁、甘、青等伊斯兰人口集中地,属于西部地区,国家正大力推进西部计划,尤其是发展新疆。各种优惠政策倾斜,具备强劲的经济基本面和增长前景。三是我国伊斯兰人口增长较快,市场前景广阔;人口结构年轻型,适合长期保险保障功能和储蓄功能。四是新疆等西部地区,保险市场空间较大,当前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均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五是伊斯兰保险产品特点、运营模式都是一种新兴的力量注入保险市场,可能对穆斯林和非穆斯林都是个具有吸引力的保险方案。

伊斯兰保险要开拓自己的市场份额,保险企业、监管当局、回教律法学者等都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来提高对伊斯兰保险的认知度,这将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一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穆斯林所接受的宣传是保险、尤其是寿险,与其相冲突。改变这种看法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二是回教保险业不能仅仅依赖于提供符合回教律法的产品,因为价格和服务也同样重要,服务水平和产品特点亦可能与保险合同符合伊斯兰信仰具有同样的重要性。三是多样化是伊斯兰教的固有特性。它容许不同的诠释并存,因此产生不同的回教保险模式。而经营模式的标准化会有助于回教保险业在全球范围的发展,且可提高透明度,降低成本,减少顾客的混淆。四是我国具备保险和回教律法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十分缺乏,找到管理人员和有经验的回教律法学者则更加困难。五是我国伊斯兰人口具有低死亡率、文化程度低、职业风险高、早婚早育、近亲结婚普遍且人口分布稀疏等特征,这些对开拓伊斯兰保险的险种设计、费率定价、核保、理赔、客户带来诸多困难,以及由此带来的监管问题。

六、我国发展伊斯兰保险的对策与建议

面临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开拓我国伊斯兰保险市场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中国的伊斯兰人口有2000多万,大多集中在新、宁、甘、青等西部地区,适于伊斯兰保险业的发展。针对我国伊斯兰人口的分布及所在区的保险状况,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以新疆为试点,发展伊斯兰保险。新疆的穆斯林人口数超过1000万,占全国穆斯林总人口的52.68%,远远高于其他地区。新疆保险业得到快速发展,保险深度由1980年的0.0002增加至2008年的0.0363,增长了181倍之多;保险密度从人均0.07元增加至人均715.74元,增长了万余倍。与此同时,2008年新疆全年生产总值达到4203.41亿元,比上年增长11%②。但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对,保险业的各项指标均较低。现中央领导已把发展新疆作为国家战略目标,致力于发展新疆经济,新疆经济的发展可刺激人们对保险的需求。在全面构建伊斯兰金融的同时,发展伊斯兰保险市场。建议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大型保险公司利用其良好地声誉、精湛的技术、完善的管理经验在新疆各市、区的分支机构设立伊斯兰保险窗口,并借鉴大型国际再保险公司的经验,合理定价伊斯兰保险,设立保险条款,这对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大型保险集团的国际战略也十分吻合。

2.培养伊斯兰保险人才。伊斯兰保险专门人才的缺乏仍然是制约伊斯兰保险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现在没有伊斯兰保险,也没有这方面的实践人才,在理论界也没有伊斯兰保险相关的学术成果。虽然我国拥有一定数量的学者正在研究伊斯兰人口的发展及其民族特征,也拥有一些伊斯兰经济思想家,但仍然缺乏一些“伊斯兰保险”专家。他必须全面了解伊斯兰宗教律法、保险学、精算学、公司治理等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实务能力、熟悉国家政策、了解民族特征等。建议在新疆大学开设伊斯兰保险本科专业,大力培养伊斯兰保险人才。因其具有良好地生源保证,同时也是熟悉伊斯兰宗教的当地学生,致力于家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设立专门的伊斯兰保险项目等研究课题,并鼓励国内伊斯兰学者和伊斯兰金融教育机构加强与国外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保险学会组织定期的培训项目来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可以加强与国外伊斯兰金融教育和培训组织的交流,选派伊斯兰保险专家学者赴国外学习伊斯兰保险。

3.形成与传统保险的相辅相成的产品。当我国开拓伊斯兰保险产品越来越普通,伊斯兰保险是否会与传统产品竞争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伊斯兰保险可能对穆斯林和非穆斯林都是个具有吸引力的保险方案。根据马来西亚某些市场从业者的观察显示,一旦回教保险经营者达到一定规模并推出具可比性的价格,分享回教保险基金利润的机会可能同样会吸引非穆斯林客户。因此,开展与传统保险不相冲突的伊斯兰保险险种是伊斯兰保险市场发展的关键。

4.开发适合我国伊斯兰人口特征的伊斯兰保险产品,实施风险与利润分摊的模式。我国伊斯兰人口具有低死亡率、文化程度低、职业风险高、早婚早育、近亲结婚普遍且人口分布稀疏等特征,以及伊斯兰宗教中禁止的经济事项,这些对如何合理进行精算定价产生很大难度。文化程度较低,影响到对保险知识的接受程度,对保险条款的理解。职业风险高,精算定价较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早婚早育以及近亲结婚带来的婚姻法律风险、家族疾病遗传风险较大,如何分散此类风险。人口分布稀疏,这对保险生存调查、理赔客户均产生极大的道德风险。邀请国外著名伊斯兰保险专家学者在国内金融机构担任高级顾问,为国内保险机构开设伊斯兰窗口或发行伊斯兰保险产品提供帮助。借鉴国际的风险与利润分摊的模式,推进伊斯兰保险产品,收取投保人所付保费和投资赢利的一定比例。投资有助于使保险人与投保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而费也使得保险人能够收回承保业务的管理成本。另外,可对伊斯兰保险业务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甚至财政补贴。

参考文献:

[1]PrudenceHo.新兴市场的保险业:伊斯兰保险的概况和前景[J].Sigma,2008(5).

[2]李艳枝.伊斯兰保险业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

[3]刘天明.伊斯兰经济思想[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

新疆职称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经济类型区;综合经济区;辐射圈;独立辐射区

经济区按照划分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两种:①同质性经济区论文 (又称经济类型区),②异质性经济区(又称综合经济区)。经济类型区是根据区内同一性和区外差异性原则确定的,即把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在每个区域的内部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经济发展特征,而在不同区域之间则有明显的差异。

例如我国的东、中、西三大地带就属于经济类型区,它仅仅是按某些相似的特征(地理区位、经济发展水平)划在一起,其内部既没有统一的经济中心,也缺乏紧密的内在联系。综合经济区是根据区内经济结构的差异互补和相互联系性(非同一性)原则确定的,即把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在每个区域的内部有紧密的经济联系(因区内各地的经济结构存在差异而形成互补),而各个区域则相对独立、自成一体。

就空间形态来看,综合经济区在地域上都是连成一片,并且有自己的经济中心;而经济类型区不仅没有统一的经济中心,甚至在地域上也并不都是连成一片。

在我国,经过区划工作者长期的努力,对经济类型区和综合经济区分别提出了若干不同的区划方案。但是,作为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区,对经济类型区和综合经济区的划定乃是依据不同的区划原则、采用不同的区划标准,因此其结果自然也就大相径庭。而本文则试图把这两种经济区划结合起来,在首先划定经济类型区(在本文中又称之为宏观经济地带)的基础上,再通过合纵连横、跨地带组合来划定综合经济区,从而在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区划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1 经济类型区的划分

在我国,经济类型区的划分,除了众所周知的东中西三分法之外,毕业论文还有:①以产业结构作为区划标准的“五分法”(方案一):把全国分为加工型经济区、加工主导型经济区、资源开发型经济区、资源开发与加工混合型经济区、特殊类型经济区;②以产业结构作为区划标准的“五分法”(方案二):把全国分为重加工业为主的加工区、轻加工业为主的加工区、采掘业为主的资源区、原材料工业为主的资源区、资源与加工并举区;③在1960—1970年代,曾按照战略位置把全国各地划分为一线、二线、三线;④最近出台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把我国国土划分为四大功能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

就前两个方案而言,由于产业结构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如果以此作为区划标准,所得出的区划方案将缺乏必要的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各省区产业结构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当地的资源禀赋,这是因为当时我国的对外联系相当薄弱,整个经济呈现出内向、封闭的特点。而在当今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利用外部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地区产业结构也逐渐摆脱了本地资源禀赋的制约。这不仅使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而且其未来走向也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以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区划的标准,局限性显而易见。至于方案3和方案4则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区划(因前者突出国防战备因素,后者主要是基于国土开发的考虑,这样划分出来的区域还不能完全等同于“经济区”)。但如果从经济区划的角度来看,这两个方案显然是比较接近于经济类型区的划分。

就人们最为熟知的东中西三分法来看,由于三大地带的地域范围太大,致使每个地带内部存在的诸多差异被整个地带的平均数所掩盖,这实际上导致了异质的区域被人为地“同质化”,以此作为分析基础所得出的结论不仅过于粗糙,而且很不可靠,容易引起误导,难怪世界银行的专家称“三大地带的划分无法作为政策分析的基础”[1]。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三分法显得简单、粗疏,既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发展状况,也不能很好地揭示各地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因此,无论是基于认识的目的(揭示和展现地域分异)还是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组织地域分工、制定区域政策)来说,都有必要对经济类型区的划分做进一步的改进与深化。

1.1 划分经济类型区的新方案

五分法区划方案原则:①以区位条件作为同质性的主要体现和制订区划方案的主要依据。英语论文既然经济类型区是同质性的经济区,在搞区划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究竟以哪一个方面的同质性来作为制订区划方案的依据,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区位条件乃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绩效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任何种类的资源禀赋。而就区位条件来看,尤以是否濒海这一点特别重要。②兼顾国内经济的地域分工和国际化的分工。在当今经济日趋全球化的时代,我国理应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凡是一切有条件的地区都应该朝这方面努力。但是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有很多地区并不具备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条件或者在这方面的条件较差。对于这些地区来说,最重要的是扬长避短,应着重考虑如何更积极、更有效地参与国内经济的地域分工,以此来弥补无法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所造成的缺憾。③在确定经济区的范围时,不拘泥于行政区的完整性。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区划工作总是强调要照顾行政区(尤其是省级行政区)的完整性,强调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相协调。虽然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操作性的考虑,但从本质上来说,这仍然是对我国“行政区经济”的不合理现状的妥协和默认。笔者认为,为了逐步淡化、弱化和消解“行政区经济”的不合理现象,目前就应该尝试让经济区划逐渐摆脱行政区划的制约与束缚。

按照区位条件的同质性,可把中国版图分为从里到外的三个环:最里面的是内核区(全称“内陆核心区”),中间的一层是内环区,最外面一层是外环区。而内环区和外环区又各自按东西向一分为二:内环的东半部为“近海内陆区”,西半部为“深远内陆区”;外环的东半部为“沿海区”,西半部为“沿边区”。这五大类型区的范围如下:

1.1.1沿海区(外环区ⅰ):除广西之外的所有沿海省份以及广西东部。本区又可细分为三部分,即北方沿海区(环渤海地区)、华东沿海区(苏浙沪)、南方沿海区(闽粤桂琼)。

