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审美教育贯穿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始终

时间:2022-08-24 03:59:29

让审美教育贯穿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始终

审美教育是一种感性的情感体验,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交融,对于陶冶人的情操和审美情趣,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在传统教育观念中,美术课又称为“图画”课,由于这种学科本位化的狭隘教学观,束缚了教师的思维,因此,美术教师要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改变美术就是教学生绘画的传统教育观念,积极进行美术教学改革,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审美教育的理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我们美术教师要挖掘教材的内涵,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走马观花地忽略了自然美景,而要仔细观察和感受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好礼物:早晨,我们会看到东方的朝霞烘托着一轮红日,晚上,会看到淡淡的月亮在云朵中穿行照着我们回家之路;不论是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还是家乡平凡的山山水水,不论是名山大川,还是普通的草木虫鱼,不论是白雪皑皑的冬天,还是烈日炎炎的夏日,不论是百花齐放的春天,还是硕果累累的金秋,处处蕴涵着自然之美,如果以欣赏的心态来品味,都是那样的富于诗意,令人陶醉。引导同学充分享受“山美、水美,人更美”带来的审美情感,增强学生对家乡以及祖国美好的大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二、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悟和表现能力

自然之美,是未经雕琢之美,有时是芜杂的,而人类与生俱来有着追求美的天性,所以艺术家们以浓郁的创作激情,把仪态万千的人物情态、雄伟瑰丽的山川景色、丰富多彩的奇花异卉、形形的虫鱼鸟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和理想挥洒成画,表达着作者的审美指向和价值观、人生观,是一种纯粹的美,所以说美术作品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共鸣,使人们的生活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其摇人心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就像“随风潜入夜”一样,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润物细无声”地提高了审美修养,这种效果是任何文字和说教都远不能及的。

艺术是美的使者,绘画、建筑、工艺美术等视觉艺术形式是沟通自然、艺术与人的心灵的桥梁,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要利用美术课程的情感性特征,挖掘美术教材中蕴涵着的深厚的审美教育内容,让学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苏少版美术教材第12册第9课《水墨园林》时,可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利用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结合古典诗词来帮助学生理解和鉴赏国画中的艺术之美,还可以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清雅俊秀的苏州园林中著名的拙政园、沧浪亭等亭台楼阁的诗情画意,园中的每一处景色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又像唐诗宋词一样曲折有致,前后呼应,令人回味无穷。让学生在进行习作临摹和创作的时候,用酣畅的笔墨、独特的情感,表现和创造艺术之美。因此教师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让艺术美贯穿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和体会艺术之美,使学生具有乐观向上的情感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领域中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呈现出的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美,是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分不开的。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可以让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得到心灵的自由和释放,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观念和审美修养,提高生活质量。

例如在学到苏少版美术教材第11册第10课《画人物》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同学、老师、爸爸妈妈的各种不同的神情和动态,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对于自身的外在形象是否具有美感有了更多的关注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社会美的教育,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长相,在社会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只有品德高尚,具有心灵美才是真的美的道理。

美术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对于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具有独特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利用美术教育的优势。在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鉴赏和创造艺术美,建设社会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小就具有审美意识和情感,让学生乘着美的风帆,徜徉在艺术的海洋中,在快乐健康中享受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高友德.青年与美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2]董文学.美术概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草庙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初中化学第一课的教学策略 下一篇:做好三种实验是提高初中物理质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