1.1.2近海内陆区(内环区ⅰ):吉林、内蒙古东南部、山西、河南的东北部、安徽、江西、湖南、广西西部。本区又可细分为三部分:①珠三角后院区:湖南、江西南部、广西西部;②长三角后院区:安徽、江西北部;③环渤海后院区:山西、河南的东北部、内蒙古东南部、吉林。

1.1.3内陆核心区(内核区):河南大部、湖北、陕西中南部(即关中和陕南)、四川(三个自治州除外)、重庆。

1.1.4深远内陆区(内环区ⅱ):陕西北部、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西部、四川西部的三个自治州、贵州、云南的昭通地区。本区又可细分为三部分:①西北内陆区(主要特点是干旱缺水):陕西北部、甘肃、宁夏、青海日月山以东地区、内蒙古西部;②青藏高原区(主要特点是高寒缺氧):青海大部、四川的甘孜州和阿坝州;③西南内陆区(主要特点是崎岖多山、少平地):贵州、云南的昭通地区、四川的凉山州。

1.1.5陆地边疆区(简称“陆疆区”或“沿边区”,外环区ⅱ)。本区又可分为两类:①ⅰ类沿边区(既是地理意义上、又是经济意义上的沿边区):黑龙江、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新疆、云南(昭通地区除外);②ⅱ类沿边区(只是地理意义上、而非经济意义上的沿边区):吉林、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除外)、、广西。

五大类型区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各地区发展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区位条件)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同时也适当考虑到现有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①沿海区──滨临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条件最好,尤其是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全球化进程方面具有突出优势;②近海内陆区──虽然地处内陆,但与沿海省区毗邻、接壤,与海洋的距离较近,便于接受沿海发达地区的辐射和带动;③内陆核心区──位居我国国土的中央部位,人口众多,经济总量较大,是我国内地工业最集中、科教实力最雄厚的地区;④深远内陆区──远离海洋,也不靠边境,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工业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水平也低;⑤陆疆区(沿边区)──拥有陆地国境线(这是必备条件),拥有发展边贸、开拓邻国市场的明显优势(此乃参考条件)。

1.2 对五大类型区范围的说明

就沿海各省区来看,除广西之外,经济水平都高于内地。而“沿海”的地理位置更赋予这些省份明显优于内地的发展条件,留学生论文这是一个比任何资源禀赋都更加重要的有利因素。正因为如此,所以本方案仍把沿海各省划归同一个类型区。只是广西的情况有点特殊,因为该省(区)的经济水平远低于其它沿海省份,即使与大多数内陆省份相比也不占上风。但在广西内部又存在相当大的东西差异,东部是汉族地区,经济较发达,又濒海,因此可划入沿海区;西部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不濒海(但与越南接壤),因此可划入近海内陆区或沿边区,笔者认为应将其划入近海内陆区。因为广西毕竟是一个沿海省区,其外贸主要还是走海路,陆路贸易居于次要地位而且贸易对象仅限于越南一国。何况广西与广东的经济联系密切,整个广西均属珠三角的辐射范围。这种联系和辐射对广西的经济发展极为重要,足以使边贸的意义相形见绌。所谓“近海内陆区”,按字面解释是指距海较近的内陆地区。从理论上来说,与沿海各省接壤的那些内陆省份(内蒙、吉、晋、豫、皖、赣、湘、黔、滇)似乎均可归入这一类,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1.2.1吉林省既与沿海的辽宁相邻,又与朝、俄接壤,因此既可划入近海内陆区,又可划入沿边区。吉林与俄罗斯的边境线很短,对俄经贸远不及黑龙江。鉴于朝鲜目前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水平,中朝之间的贸易量不大,对吉林经济的影响相当有限。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图们江开发”至今仍停留在纸面上,这也说明吉林对外开放的主要方向是南(经辽宁出海)而不是东(面向朝、俄)。因此,吉林应划入近海内陆区。

1.2.2内蒙古:虽然边境线很长,但边境对面的蒙古国人口稀少,经济水平不高,市场容量有限,中蒙贸易在我国外贸中所占比重微不足道,对内蒙古经济也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而另一方面,与邻近各省的经济联系却相当密切,这些邻省中有两个(冀、辽)是沿海省,这就使其具备了近海内陆区的特点,但这些特点仅限于内蒙古的东南部,而内蒙古西部距海较远,应划入深远内陆区。内蒙古东北部的呼伦贝尔盟距海也比较远,但却拥有发展外贸的优势,因为这里有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满洲里,滨洲铁路由此出境后接西伯利亚大陆桥,其主要经贸对象是俄罗斯这样一个大国。由此看来,内蒙古应一分为三:西部属于深远内陆区,东南部属于近海内陆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则应划入沿边区。

1.2.3山西:应划入近海内陆区。

1.2.4河南:虽与三个沿海省(冀、鲁、苏)接壤,但由于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中西部第一经济大省,应将该省大部划入内陆核心区,惟有与冀、鲁、苏接壤的那些地区(豫北和豫东一部)可划入近海内陆区。

1.2.5安徽、江西、湖南:是典型的近海内陆省,也是最便于接受长三角、珠三角辐射与带动的内陆省份。

1.2.6贵州、云南:虽然这两个省皆与沿海的广西相邻,但广西是沿海经济水平最低的省,与云、贵接壤的广西西部的经济水平又远低于东部,根本不具备作为增长极所必需的经济实力,因而不可能对云、贵两省产生辐射和带动作用。事实上,广西只是在地理意义上“沿海”,却不能算是经济意义上的“沿海地区”。因此,与之接壤的贵州和云南都不宜划入近海内陆区。

1.2.7广西西部:广西的海岸线都位于东南部(这里原属广东,解放后才划归广西),而经济落后的广西西部并不濒海。因此,即使从地理意义上来说,广西西部也不是沿海地区而是内陆地区,应将其划入近海内陆区。

在我国,有国境线的省份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甘肃、新疆、、云南、广西,但这些省份并非都属于沿边区。①辽宁和广西(东部)既沿边、又沿海,因外贸运输走海路比走

陆路更为优越,所以应将其划入沿海区而不是沿边区;②吉林和广西(西部)应划入近海内陆区(理由已如前述),划入沿边区只是作为第二位的考虑;③工作总结 甘肃的国境线极短而且边境两侧都极为荒凉,几乎无边贸可言,因此,将其划入深远内陆区而不是沿边区。

其它几个沿边省份(黑龙江、内蒙、新疆、、云南)虽然可划入沿边区,但根据边贸的地位和发展潜力又分为两类:ⅰ类沿边区(既是地理意义上、又是经济意义上的沿边区)──黑龙江、新疆、云南(昭通地区除外)、呼伦贝尔盟;ⅱ类沿边区(只是地理意义上、而非经济意义上的沿边区)──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除外)、。

所谓地理意义上的沿边区就是指拥有“沿边”的地理条件(但不一定具备发展边贸的经济优势)。而经济意义上的沿边区则是指不仅“沿边”、而且发展边贸确有优势的地区①。

,虽然有很长的国境线,而且与之相邻的印度人口众多、市场容量巨大、发展前景看好,但由于本地的生产极不发达,如果要大规模地发展对外贸易,则无论出口货源还是进口市场都将主要依靠内地,只是起一个过境中转的作用。

但是众所周知,与内地、与南亚邻国之间的交通条件都很差,运输成本高昂而运量有限(青藏铁路建成后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因此,南亚各国与我国的贸易大都走海路而不是走陆路穿越。今后的对外贸易主要还是本区产品的输出和供给本区市场的输入,其贸易规模相当有限。

由此看来,真正因为“沿边”而拥有对外经贸优势的只有黑龙江、新疆、云南3省区以及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盟。我国的边境贸易通常分为东北、西北、西南三大块,而黑龙江(及呼伦贝尔)、新疆、云南分别是这三大边贸区的龙头。因此,这3省一盟可划入ⅰ类沿边区。而其它沿边省份(甘肃、辽宁除外)都属于ⅱ类沿边区。

除上述三大区(沿海区、近海内陆区、沿边区)之外,其余各省(西北的陕、甘、宁、青,西南的川、渝、黔,中部的湖北)都位于内陆纵深,距海较远,又不靠国境线。在本方案中,内陆纵深地区又分为两个类型区:①内陆核心区,包括湖北、四川盆地(四川省东部和重庆)、陕西中南部(关中和陕南)。此外,河南的大部分也应划入本区。因此,本区既包括鄂、豫这两个中部经济大省,又包括了西北经济最发达的关中平原、西南经济最发达的四川盆地。本区乃是全国的地理中心和交通中枢,拥有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加工工业发达,并且是我国内地科技力量最强、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地区。本区人口众多、市场容量巨大,我国内地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几个城市群(武汉、成渝、关中、郑洛汴)也都分布于此。②深远内陆区,包括陕西北部、甘肃、宁夏、青海、贵州、四川西部的三个自治州。

此外,内蒙古西部和云南东北部的昭通地区(该地夹在川、黔之间,在经济上也与川、黔联系密切,是所谓“攀西—六盘水地区”的组成部分)也应划入本区。从总体上来看,本区乃是我国最贫困、最不发达的地区,呈现为低度工业化和资源开发型的经济结构,不仅工业基础薄弱,而且因自然条件较差,农业生产水平和人口密度也显著低于内陆核心区。

1.3 五大类型区内部的同质性

1.3.1沿海区的特点。与其它四大类型区相比,沿海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濒临海洋,因而具备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位优势,这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仅凭这一点就足以将沿海各省市单列为一个类型区而区别于内陆各省。本区的发展战略,主要就是围绕着如何发挥它的沿海优势来做文章。

1.3.2近海内陆区的特点。①与其它内陆地区相比,与海洋的距离最近,通往出海口的交通条件最好,进军国际市场的运输成本最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相对较好。②与其它内陆地区不同,在经济上受沿海增长极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比较明显,并且最有可能、也最适合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③不仅易于接受沿海增长极的辐射与带动,而且如果将来在内陆核心区也形成强大的增长极,则也位于其辐射范围之内。这就意味着,届时将可左右逢源,同时接受来自两个增长极的双向、交叉辐射。④虽然本区的农、矿资源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既有若干农业大省,又有全国性的能源基地),但今后的发展不应受本地资源禀赋的限制,而应该充分利用其“近海”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

1.3.3内陆核心区的特点。①地处我国国土的中央部位和心脏地带,是全国的交通中枢,是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必经之地。在我国“八纵八横”铁路主通道中,至少有四纵、四横穿越本区。②开发较早,历史悠久,在古代曾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区,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与文化底蕴。③作为计划经济时期全国投资最多的地区,是当今我国内陆经济规模最大、固定资产存量最多、产业基础最为雄厚、科技力量最强的地区,堪称我国内地生产力配置的重心地带,因而具备了形成增长极的实力基础。④拥有众多人口(近3亿)和巨大的市场容量,这也是建立大规模加工工业和形成强大增长极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⑤作为计划经济时期全国的重点建设地区,传统体制在这里的存量最大。因此,今后将成为体制改革攻坚战的主要战场。⑥距海较远(除河南之外,川、渝、陕、鄂都不与沿海省份接壤),大部分位于沿海增长极的辐射半径以外,不象近海内陆区那样便于接受沿海发达地区的辐射与带动,自行培育增长极是实现经济腾飞的必由之路。⑦培育增长极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为了带动深远内陆区的发展。因为深远内陆区既得不到沿海增长极的辐射与带动,又缺乏自行培育增长极所必需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实力,所以,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本区的辐射与带动。⑧由于距海较远,不具备大规模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那些对运输成本不敏感的产业和产品除外),因此只能形成内需主导型的经济结构。

1.3.4深远内陆区的特点:①是我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而人口却超负荷)。②地处全国的上风区和上水区,既是“江河源”,也是“风沙源”和“泥沙源”,因而直接关系到全国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今后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应该是维护生态环境,而对经济开发的地域范围则必须予以严格的限制。③现有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多为嵌入式发展,与周围的地方经济缺乏有机的联系;农业多为广种薄收,耕作粗放,单产甚低。④内部有若干资源富集地(如蒙陕宁能源基地、攀西—六盘水地区、柴达木盆地),今后可望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料和能源基地。但是,为了缩短运距、降低物流成本,产出的原料和能源应主要供给内陆核心区而不是沿海区。⑤既远离海洋,又不靠边境,因此,在全国五大类型区中,发展外向型经的条件最差。⑥只有在内陆核心区形成强大的增长极,才能对本区起到强有力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1.3.5沿边区的特点。可以(而且也应该)利用邻国的资源和市场来谋发展。这不仅仅是因为本区地处边疆、拥有边境线和边贸口岸,而且也是考虑到:①地处边陲,远离内地市场,较高的运费使其产品在内地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因此,与其不惜代价挤入内地市场,还不如大力开拓距离较近的邻国市场。②因远离海洋而难以利用出海口和出海通道进入国际市场,故应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其拥有边境线和边贸口岸的优势来积极开拓邻国市场。③不仅远离沿海的增长极,而且距离内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即内陆核心区)也比较远。因此,既不象近海内陆区那样易于接受沿海区的辐射与带动,也不象深远内陆区那样可以接受内陆核心区的辐射与带动。面对这种状况,本区应充分发挥自身“沿边”的优势,通过与邻近国家拓展经贸关系来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从而实现自我辐射。

1.4 对未来全国地域分工的设想

1.4.1沿海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者;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第一梯队,出口创汇的第一主力,应全面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从而形成高度外向型的经济结构;医学论文 我国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主要承担者(科技创新的第一主力;制度创新的开路先锋);辐射和带动近海内陆区的发展,并尽可能将辐射范围向内陆纵深地区延伸。

1.4.2近海内陆区:沿海区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承接者;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第二梯队,出口创汇的第二主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和融入全球产业链,形成适度外向型的经济结构。

1.4.3内陆核心区:我国内地的经济重心区;因产品以内销为主而呈现内需主导型的经济结构,是我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应对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稳定器;我国科技创新的第二主力;体制改革攻坚战的主要战场;辐射和带动深远内陆区的发展,并协助沿海区带动近海内陆区的发展。

1.4.4深远内陆区:扶贫攻关的主要承担者;维护生态环境、实施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为全国提供生态保障;为内陆核心区的加工工业提供能源和原材料;在基础设施等相关条件具备之后,可承接来自内陆核心区的产业梯度转移。

1.4.5沿边区:背靠内地,面向周边邻国开拓市场,积极参与区域性的国际经济合作,力争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掌握主导权。

就原料来源和产品销售市场而言,沿海区应该大进大出

(目前已初步实现大出,但在原料供应上还远未做到大进);近海内陆区目前是小进小出,但经过努力应该能达到中进中出;内陆核心区和深远内陆区目前是、今后也仍将是小进小出甚至不进不出;沿边区也有可能达到中进中出甚至大进大出,但主要是面向邻国市场而不象沿海区那样面向全球市场。

1.5 内陆增长极的培育与全国物流格局的改变

继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之后,在我国最有可能形成新增长极的地区是内陆核心区。

1.5.1区位优势:在我国版图上的居中位置,在全国交通网中的枢纽地位。

1.5.2经济存量优势:是指现有的经济规模、产业基础和固定资产存量。1998年,川、陕、豫、鄂的gdp之和占全国17.5%[2]。河南和湖北分别是中部第一、第二经济大省,陕西、四川分别是西北和西南的第一经济大省。

1.5.3市场优势:巨大的人口规模(1998年,川、渝、陕、豫、鄂的总人口达2.9816亿[2],超过除中、印之外的任何国家)。居中的地理位置使之与众多的邻省接壤,而作为全国交通网的枢纽则意味着对全国各地都有良好的可通达性。因此,这4省1市不仅本身拥有巨大的市场容量,而且还具有向省外、区外拓展市场的便利条件。今后,只要肯下功夫改善投资环境,凡是以占领中国国内市场为目标的投资项目都有可能首先选择在内陆核心区落脚生根。

1.5.4科教优势:鄂、陕、川、渝3省1市是我国内地高校和科研机构最集中、高等教育最发达、科技实力最强的地区。作为我国的战略后方和三线建设的主战场,陕、川、渝还是全国军工最发达、国防科技实力最强的地区。

之所以要在我国内地培育新的增长极,主要是基于下列考虑:①导致我国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生产分布愈来愈向沿海集中的同时,人口分布却并未出现同样的变化趋势[3]。因此,除非今后对全国的人口布局进行重大调整,否则要想缩小地区差距,就必须在内地建立起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产业基础。②虽然在我国沿海已形成几个强大的增长极,但由于其辐射效应受到距离衰减律的制约,因而对拥有数亿人口的内陆纵深地区基本上不起作用。③由于内陆核心区在我国版图上的居中位置,除了黑龙江、吉林、新疆之外的所有其它内陆省份都与之接壤。因此,如果在内陆核心区形成强大的增长极,其辐射范围将相当广阔,对我国整个内陆地区具有广泛、全面的带动作用。

在内地培育新的增长极不仅有必要、有可能,而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正在朝有利于达成这一目标的方向演变:①近年来我国外贸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从长远来看是难以为继的,预计今后将逐渐由高速增长过渡到平稳增长和低速增长。与此相适应,我国也将逐渐由出口带动型的经济增长转向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这就使相当一部分产业有可能摆脱对沿海区位的依赖而实现向内地的梯度转移。②在沿海发达地区,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愈来愈少。而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促使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的主要动因(注:出口外销型产业主要是转移到近海内陆区,而内销型产业则有可能向内陆纵深地区转移)。③入世过渡期结束后,进口关税进一步削减,沿海地区使用进口矿物原料的成本也随之而降低,从而有可能逐步实现矿物原料的“逆进口替代”(即以进口替代国内生产)。这样一来,原先由中西部供给沿海地区的大量矿物原料和能源便可留在中西部供给当地的加工制造业。

长期以来,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西能东输”、“西料东运”来获得所需的能源和原料。但是,要想以更大的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沿海地区建设真正的“世界工厂”,就必须以“世界原料仓库”和“世界能源库”来与之匹配。因此,沿海地区今后应以“外料(能)登陆”(从国外进口原料和能源)来取代“西能东输”和“西料东运”①。

但是,“外料(能)登陆”只能满足沿海地区的需求,而对广大内地则无济于事。因为一旦登陆,其后的陆路运输成本将大大高于海运成本。所以,“外料(能)”登陆后惟有供给沿海地区使用(那些比重较小、便于输送的轻质原料和能源还可供给近海内陆区),在经济上才是合理的。如果要实施“外料(能)内运”(把进口的能源和原料运往内地),则只能是有限的、近距离的“内运”,而大规模、远距离的“内运”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如果原先依赖“西能东输”、“西料东运”的沿海地区转而依靠“外料(能)登陆”,那末“西料”和“西能”便不再象以往那样大规模、远距离地东运,这将大大减少全国的货物周转量,降低制造业的物流成本。而代替沿海地区消化“西料”、“西能”的是内陆核心区,因为这里集中了我国内地的大部分工业,但因地处内陆纵深而不能指望“外料(能)内运”,只能利用“西料”、“西能”。

由此看来,今后很可能在我国沿海和内陆纵深地区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资源供给—加工制造—市场销售”体系:第一个“资源—加工—市场”体系,其加工制造在我国的沿海地区(今后还将扩展到近海内陆区),而资源和市场这两部分主要在国外。也就是说,资源供给以进口为主、国内供给为辅,产品则以出口为主、内销为辅。第二个“资源—加工—市场”体系,其资源分布在我国内地(主要是内陆核心区和深远内陆区),加工制造主要在内陆核心区(今后会逐渐向深远内陆区扩散),产品以内销为主。

上述这两个“资源—加工—市场”体系,可分别称之为“世界工厂”和“中国工厂”。面对巨大无比的人口规模、异常沉重的就业压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应着眼于建设两个工厂:在沿海区和近海内陆区建设“世界工厂”,在内陆核心区和深远内陆区建设“中国工厂”。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中华民族从农业民族转变为工业民族。

要在沿海区和近海内陆区建成“世界工厂”,就必须以“外料(能)登陆”来取代“西能东输”和“西料东运”;而要在内陆核心区和深远内陆区建成“中国工厂”,就必须把“西能东输”、“西料东运”改为“西料(能)西用”。

2 综合经济区的划分

因为缺乏科学、统一的区划标准,所以在实践中,区划工作者或是根据经验、推断,或是自行选用一些指标与方法来设计自己的区划方案,因而导致形形的方案层出不穷[4,5]。其中有些方案因选用同质性的指标(如自然条件类似、资源禀赋相同、经济结构相似、发展水平相近)而忽视了综合经济区的非同一性原则,这样划分出来的与其说是综合经济区,还不如说是经济类型区[6]。

本文对综合经济区的划分是在上述“五分法”经济类型区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对同质性的五大类型区(或曰五大经济地带)合纵连横、跨地带组合来构成异质性的综合经济区,组合的原则是地域相邻、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搭配、产业结构优势互补、口岸与腹地相连、辐射源与受辐射区相连、产业梯度转移的转出区与承接区相连。这样便可体现出综合经济区的非同一性(区内经济结构的差异互补和相互联系性)的特点,也有利于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目标。

2.1 划分综合经济区的新方案

在全国范围内,首先划定五大辐射圈。所谓“辐射圈”和“独立辐射区”都是对综合经济区的表述形式。因为综合经济区的构成要遵循非同一性原则(区内各地因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而形成互补),所以,一个综合经济区通常由某一个发达地区(称为“辐射源”)加上周围的欠发达地区(称为“受辐射区”)共同组成,即由辐射源和受辐射区共同组成一个“辐射圈”,一个综合经济区就是一个辐射圈。

2.1.1北部沿海辐射圈(又称“环渤海辐射圈”):以沿海区的北段(京津冀鲁辽)为辐射源,受辐射区主要是近海内陆区中的“环渤海后院区”(吉林、内蒙古大部、山西),还有内陆核心区的东北部(河南)。在全国五大辐射圈中,本辐射圈的情况最复杂,因为其内部结构比较松散,实际上包含了3个相对独立的亚辐射圈。①北向辐射圈:以辽中南地区为辐射源,其辐射范围在东北的中、南部。②西向(北路)辐射圈:以京津唐地区为辐射源,其辐射范围在华北的北部。③西向(南路)辐射圈:以胶东半岛和胶济沿线地区为辐射源,其辐射范围在华北的南部。

2.1.2东部沿海辐射圈(又称“长三角辐射圈”):以沿海区的中段(沪苏浙)为辐射源,受辐射区不仅包括近海内陆区中的“长三角后院区”(安徽、江西北部),而且还扩展到内陆核心区的东部(湖北、河南)。

2.1.3南部沿海辐射圈(又称“珠三角辐射圈”):以沿海区南段的广东为辐射源,受辐射区主要是与广东相邻的各省(包括广西、湖南、江西南部、海南,但不包括福建),还有内陆核心区的东南部(湖北)。

2.1.4北方内陆辐射圈:以内陆核心区的北部(河南、陕西的关中地区)为辐射源,以深远内陆区的北部(陕北、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的阿拉善盟)为受辐射区。本辐射圈的范围相当于大西北地区去掉新疆、加上河南。

2.1.5南方内陆辐射圈:以内陆核心区的南部(湖北、四川东部、重庆)为辐射源,以深远内陆区的南部(贵州、四川西部、云南的昭通地区)为受辐射区。本辐射圈的范围大致相当于西南地区去掉云南、加上湖北。

而未被纳入上述五大辐射圈的地区又可分为四个独立辐射区:①远东北独立辐射区:黑龙江,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盟。②远西北独立辐射区:新疆,的阿里地区。③西南边立辐射区:云南(昭通地区除外)。④东南沿海独立辐射区:主要是福建,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粤东、浙南。

近来,有学者(周一星、张莉,2003)通过对地域经济联系(包括内向型联系和外向型联系)的实证分析来划定城市经济区[7](注:所谓城市经济区,实际上是综合经济区的一种表述形式)。如果把这种基于实证分析所得出的区划方案与本方案加以对照便可发现,两者的绝大部分是相同或相近的。这说明本方案能够经得起实证分析的检验,与经验事实也大体吻合。

2.2 设计本方案的基本思路

2.2.1以沿海的三大经济重心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作为辐射源,以邻近这三者的内陆省份作为受辐射区,分别构建三个沿海辐射圈。由于沿海是我国的发达地区,这里的三个重心区实力雄厚、能量巨大,为了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在内陆各省中,凡是距离海洋较近的都尽可能划入沿海辐射圈。

2.2.2由于我国的陆地纵深大、东西向延伸的距离远,仅靠东部沿海的几个增长极,其辐射范围难以涵盖距海较远的内陆纵深地区。因此,在位于沿海重心区辐射半径以外的内陆纵深地区,应自行培育增长极,并以此为中心构建内陆辐射圈。

2.2.3把内陆纵深地区整合为南、北两大辐射圈,是因为构建内陆辐射圈应以中西部四个最大的城市群(武汉、成渝、关中、郑洛汴)为核心。但与沿海三大重心区相比,这几个内陆城市群的实力不强、发展水平不高。弥补此缺陷的办法就是联合。比较可行的是搞两两联合。但究竟是沿南北向搞两两联合(武汉+郑洛汴、成渝+关中),还是沿东西向搞两两联合(武汉+成渝、关中+郑洛汴),笔者认为应选择后者,因为这与我国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的方向相一致,与沿海增长极向内陆传导辐射能的方向相一致,与建设沿江经济带和陆桥经济带的战略相吻合。

2.2.4北方内陆辐射圈的范围相当于西北地区去掉新疆、加上河南,南方内陆辐射圈则相当于西南地区去掉云南、加上湖北。之所以这样安排,主要是考虑到西南、西北地区自身的辐射源(成渝、关中)实力有限,又因深居内陆而得不到沿海发达地区的辐射,因此选择鄂、豫两省分别与西南、西北结合,旨在借助于这两个中部经济大省来充实和加强西南、西北的辐射源,并充当沿海发达地区向西南、西北辐射的传导器。而让新疆和云南自立门户是因为二者只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便可获得所需的发展动力,所以并非一定要依赖关中、成渝的辐射。

2.2.5所谓“独立辐射区”,就是不属于上述五大辐射圈的范围,因而在区域经济格局中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既不能或不必接受其它地区的辐射,又不具备辐射其它地区的条件或能力。在四个独立辐射区中,黑龙江、新疆、云南分别是东北、西北、西南这三大边贸区的龙头,三者都有可能不依赖其它增长极的辐射和带动而自行闯出一条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成功之路;另一个独立辐射区是沿海的福建,该省虽然经济发达,但因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与外省的联系相对较少。

2.2.6在制订综合经济区划方案时,通常都要尽量避免不同经济区的范围出现重叠。而在本方案中却把鄂、豫两省特意安排为多个辐射圈的重叠区──河南属于三个辐射圈(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北方内陆),湖北也属于三个辐射圈(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南方内陆)。之所以如此安排,一是基于鄂、豫两省自身的特点,二是出于带动西南、西北地区发展的需要。

因为鄂、豫两省既拥有“天下之中”的地理区位,又是全国的交通中枢,所以最适合充当辐射传导器的角色,即接受沿海地区的辐射并将其传递给西部的深远内陆地区,从而起到承东启西的作用。而正是出于承东启西的需要,对鄂、豫两省在不同的辐射圈中分别给予不同的定位(在沿海辐射圈中是作为受辐射区,而在内陆辐射圈中则充当辐射源)。

2.3 对部分省区的附加说明

山东虽然是北方第一经济大省,但缺乏象香港、上海、北京那样的超级城市,山东诸港口的腹地也局限于本省,因而未能对内陆省份起到应有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目前,山东在区域经济中的角色有点类似于福建那样的独立辐射区[8]。但与福建不同的是,山东与省外联系不畅的原因并非不可抗的自然因素(如受到山地阻隔),而是因为交通建设不到位。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将山东省内的交通网与我国北方主要的东西向运输通道(尤其是陇海、兰新线)实现全面对接。

仅靠陕西关中地区来辐射和带动地域辽阔的大西北,这显然力不从心。因此,以河南来充当关中地区的强大后盾,把中西部第一经济大省与全国著名的科技、高教和军工大省结合起来,由两者共同带动大西北(新疆除外)的发展,由此而形成的辐射圈称为“北方内陆辐射圈”。河南既是大西北通往华东、华中和华南的必经之地[9],又可把沿海发达地区的辐射能传递给大西北。作为一个自然资源并不丰富的人口大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全面推进,今后河南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将与日俱增,而作为内陆省份又不象沿海地区那样便于从海外获取资源和市场。

因此,今后河南的原料供给和产成品销售将愈来愈多地仰赖西北各省,从而为建成陆桥经济带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关中、郑洛汴这两大城市群相距较近,预计今后将东西衔接、首尾相连,沿着陇海线形成东起开封、西至宝鸡的城市连绵带,成为北方内陆地区最大的城市带,也是陆桥经济带的主体与核心。

过去,人们常把江西、湖南与湖北一起划入华中经济区。其实,湘、赣二省的首要经济联系对象分别是广东和浙江[10]。因此,本方案把湘、赣划入沿海辐射圈,以便充分发挥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辐射作用。

虽然湖北不与沿海省份接壤,但作为全国的交通中枢,有通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大容量运输通道。作为全国实力最强的两大增长极,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辐射范围不仅涵盖与之相邻的近海内陆区,而且可进一步延伸到内陆纵深的湖北。湖北一向被视为中部经济发展的龙头,拥有我国内地最大的城市武汉,今后也可能会形成一个颇有份量的增长极。但因位于其东、南的各省已被纳入沿海辐射圈,武汉的辐射作用应主要针对西、北这两个方向(注:河南和四川均以湖北为首要经济联系对象[11]),以便在长三角与我国西部、珠三角与我国北方之间充当辐射传导器。随着三峡建库后川江航运能力的提升、沿江铁路(宜昌—万州)段的建设和“西电东输”中通道的启动,今后湖北与川、渝的经济联系将更趋密切,从而为武汉、成渝两大城市群联手打造沿江经济带(西段)奠定坚实的基础。

福建地处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但作为沿海发达地区,有自己的出海口,也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因而不象内陆欠发达地区那样依赖长三角或珠三角的辐射。另一方面,福建对其它省份也很难产生辐射。因武夷山横亘于西、仙霞岭盘踞于北,与外省的联系受阻;唯一与福建接壤的内陆省份──江西已纳入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辐射范围。因此,对福建来说,最主要的辐射现象发生在省内,即闽东南对闽北、闽中、闽西的辐射。今后,如果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并逐渐走向经济一体化,福建就有可能与台湾共同组成一个综合经济区,其范围除了闽、台之外,还可能包括粤东、浙南。

东北三省资源互补、经济联系密切,具有较完整的地域结构,因此历来被视为统一的东北经济区。为什么本方案把东北一分为二,单独把黑龙江划出去列为独立辐射区?这一是因为“辽老大”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相对较慢,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大大下降,这严重影响了它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二是因为东北的多种自然资源经长期大规模开发后渐趋枯竭,资源型产业整体萎缩,其矿产品和能源的进口依存度将愈来愈大,因分别从南(经海路)、北(经陆路)两个方向输入而形成南、北两大供应圈。黑龙江虽然地处内陆,却拥有东出、西进、南下等多条外贸通道,可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因此,哈尔滨在20世纪前期曾经是著名的国际大都市。当时在中国东北有两个双核结构并存(沈阳—大连、哈尔滨—海参崴)。虽然黑龙江的经贸优势只是体现在对俄贸易上,但俄罗斯是一个大国,市场容量相当可观,又因为畸形的经济结构,农业和轻工业很不发达,消费品供应严重依赖进口(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尤其如此),这对于黑龙江发展外向型经济十分有利。凭借这样的优势,黑龙江便具备了自立门户、自我发展的条件和潜力,因而有必要、也有可能将其单列为一区。

新疆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是缺水和地理位置过于偏远。职称论文 因远离内地各省,新疆得不到发达地区的辐射。人口不多,场容量有限,又因为运距长、运费高而难以打入内地市场。但是,新疆位于“四亚”(东亚、中亚、北亚、南亚)结合部,与8个邻国接壤,还可经大陆桥通往西亚、欧洲。由于中亚各国的经济结构畸形、单一,对外来商品的依赖性较大,其市场容量相当可观。中亚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并且在资源品种上与新疆互补。因此,与黑龙江一样,新疆也可利用邻国的资源和市场大做文章。象新疆这样的边远省区,只有“以外补内”(以发展外向型经济来弥补远离内地市场的缺陷)才能真正做到扬长避短。

以往,云南总是与贵州一起被纳入以四川为龙头的西南经济区。虽然四川也算是一个人口和经济大省,但并不是经济强省,更不是富省。在四川(包括重庆)内部,大部分地区的经济水平不高。因此,除了带动省内的大片欠发达地区之外,成渝都市圈可能尚有余力辐射和带动贵州一省,但要带动云、贵两省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云、贵两省相比,贵州的经济水平更低,但与成渝地区相距更近、交通条件也稍好一些,因而比云南更需要、也更有条件接受成渝都市圈的辐射和带动。但是另一方面,云南也拥有贵州所不具备的优势。因位于“三亚”(东亚、东南亚、南亚)结合部,并且是我国开辟印度洋出海口的必经通道,云南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优越、潜力巨大。当然,要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前提是搞好相关的交通建设(如泛亚铁路、中印缅铁路、中缅输油管)。

与新疆不同,内蒙古和都不能成为独立辐射区。因为内蒙古地跨“三北”,其东、中、西部分别与东北、华北、西北的邻省联系密切,而其自身则不能构成一个单独的经济区。则因为缺乏必要的产业基础、经济规模太小(不及新疆的1/10)、对内地的依赖性太大而不可能成为独立辐射区(注:即使整个青藏高原也不足以构成一个单独的经济区)。由于距离和交通上的原因,与新疆一样也得不到内地的辐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属于任何一个辐射圈。但是作为全国各省共同的支援对象,又处于所有各大辐射圈的共同影响下。而在,阿里地区的情况又有点特殊,因其对外联系主要靠新藏公路,在经济上附属于新疆,故应划入远西北独立辐射区。

参考文献:

[1] 杨明洪,孙继琼.中国地区差距时空演变特征的实证分析:1978—2003[j].复旦学报(社),2006,(1):84-89.

[2] 陈耀西,陈红根.试论西部大开发与国防建设[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1):46-49.

[3] 李国平,范红忠.生产集中、人口分布与地区经济差异[j].经济研究,2003,(11):79-86.

[4] 赵济,陈传康.中国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陈秀山,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 刘勇.中国新三大地带宏观区域格局的划分[j].地理学报,2005,60(3):361-370.

[7] 周一星,张莉.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区[j].地理学报,2003,58(2):271-284.

[8] 周一星,张莉.中国大陆对外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j].经济地理,2000,20(1):18-24.

[9] 张莉.我国区际经济联系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1,(11):99-103.

[10] 周一星,杨家文.九十年代我国区际货流联系的变动趋势[j].中国软科学,2001,(6):85-89.

新疆职称论文范文第9篇

一、经济法的性质

关于经济法的性质,有的学者主张,作为一个法律部门的经济法,“就其性质而言,它是公法,也就是经济行政法”。①而日本有的学者认为:“在实体法的领域中,绝不能忽视施行着公法和私法的规制。在这一限度内,经济法为满足经济性———社会协调性的要求,不仅采取公法的规制,同时也采用了私法方面的规制。从这种意义上说,经济法正是跨于公法、私法两个领域,并也产生着这两者相互牵连以至相互交错的现象。”②法国的一本大百科全书中写道:“经济法不仅仅是国家在经济范畴里使用各种权力方式进行干预性措施的规则,因为这样过于狭隘的定义将使经济法成为公法的一部分了。事实上,经济法包括更广泛的范畴。它既涉及私法,例如属于民法部门的商法,又涉及一些与经济事务有关的刑法和劳动法;同样也涉及关于经济规章制度的行政法、税务法;最后还涉及有关经济领域的国际公法。”③中国有的学者评述西方现代经济法的状况时指出:“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法是公、私法界限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消失的法律。”④在外国,有些学者提出,相对公法、私法两大法律因素领域,经济法已形成为第三种类型的法律领域或中间法律领域。⑤在中国亦有学者主张:“经济法是‘以公为主、公私兼顾’的法,是独立于公法、私法之外的,并对二者进行平衡协调的一个新的法系。”⑥

者认为,现代社会经济法应该是以社会公共性为根本特征的现代经济法。经济法调整国家因素影响的经济关系,它的规范既体现国家意志、同时又尊重当事人意志,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去处理经济领域的法律问题。这就显示出了它的根本特征:社会公共性。而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它的规范以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为基础,主要立足于保护当事人个体的合法权益。民法和经济法的共同发展、综合应用是构建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中心环节。立法中,有些公法、私法的界限是明确的,如合同自由原则为私法,国家干预原则为公法。但是实际经济生活极其复杂,公法、私法并非直观地、一对一地反映经济关系,许多情况下必须合为一体,综合调整某一项或某一类经济关系。其中,私法公法化,反映了商事行为的公法化。例如,合同、竞争、交易、贷款、广告,这些都是商业行为,但政府出于整体考>!合同实行监督、反不正当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决定存款和贷款利率的上下限、发放广告许可证等等。而公法私法化,则反映了政府行为的私法化。例如,国家成为公司的股东,或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一方当事人,还可以充当接受国际贷款的保证人,等等。在这里,作为财产所有者的国家与作为行使公权力的国家分开来了。

由此可以看出,经济法的一部分属于公法,即经济行政法。这部分法律全部或基本上由公法因素组合而成。经济行政法调整国民经济管理关系,它实际上就是国民经济管理法。我们无须回避经济行政法这个概念,但也不宜将经济法局限于经济行政法的圈子之内。经济法的另一部分则是由公法、私法两种因素融合为一体的,包括企业法、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商业银行法、土地管理法等。公法、私法结合而成的这部分法律中,往往以私法因素为基础,以公法因素为主导。现代经济法的社会公共性特征,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协调,正是公法、私法两种法律因素有机结合的结果和表现。所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界定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的范围,确立这两种行为各自的及共同的规则,规范、保障企业权利的实现和行政权力的实施,必须科学地应用公法、私法两种法律因素,不作划分不行,把它们截然分开也不符合当今社会法律体系发展的实际。社会法是公法与私法的结合。因此,在众多的经济

法学说中,我们认为“社会法说”最具有说服力。 真正的经济法不是国家经济管理法,而是社会经济管理法,①即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对社会经济秩序与私法结合的产物,它意味着私法与公法分离的时代已经结束,也是法律社会化这一重大变革趋势的一大标志———现代法律的重心从个人利益转移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兼顾上。尽管我们认为经济法是公法与私法的结合物,但是其中公法(即行政法)成份的比重更大。因为经济法主要是通过国家权力特别是政府权力来统制经济生活,具有权力干预权利的公法特征。所以经济法与行政法具有密切的联系。传统法律把商品交换关系纳入民商法调整的范围。比如价格问题,如果买卖双方对价格没有异议,则买卖成交。这是商品交换中古老的传统规则,属于公理。现代法却改变了这一格局———除民法调整之外,以政府干预为特征的经济法也介入了。并非所有的商品价格都完全由买卖双方自由决定的,而是由国家确定部分商品的价格,以“接近商品价值,反映供求状况,符合国家政策要求”,①因此出现了被称为“价格法”的经济法。其中规定部分商品价格是由政府物价管理部门定价,部分商品是由政府物价部门实行指导价,部分商品是采取市场调节价。这其中的市场调节价,就是市场的等价有偿、公平互利等价值规律问题,它是社会自治性质的,属于民商法涉及的领域。而国家定价,则是反映国家强制性质的,属于行政法涉及的领域。这两部分结合在“价格法”中,构成了经济法。下面以个案来说明行政法与民商法、经济法的关系:民商事法律关系中,国家一般不介入,一旦介入,它就产生行政问题,形成行政法律关系。张三要求李四赔偿某损失发生争执,这是民事纠纷。

当镇政府派员出面调处后决定免除赔偿责任后,就从该民事案件演变出行政案件。②另外,我们再假设,如果某商店将针线价格降低到成本价以下出售,国家一般是不会干预的。因为这是民商法调整的范围,只要消费者愿意购买,降价是合法有效的。但如果该商店出售的不是水果而是钢材,那么情况就不同了。某钢材公司擅自调整钢材价格,则违反我国有关价格法的规定,必将受到行政处罚。针线和钢材在这里的区别在于国家对它们的管理态度不同。国家对于前者基本保持自由放任的态度,国家对于后者基本保持严格管理的态度。钢材的销售过程,国家权力以强制性方式介入其中,是由经济法调整而不是由民法来调整,在我国实践中被称为“经济执法”。新疆某市石油公司于1995年1月向市物价局提出书面申请,请示准予降价销售石油制品,物价局领导同意后由工作人员电话答复石油公司,并在申请报告上注上“备案即可”字样。

此后石油公司及其下属工贸公司开始陆续降价。同年2月,市物价检查所根据自治区有关部门决定通知石油公司恢复原价格,同年3月,检查所对石油公司和下属工贸公司的价格进行检查,决定没收降价差额款三万余元。③到此,检查所行使行政权力的行为属于行政行为,执行的则是一部被称为“价格管理条例”的经济法。石油公司和工贸公司不服处罚决定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诉称他们的降价是物价局准许的。事实上行政法也存在于“价格管理条例”等价格法之中,因为其中已设定了一些规则,包括降价由谁核定,对降价的处罚由谁执行,等等。行政法的作用就在于:事先规定石油降价应由自治区物价部门具 体核定,市物价局领导和工作人员准许降价属于越权行为;事先规定对石油公司等进行处罚应由自治州一级物价检查所负责处理,市物价检查所的处罚也属于超越职权。法院经司法审查,确认这两条后,判决撤销检查所的处罚决定。如果行政机关内部在处理该案时就严格按照价格法的有关规定执行,那么行政法的作用是通过行政机关自己的自律得以表现的。而从本案结局来看,行政法的作用是通过司法审查得以体现的———它控制着行政权力———以法律来界定行政职权的归属,超越职权的可由法院予以撤销。

二、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一)经济法和行政法的静态关系经济法与行政法的联系是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管理关系,有些也具有行政关系性质,必要时也要采用行政手段。它们的区别有: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是物质利益实体的管理性质关系,不是行政管理关系;经济管理法律关系主体虽然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但都是经济权利主体和经济义务主体,都依法享有经济权利及承担经济义务,并非一方是权利主体、一方是义务主体的单纯命令与服从关系;硕士论文范文经济管理法律关系追求的是一定的经济目的与经济效益,遵循的是市场经济规律,不能单纯体现行政机关和行政首长的意志和意图等;经济法主要运用经济手段,但也以行政手段为辅。

(二)经济法和行政法的动态关系经济法与行政法从调整对象上来看是无法加以区别的。比如被视为现代经济法典型或核心的“反垄断(不正当竞争)法”显然属于经济法,其中授予行政机关统制、惩治垄断行为的权力,规定行政处分行为的措施、程序等。甚至有人认为这个法律就属于行政法,称为经济行政法。难道我们说反垄断法与行政法无关吗?显然不对。经济法的性质告诉我们,它主要是政府统制经济秩序的一个独立部

门法,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作用就存在于经济法之中。在当代中国,既然经济法是国家进行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法律,而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是行政机关对市场经济秩序从行政管理角度进行宏观调控,那么经济法的实施大部分属于行政权实施的过程。比如工商管理机关实施工商管理法规的活动就是行政权力实施的活动。在政府控制经济活动的过程中,法律又是如何控制政府行政行为的呢?这中间存在着双重控制关系,如图所示: 前者是经济法的任务,主要目的是控制市场竞争,保障经济秩序;后者是行政法的任务,主要目的是控制行政权力,保障经济自由。当然两种任务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相互渗透、有机运行的。强调政府干预市场经济走向法治化,就是要把政府干预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每一个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包括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和行政环节都纳入法治化轨道。 在该目标取得后,经济行政行为将完成由恣意行政向法治行政的转变。因此我们认为行政法与经济法的关系是:实体(经济法)与程序(行政法)的分工。在政府通过经济法控制经济活动的领域中,经济法主要是以实体法规范(授予行政权力)的方式实现政府控制经济生活的目标,行政法则主要是以程序法规范(设定行政行为的程序)的方式实现政府控制经济生活的目标。笔者认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并不能构成实体法与程序法关系,行政与行政诉讼二者形成法律决定的实体依据都是同一的,这就是经济法等社会法,社会法的实施既依赖行政也依赖行政诉讼,行政与行政诉讼构成了社会法的一种独特的实施方式。什么是典型的现代行政法?是行政程序法。

现代行政权力的扩大与强化,很少表现在行政法里面,而大量表现在经济法之中。如果说行政法被瓜分后只剩下行政组织法、行政程序法和行政诉讼法,那么这个“瓜分者”就是经济法。而行政法的主要内容是行政程序法,因此经济法与行政法两者在现代法律体系中的分工关系类似于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分工关系。经济法是行政法的私法化的结果。公法私法化是现代社会法律发展的趋势之一。它与国家权力干预的强化有关。“企图回到纯粹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国家缩减到仅执行收税员、警察和披戴甲胄的护卫之类的老的最小限度的职能,实际上是拒绝整个现代文明的趋势”。传统行政法作用的简单地增强则导致国家权力的过分强化,容易导致对个人利益、市场自由的损害,于是需要对传统行政法进行一定的调整,使国家权力不完全采用强制的方式对待经济生活。当国家权力向过去权力不介入的经济生活领域延伸时,便出现了以行政统制与经济自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新型法律领域,这就是经济法。两者社会牵涉面的重叠。行政法应当对政府一切公权力行为进行无死角的控制。既然经济法是国家权力特别是政府权力干预经济生活的一种法律形式,那么行政法应当对政府权力控制经济生活的活动实行全面“再控制”。所以行政法所涉及的面几乎应该是涵盖了经济法所涉及的社会关系面。换言之,经济法控制经济活动的面有多大,那么,行政法的涉及面也应当有多大。两者调整方式的配合。

行政法是以强制性干预为特点的,它不仅表现为对治安对象、纳税对象等相对人的强制,现代行政法更多地表现为对行政主体的强制。经济法是以政策性平衡为特点的,它一方面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另一方面要保护经济主体的权利,因而不采取传统公法的强制性干预,也不采取传统私法的自治性调节,而是将两种调整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产生政策性平衡。经济法的政策性平衡不是以简单的主张为特点的,而是以折衷和妥协的平衡态度为特征的。西方法律社会化或“社会本位”就是法律的政策平衡原理在西方国家的具体表现。运用政策性平衡方式是对传统私法与公法功能的一种折衷、修正和变革,同时它又代表着现代法的一种倾向。因此现代法在功能上是一种混合型或曰平衡型的法。政策性平衡的调整方式表现在法律内容上,就是政策(国家意志)对于公理(社会习惯)的修正。两者以不同的价值取向达到最终目的一致。社会法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所带来的社会公害、风险因素相关,主要功效在于限制市场不公平竞争、限制市场引起的公害,使风险分散、转移,让公众来承担,以减少损失,体现社会互助合作精神,保障社会公共利益。行政法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权力起到依据的作用,一方面也防止权力滥用,另一方面保证权力的正常运转。所以作为社会法的经济法,它保障政府对市场弊端的控制,实现经济生活的秩序价值;行政法控制行政权力的滥用,保障政府经济调控的适度,确保经济生活的自由价值。两者以不同的价值取向统一于同一目的,即保障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三、行政法治———行政法对经济法作用的控制

从前述分析可知,经济法的主要特征就是综合运用民事方法、行政方法(甚至是刑事方法)来对私法关系进行全面干预与监控,民事救济方法的补偿性、滞后性、被动性已经不能适应经济法的目的、宗旨,行政方法成为经济法基本的调整手段,如行政许可、行政检查等。当运用行政方法调整时,经济法与行政法构成依赖性的链接关系。即行政法对经济法的控制与救济。换言之,它的基本运作线路便是:通过行政对经济进行控制,通过法律对行政进行控制。三者形成良性互动。由于经济法等社会法处于公私法融合的第三法域,其私权救济部分通过民事诉讼实施,其刑事制裁部分除独立性的散在立法外已归入刑法典,均通过刑事诉讼实施,而其基本的实施方式则是行政与行政诉讼。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经济法与行政法构成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由于行政的广泛性、多样性、专业性,行政法不可能像诉讼法那样实行法典化,在具体经济法律法规中实体法与程序法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如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专利法、商标法等。

经济领域的广泛控制与救济方式便是行政,而对于行政行为的控制的责任就落在了行政法上,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行政法对经济法的控制与救济是终极的,行政法是经济法的最后救济屏障。经济领域中的行政法治便成为经济法良性运作的前提和保障。正因为如此,在法律部门划分上产生了理论的分歧,如经济行政法与经济法的分歧。笔者认为,按照经济行政法观点,实际上将经济法人为地分成公法、私法两个部分,割裂了统一的经济法律关系,陷入机械的公法、私法的二元论,充其量经济行政法是经济法的一个侧面。只有把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才能把握其实体本质和整体特征。行政是经济法普遍采用的实施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程序选择,如美国反垄断法的实施方式就包括民事私诉、民事公诉和刑事诉讼,民事公诉是由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向法院提起的。这种民事公诉就是一种新的法律实施方式。由此可见,从私法走向经

新疆职称论文范文第10篇

摘要:景观的设计就是土地的设计,它的基本原则为:认识人性,尊重人;认同自然过程,尊重自然,尊重土地之“神”。

关键词:景观设计;土地设计;城市设计

一、关于景观版权所有景观应该从五个层次来理解。

(1)第一层含义:景观是美,是理想。

人们把他所看到的最美的景象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这是景观最早的含义。在西方,景观的画的含义最早来源于荷兰的风景画,后来又传到英国。它是描绘景色的,是当一个人站在远处看景色时的那种感受,然后把这种感受画下来,所以画永远不是实景,画是加上了人的审美态度之后再表现出来的。景观的概念最早的来源是画,一幅风景画,它是有画框的,这画框是人限定的,是人通过审美的趣味提炼出来的。景观一开始就是视觉审美的含义。但人的审美趣味是随着社会发展,随着经济地位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所以人所了解的景色也是不断变化的。

在作为画之前,景观作为一个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的《旧约圣经》中。是用来描写耶路撒冷皇城景象的,一个牧羊人站在一个荒凉的山冈上,看到一片绿洲,这个绿洲中有宏宇大厦,有庙宇宫殿,这些他作为美景来描述的景观是一个城市。所以,在农业时代人们想像的美景是一个城市,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工业时代。把景观作为城市发展的极致,把城市当作理想,一直发展下去,才会导致纽约这样的大都市的出现。现在我们中国人理解的景观也基本停留在农业时代的城市理想,所以你才会看到深圳的高楼大厦,才会看到浦东的高楼大厦,才会用同样的理想来建设北京的城市。这就是农民在描绘着未来的场景。但这种趣味是不长久的,所以到了工业时代末期以后,由于大量的乡下人涌到纽约城市中来,纽约的钢筋水泥丛林不再适合人居住,一系列城市病出现。他们发现他们追求的城市景观原来不适合

人的生存和居住,高楼大厦太危险了(世贸大厦的悲剧就是很好的说明),景观的理想发生了改变,他们不再想用以前当农民或牧民时眼中的城市模样来造景观。

这种对城市景观的否定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个是逃离城市,建立国家公园、自然公园,另一个是把自然引到城市中来。

为什么国家公园会在英国出现?国家公园甚至有上万平方公里之大,有大量的自然地,这是由于纽约人的理想景观开始转向自然地,所以才会把自然地保护起来,作为他们休闲度假的地方,所以才出现了黄石公园、红杉树公园等。这是否定城市的一种途径——逃离城市,逃到荒野之中——这时,人们对景观的概念发生了一次深刻的变化,把自然当作美而不是把城市当作美。

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逃跑不是办法。因为,二战以后,汽车在美国很快普及,所以汽车就拉着城市跟着人跑到郊外去了,人越想离开城市,这个城市就越跟着人和汽车跑,这就出现了郊区的城市化。整个美国都出现了这样的城市:大量的土地盖了房子,把自然地变成建筑,把环境变得更糟糕了,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后,人们就发现,以前想像的田园城市实际上并没有实现,因为当时的人想用铁路把中心城市和郊区的花园城市连接在一起,但美国在20世30年代以后铁路被高速公路取代了,火车被汽车取代了,汽车公司为了推销汽车而拆掉铁路.结果每家都有至少一辆汽车,最后导致每一寸土地都变成城市。

除了离开城市走向自然外,要摆脱拥挤的城市还有第二条途径,那就是把自然引到城市中来。最早的实践就是把公园建到城市中去,这就是纽约的中央公园,300多公顷,那是城市中心的一个非常大的地方。从此出现了美国

的城市公园运动。

这就是由于人类想像中的理想景观概念的变化导致城市的变化。这是关于景观作为视觉美的含义的理解。

(2)第二层含义:景观是栖息地,是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它是人的内在生活的体验,是和你发生关系的地方,哪怕是一株草、一条河流,或者是村庄旁的一棵大树。皖南的民居充满诗情画意,非常潭亮,那是由于居住在那方土地上的人形成了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人要从自然和社会中获取资源,获取庇护、灵感以及生活所需要的一切东西,所以景观就是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中东地区耶路撒冷有基督教、犹太教,还有伊斯兰教,从城市的景观你就可以看出这个城市总是有纷争的,反映了人和人关系的不和谐。当丽江穿过你门前的时候,你可在门前的石埠上洗涮,人和自然就这样发生了关系。你看到的石埠,实际上在告诉你人是需要水的,需要和水亲近的,这就是人和自然之间非常友善和谐的关系。

如果是不和谐的关系,比如长江、黄河、钱塘江。钱塘江大坝筑到10m高,有些地方有20m高,这是人和自然的敌对关系的反映,而没有把自然当作你的家人来对待,把自然排除在外,这就是人和自然关系的不和谐。那么人和人的关系呢?当年柏林墙没推倒时反映了人和人关系的不和谐,现在以色列边界立起铁丝网也反映了人和人关系的不和谐。香港没回归之前,香港和大陆的边界上有一道断面是倒“l”形的铁丝网,这也反映了人跟人关系的不和谐。这种边界都被称作政治景观。

所以当你看到景观的时候,看到任何景观中任何一种元素的时候,它实际上都是在讲述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不是和谐。

(3)第三层含义:景观是具有结构和功能的系统。

在这个层次上,它与人的情感是没有关系的,而是外在于人情感的东西。但是作为一个系统,人是更客观地站在一个与之完全没有关系的角度去研究景观,所以景观就变成科学的研究对象。一块土地,当你和它没有关系时,那你的研究是科学家的研究。但

如果你居住在这片土地上,再去研究它,就不是科学家的研究态度了,因为这块土地已经和你的切身利益发生关系了,就不是科学了。一块土地有动物的栖息地,有动物的迁移通道,等等,都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用生态的、生物的方法来观察、模拟,来了解这个景观的系统。一门学科叫“景观学”,实际上是用科学方法研究景观系统,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4)第四层含义:景观是“符号”。

我们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有其背后的含义。景观是关于自然与人类历史的书。皖南民居的路、亭子、河流和后面的牌坊群,都在讲述着今天和昨天的故事。比如亭子,当地叫做水口亭,在村庄的水口,这就说明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这个地方很关键,决定当地人的生老病死和财富,这个亭子就告诉你这块地是神圣的.又比如说,这个牌坊叫贞节牌坊,那个叫忠孝或仁义牌坊等等。贞节牌坊讲的就是一个在她丈夫死后就未再改嫁,这种对贞节的树碑立传就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忠孝坊是歌颂孝道的,讲的是一个儿子当他的父母还活着的时候是不离开家的,这就是一种价值观。

华北平原上,哪怕是一条浅沟、一个土堆,都在讲述着历史。城墙、烽火台,曾经是金戈铁马,烽火燎原。这些现在看来不起眼的留在土地上的痕迹,都在讲述着非常生动壮阔的故事。北方地区有三百年的古道走成河的说法,一条走了两千多年的路,变成了河,那么这条河就不只是河,它是古代赵武灵王攻打秦国时用过的古道,千军万马曾从这走过。一条浅浅的古道或浅沟,充满了含义。所以,景观是有含义的符号,需要我们去读。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最早的文字也来源于景观。山的象形字直接来源于山,水的象形字直接来源于水。云南丽江纳西族文字中水的写法和汉族的是不一样的,汉字的水是在一条曲线两侧各有两点,而纳西族文字中的水则是在这条曲线的端点还有一个圈。我的理解是:因为纳西族居住在云南高原上,那里水的形态跟长江和黄河是不一样的:玉龙雪山融化后的雪水流下来,在河里你看不到水,水都渗到河滩底下去了,然后水经过河滩在十几里外的地方又冒出来,这个水就叫潭,有黑龙潭或白龙潭。这些水你是看得见它从哪里来的,是有源头的。但是我们的长江或黄河一带早期居民看到的水是没有源头的,虽然说源头在昆仑山,但当时谁也没到过昆仑山。这就是景观的小同导致描述的文字的不一样,所以我们的语言也是从景观来的。所谓河出图、洛出书,实际上是说我们的古代文字是阅读了黄河、洛河,阅读了来自水中的龟背的纹理来解读、预测事物的变化。这些都是符号,都在讲述着故事,兴的故事,亡的故事。

所以说当你看到景观和景观中的元素的时候,哪怕是一棵树,也要认真地阅读它、理解它。比如说,这棵树长弯了,为什么长弯了,因为风的力量的不均衡,或者因为光照的不均衡;如果这棵树上布满了伤痕,为什么有伤痕它在讲述曾经被火烧了或是什么。所以如果到颐和园去,你可以看到那里的柏树都是伤痕累累的,靠房屋的一侧,许多古柏都是没有皮的,为什么?都是给八国联军烧的,所以没有皮了。这些树讲述了历史,充满了含义。

人类最伟大的景观创造莫过于城市。一个几万人甚至上千万人组成的社区,他们为了共同的和不同的目的生活在一起,有时互助互爱,有时嫉妒有加,憎恨之极,以致于你死我活。有时为了交流,他们修池道,掘运河;有时却为了隔离,垒城墙,设陷阱。我们看以前的城市,有城墙,有陷阱。同样的爱和恨也表现在人类对自然及其它生命的态度上。恨之切切,人类把野兽、洪水视为共同的敌人,所以称之为洪水猛兽,因此筑高墙藩篱以拒之;爱之殷殷,人们不惜挖湖堆山,引草木、虎狼入城,像在城里建动物园、植物园,又表观了人类对自然的爱。人类所有这些复杂的人性和需求被刻写在大地上,刻写在某块被称为城市的地方,这就是城市景观。所以说,景观需要人们去读,去品味,去体验,正如读一首诗,品味一幅画,体验过去和现在的生活。

(5)第五层含义:景观是土地之“神”。

我们都知道宗教的神,神的概念本质上就是精神寄托.那么人对景观的寄托就使景观有了神性。当一个信徒一步一叩从的边缘爬到拉萨,他可以叩一年的长头,这就使土地——拉萨那块土地——变成了神。当他走到了一个交叉路口的时候,那会有一堆石头,这堆石头是玛尼堆,它寄托了人的希望,寄托了人的信仰,这堆石头也是神。哪怕是普通的山,普通的地形,也是神圣的。中国古代有一个模式,被用来神化大地,叫风水模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看看北京的山水,北边的军都山脉就是玄武,因为明代十三陵的缘故,叫万寿山,它是有了神性的山。也因为明代十三陵的缘故,把西边的山叫做青龙山,东边的叫做白虎山。中国古代所有的城市或建筑选址都是在这一模式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说用这种模式把整个大地都神化了,没有一个山脉是不属于某一家或某个州府的神。所以你动土的时候,先要研究一下这座山是归哪个神管辖的。

在唐僧取经的故事里,孙悟空有着高超的本领,但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把土地爷叫出来。土地爷是什么?土地爷就是土地之神。问问他这里有没有妖怪?是好妖怪还是坏妖怪?然后他就知道,如何对待这块地方,如何施展他的法术。这就是当地的神,说穿了就是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精神。地方之神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你必须服从的外在力量。不管你是科学家或者宗教人士,不管是搞法律或是搞经济的,你都得服从,否则你就要吃亏,就会被这神圣的力量摧毁。这种神圣的力量来源于什么?来源于人永远战胜不了的自然力。

在拉斯维加斯的一个大里养了两只白老虎,供人参观。这个白老虎养在非常壮丽的宫殿里,外面是镏金的玻璃,地下铺着大理石,里面有一个皇帝才能坐的那种镀金的汉白玉宝座,有喷泉,有非常华贵的

装饰。但是每次去看,这老虎都是病怏怏的,像一个病猫一样趴在那儿。学生物的知道,虎是猫科动物,所以当虎没有虎威的时候,它就变成猫了。它没有神气,是病态。不能够使它认同这个环境,它就失去了它的个性、天性,失去了它作为老虎的那种威风。老虎只有在丛林中飞奔、在悬崖上咆哮,在那才是虎。人也是这样。你可以看到北京新建的别墅,有多少像宫殿一样,看看北京城里住宅销售的广告,有多少在宣传这是凡尔赛宫、那是丹枫白露。这就是一种病态,病态的心理在引导大众的居住模式,导致病态的价值观、病态的生活方式。如果让人真的居住在那儿,人是要失去人性,失去天性的。所以说我们需要一个符合人性的生活空间。我并不是说要让你生活在太行山区,而是说除了生活在城市的优越的物质环境之外,你也要有一种对土地的归属和认同。

很多人可能去过九寨沟,成都到九寨沟的路上,有一段悬崖,路非常难走,经常出车祸。据说很早以前当地人说那个山像龙一样,是龙骨山,不能炸、不能动的,但公路部门就不听,非得修这条公路,结果开山以后,这地方老出车祸,死了不少人,然后当地就建了一个庙,整天祭拜,我路过的时候就发现好几辆车摔在悬崖下面。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们没有真正理解,这样陡的山是不能修路的,你如果顺着地形去修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而你非要开山,抄近道,把自然的“骨头”露出来了,路就会很陡,尽管是近了,车子开得快了,事故却会更多,这是科学的解释。这归根到底是什么呢?尊重土地之神,也就是尊重自然,尊重自然原有的格局。

因此景观需要人们去呵护,去关爱,就像关爱自己和爱人;当然景观也需要人们去设计,去改造和管理,以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要理解景观,要阅读景观,要呵护它,要关怀它,要管理它,这就是景观设计学。所以说,景观设计学,就是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改造、保护和管理的科学和艺术。它是科学,因为景观是一个系统,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理解,去分析;它又是艺术,因为它跟人发生关系,需要创造,除了科学的分析和研究,还要有人的情感,要用人的激情去创造你的生活空间,这就是一种艺术。

二、景观设计,就是土地的设计

景观设计是科学也是艺术,那么它包括什么内容呢?

首先区域的景观设计,就是区域尺度上的,在几百、几千、上万平方公里的尺度上设计,梳理它的水系、山脉、绿地系统、交通、城市;其次是城市设计。城市需要人们去设计,它的公共空间、开放空间、绿地、水系,这些界定了城市的形态;再次,风景旅游地的规划和设计、自然地和历史文化遗产地的规划和设计;第四,自然地,如湿地、森林,也需要人们去设计;第五,综合地产的开发项目的规划和设计;第六,校园、科技园和办公园区的设计;当然还有花园、公园和绿地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你未来的归宿——坟墓,也需要设计:选择什么样的地方埋葬你的遗骨。人活着的时候需要优美健康的环境,死后也需要一个归属,跟土地发生一种关系。这些都是景观设计的范畴。景观设计就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本质上讲,景观就是土地,所以景观设计就是土地的设计。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北京大学研究生的专业中有这个专业方向,因为它也是法律的问题,它协调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这就需要法,所以有《城市规划法》《土地法》;应当认识到,美是有经济价值的,为什么香港豪宅都在山顶上?就是因为它的景观好,所以经济价值高;与信息工程也有关系,现在进行土地分析时所用的是地理信息系统,大量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地形的模拟、地表径流的分析、土地适宜性的分析,然后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如何梳理水系,如何布局建筑、交通;与文学艺术当然就更有关系了。所以景观设计和许多专业都发生了关系。凯文·林奇曾经说,你要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景观和城市的设计师,必须学完270门课,所以说这门学科综合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科学。

三、景观设计师与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天地、人、神,是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天地:在天地中定位,认同自然过程与格局。

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就是实现人、建筑、城市以及人的一切活动与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这就是景观设计师的工作,使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具有意义,那么生活怎么会有意思呢?有两点跟土地有关系:

首先,是所谓的定位。你如何在这块土地上定位?为什么北斗星如此重要呢?为什么发明罗盘呢?就是为了让人在土地上找到自己的方向,有个方位。中国人发明罗盘,最早不是用来航海的,是用来看风水的,就是为了定位,为了在土地上找到自己的穴位,找到现实人生活的穴位以及死去后居住的墓穴。当然罗盘后来被西方人拿走了变成了航海的工具,航海也是为了定位。在大海上,在戈壁上,在森林中,你找不到自己的方位的时候,简单的说就是“迷途”,不见得是饿死、渴死,却往往因为恐惧而死。所以说要使生活具有意义首先就是要定位。人要是失去了定位就失去了意义,人就变得空虚了。

人与土地关系的第二个方面是认同。在英文中它和个性(identity)是—回事,但是在汉语中这两者却是完全相反的东西,好像你认同了—个东西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实际上,正因为认同才有个性:认同你的父母,才使你有了像父母的个性;认同一个家族,才会发现这个家族的个性;同样,如果认同于太行山,你就会有太行山的豪爽个性;认同于江南山水,你就会有江南山水的秀气。太行山人的壮阔、粗犷,江南人的秀气,为什么人会有这样的不同?就是因为认同了自然。在新疆的草原上,唱歌的调子非常悠扬、高亢,就是因为那儿的大地非常开阔,歌声只有那样才传得远,所以就出现了那样的风格,那里人的风格,那里人的音乐,那里人的生活方式,这就是认同于自然。在江南就只能出现江南小调,如果把陕西的民歌引到江南去那就不伦不类了,因为那小山小水里头,小城镇里头,声音不用喊得很响就能够听见所以只能是非常亲切,拐弯抹角的小声音才优美。这就是认同创造了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艺术、不同的生活方式。

所以说,人生活的过程就是认同于环境、认同于自然的过程。当一个哈尼族的山寨姑娘走出她的村庄,走到城里的大街上的时候,你一眼就能看出她是哈尼族的。为什么?她带着哈尼村寨的风水,带着哈尼村寨的梯田。每个人的身上都反映了他生活空间的所有信息。所以说人跟土地、景观经过这种认同、定位发生了亲密的关系。这种关系需要得到尊重,需要设计。

所以景观设计,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自然,尊重天地,尊重自然的山,自然的地形地貌、自然的水。

(2)人:认识人性,尊重人。

此外景观设计还要尊重人,既然我们要建立人和土地的关系,设计就必须尊重人。

我们可以做很多实验来证明人的健康居住场所到底是什么。土拨鼠选择栖居的时候跟人类有许多共同之处,甚至比人更聪明,有人说土拨鼠建造的城市比人类建造的城市更完美:不受洪涝灾害的威胁,冬天充满了阳光,充满了温暖(simonds,1984)。为什么呢?它总是在阳坡上打洞,而且洞是先往上打,然后再往下斜着打下,所以水来了淹不到它,而且洞的前面还有溪流,水边长满谷子,有食物。同时它还要回避丛林和乱石堆。阳光、水、谷子,都好理解,就像人们想像草地上有鸭子,河里有鱼一样,人们在潜意识中就想像人们需要有这么多水和食物,来保证给养,所以,关于动物和花卉的美是从这里来的。那土拨鼠为什么要回避丛林和乱石堆呢?原来,丛林是它的天敌猫头鹰经常居住的场所,而蛇是住在乱石堆里的,那是鼠类的另一大天敌。不管有没有猫头鹰和蛇,老鼠都要回避这种景观,中间过程就忘了,最后你发现它怕的是乱石堆和丛林,有没有天敌和它关系已经不大了。

人也像土拨鼠一样,鲁滨逊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遇到了为自己找居住场所的问题。最后他就找到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背靠森林,是悬崖峭壁底下的一个洞穴,面向大海,前面是一片草地,他在草地前面做了一个栏杆,这就成了最理想的“家”了。尽管后来发现在那片森林里并没有任伺食肉动物,但是他选择这个居住场所,就考虑到了这些危险,也就回到了人类原来的“家”,这个原来的“家”是洪荒时代的“家”,是几万年、几百万年之前的“家”,人类把几百万年之前的所有需求的本能都调动起来找,找到了这么一个理想的地方。

北京郊区的龙骨山上的龙骨洞里曾经住着北京人,北京人在这里居住过好几次.10万年前,50万年前都居住过。龙骨洞下面有一条河,叫做坝儿河,河边是一大片草地,这是有人考证过的。这是原始人居住的场所,和鲁滨逊选的那个一样,这样的栖居场所是最安全的,可以隔河而望。当时大概是50个人一个群体,其中大概20个男人、20个女人、10个小孩,这样的一个比例关系构成一个居住群体。男子要出去打猎,需要一个囤猎的空间,而在茫茫草原上,很难围猎,所以必须靠自然的屏障来围猎,所以当你发现盆地这种空间的

时候,就有一种安全感、美感,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就是这种空间。另外,在河南有一个小小的盆地,叫小南海,一万多年前居住过一群人,有趣的是,后来的人在原始人居住过的洞穴上面盖了一个道观,盖道观的时候道士们并不知道这里有原始人居住过,那么为什么道士选的地方和原始人类选的地方是一个场所?那是因为人类的基因是一样的,老在惦记着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理想的,就像在冥冥之中有个人在告诉你:这个地方最好。大家都知道古代陶渊明所描绘的武陵仙境就是盆地。所以我们可以想像为什么将北京作为首都,原来几十万年前就注定了人类要选择这么好的地方:它背靠太行山、燕山。这个山脉是一直连着昆仑山的:俯瞰华北平原,这是边缘地带,符合“瞭望—庇护”的需求,就是看得见别人而不被别人看见(appleton,1975)这就是人天性的反映。

除此之外,人还有领地意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实际上就是人自己的领地,每个人都有领地。小孩就经常为课桌闹矛盾,要在课桌中间画一条线,谁都不能越过这条线,过了这条线就要发生纷争了,这和中东的巴以冲突情况是一样的,这就是人的本性。

所以,城市景观为什么最终会走向美国的郊区化,走向单家独屋?为什么领地要搞清楚,土地要私有,否则便有“公地悲剧”(hardin,1959),就是因为人本质上需要他的领地。另外,人还有狩猖、采集的本性,人都是猎人的后代。小孩爱爬树,女孩子爱采摘,这就是为什么女生爱穿花衣服,而且女生一般来说在一起会发出很多的声音,有说法称发出声音是为了采集时吓唬动物的(geist,1978)。而男的一般合作性比较好,一般是一群人在一起,你看经常出去酗酒闹事的都是—群人,而且都是围绕食物,可以想象当年猎获一只羊以后再去烧烤、分享猎物的情景。这时你就要选择位置坐下来。有人类学家研究过,只要五个或十来个人出去,里面必然会产生一个领袖,然后必然会产生至少一个领袖的支持者,其他人就会听他的,这也是人性,因为男的要打猎,要合作,必须有合作精神,必须有组织。女性的合作精神就差一点,她各自采各自的,只要大家发出声音就行。这就是从人的本性来论证现在人在景观中的所有行为。

当一片空间,比如一片林子或草地,没有结构的时候,人就会有迷茫的感觉。这跟乡下人到城里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人类的城市、居住环境要有一种结构。校园也是如此,要有一种非常清晰的结构,让你回想起来;我在食堂,在宿舍,在教室,要有非常好的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如果是符合人性的,就产生美感;如果不符合人性,景观就不能产生美感,而只能产生恐惧感。这是人性对空间的需求,这是回到生物的“人”上面来理解的。

但是,人不光是生物的人,还是一个文化的人,各个地方的人有不同的生活习惯,这是长期以来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而形成的。比如四川是天府之国,最休闲,种下去粮食肯定都有收获,旱涝保收。李冰父子修了都江堰,四川盆地从此不知道旱涝是怎么回事,所以就使得成都认非常悠闲,一天可以坐在那儿不动。耍麻将、掏耳朵是成都的特色。你再到深圳、广东,就不一样了。在北京的街上,人们就都匆匆忙忙,没有人在掏耳朵,也没有人坐在那儿休闲。广东、广西的人,是女的下地,男的在家抽烟、打麻将;北方和江南的人,是男的下地,女的在家。这是不一样的,是当地的气候条件、生活方式造成的。各地人有各地的文化、习俗,这是需要尊重的。设计要尊重人的这些生活方式。人的动物性当然是一样的,但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不一样的。这是尊重人的另一个层面。

那么,如果我们的设计不尊重自然,不尊重人,就是糟糕的。哪些东西是不尊重人的呢?凡尔赛宫的广场!凡尔赛广场是为了路易十四一个人造的。故宫也是为了一个人造的,是为了当时的皇帝造的,绝对不是为老百姓造的。而我们现在有的城市广场,有时也是为了一个人造版权所有的,是为了市长、为了某领导造的,根本没有为普通老百姓考虑。有的广场没有一棵树遮荫,这是违背人性的。而恰恰我们现在的许多城市都在学着搞这种大广场。这种大广场是把人当成蚂蚁,缺乏人性,所以不美。

人类设计城市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人类是为神设计,像前一段时间展出的印加帝国,还有天坛。大家去参观的时候觉得天坛、月坛这么漂亮,这么宏伟,那不是为你设计的,是为神设计的,是为了祭天、祭神的。印加帝国的金字塔上面是要杀人的,把人杀了放在上面祭天、祭太阳神,是很残酷的。这样的景观我们现在却要去崇拜,把它当作美的东西来对待。历史我们就不说了,故事是故事,但现代人绝对不能生活在那样的空间里。我们要认识到为神设计的空间不是好的,当你看到大家都在欣赏一个地方,你要想想它到底是为谁设计的,是为老百姓还是为神。

第二个阶段是为权贵,为君主而设计。文艺复兴以后,结束了中世纪的黑暗。我们知道,在中世纪,神、宗教、教会统治了人类的生活。文艺复兴以后,解放了人,但并没有解放人权,最后是君主替代了神权来统治。法国、意大利都是这样,出现了君主、帝王,是权贵的时代,城市变成了为贵族、君主设计的了。你看巴黎的大街,这么宏伟壮观,但你要问问:它是为谁设计的?是为君主个人。凡尔赛是为帝王设计的。故宫参观一下可以,千万不要再设计这样的东西。有人要重新设计胡同给现代人居住,是荒谬的。那是封建时代的东西,所有居住在胡同里的平民百姓,都是在晨钟暮鼓的号令之下,早上8点钟起床,晚上8点钟睡觉,没有任何自由的夜生活。所以这个城市建设得这么严谨,有这么强烈的轴线,这么井井有条的院落和胡同。它是历史,是故事,可以讲,但不能居住,不要幻想我们还要回到那种地方去居住,封建君主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第三个阶段,我们摆脱了封建贵族、君主的影响,又被工业时代的机器统治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甚至20世纪90年代,我们的城市基本上是为工业发展,为机器、为能源开采、为矿物开采而设计的。哪里发现了一个矿,就在旁边盖工厂,工厂旁边盖住宅,这是一个人围绕着机器的模式,最终城市变成了机器。比如城市交通,北京的五环、六环,就像机器的输油管道,汽车在里面运转,这里有个大学区,那里有个居住区,那儿有个工业用地,那儿有cbd,那儿有个公园,所有这些都成了机器的零件,城市变成了机器。当描写香港是什么时,有人说香港是高楼大厦,但能更形象地说明香港的是“管道”。所有的东西都围绕着机器被输送到各个零件,城市是没有人性的,不是为人设计的。

现在是真正应该回到城市为人设计的时代。当你看到一个城市,一个景观的时候,你就要感觉一下:这是不是为你设计的?

(3)神:设计尊重地方之“神”。

上一篇:历史职称论文范文 下一篇:质量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