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一课的教学策略

时间:2022-04-20 11:11:27

初中化学第一课的教学策略

摘 要:初中化学第一课――《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教学内容应依据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学方法也可以不拘一格,可以通过谈话法、实验法等让学生对化学学科及化学老师产生亲切感,评价教与学的标准也应以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以及是否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来衡量。

关键词:化学第一课;情感目标;谈话法;实验法;重在参与

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入门课和启蒙课,学生通过“化学第一课”将会获得对化学学科、化学学习以及化学老师的第一印象,而这种印象对学生后续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故而“化学第一课”的功能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一、当前“化学第一课”教学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轻视这部分教学内容。认为这部分内容中考知识性考点很少,几乎不考,故三言两语一带而过。

误区二:依据教材(沪教版)内容,老师将所有内容逐一讲解,学生完全被动盲目地做听众,记下“图1-7”“图1-9”“图1-13”等实验的实验现象、文字表达式,由老师由实验归纳出对生活的种种启示,再让学生记住。

误区三:教师没有具体要求,由学生自学教材内容。教师选择性讲解几个“重要考点”,然后完成教师课前准备好的“教学案一体化”讲义,其主要内容有下列相关问题:中国古代闻名于世的化学工艺、环境污染问题、对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及其成就等内容的填空;简答题:教材实验的实验现象、文字表达式、“白色污染”的危害等。

请反思一下,如果运用上述方法教学“化学第一课”,学生得到的感受是什么?累、难、没意思……用这种“重点捕鱼”的方法罗列、归纳考点,学生即使能记住,也只是暂时的,他们对化学毫无兴趣可言,老师纯粹是再教“教材”中的某一部分内容,其目的是裸地应付考试。那么,怎样通过“化学第一课”的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化学第一课”的教学策略。

二、有效教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第一课”的教学策略

衡量“化学第一课”效果的重要标准,并不是教师是否能将教材内容全部讲完,也不是学生是否能记住或掌握了某些重要考点,而是学生通过课堂上师生交流碰撞后,对化学学科、化学老师产生了浓厚且长远的兴趣。为此,我个人认为实施“化学第一课”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探索。

1.目标定位侧重“情感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课堂教学应做到一切为了目标,一切围绕目标来教。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一有机整体,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而言其侧重点也不一样,或侧重知识技能,或侧重过程方法,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往往被大多数老师忽略。在本节课中,“知识和技能”完全可淡化,第一节课过多地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实验现象、文字表达式、化学发展史等,不仅无益于化学学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化学的畏惧、厌倦之感,况且教材安排相关实验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此时就掌握它们。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也是构成有效教学的内部条件之一,参考对上届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为了升学”“听其他同学讲化学实验很有趣”“动机不明,你讲我听”等情况占比例较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感受到化学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从衣、食、住、行到科技军事等都离不开化学,从而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形成积极的情感取向,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生活服务,使我们能科学、文明、健康、安全地生活,这应该是本节课情感目标的最佳体现。

值得提醒的是,老师在引用“白色污染”“大气污染”等情境材料时,目标导向要清晰,不能在“化学第一课”上使学生误认为“化工污染”就是化学污染,以致形成“污染原来是化学造成的”这种错误认识,从而对化学产生误解、恐惧、排斥等不良心态。老师应使学生意识到化学不是污染的制造者,相反化学是污染的防治者。同时渗透辩证观点,如在讲解塑料形成“白色污染”的同时,不要忘记了塑料也给我们的生活提供极大的方便,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人类仍离不开塑料,应用化学科学技术可减少其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这样才能形成积极的学科价值取向,也才能让学生亲近化学,产生极强的求知欲。

2.教学内容切忌“照本宣科”

教材仅是为师生教学活动提供一些素材而已,如果教师像前述“误区二”那种教学模式,那就是“教教材”,绝不可能达成合理的教学目标,况且不同的教材提供的教学情境素材又不完全一致。新课程理念强调的不是“教教材”,应将教材情境为我所用,而非我被教材所奴役,否则就会形成“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的局面,老师讲得面面俱到,为教材而教,学生则听得一头雾水,抓不住重点。

就“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内容而言,对教材内容依据地域特点、学生特点等因素可进行大胆取舍,如城市学生对图1-6《使用农药要注意安全》、农村学生对图1-8《污水处理厂》等情景并不熟悉,可补充一些日常生活中与化学息息相关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掌握一定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如“某农民因不规范操作使用液化气而引起爆炸事故”“抢救垂危病人需要氧气”“厨房炒菜时添加食醋能有效保护食物中的维生素C”“化工厂运用化学技术将污水处理达标后可以排放”……学生对上述情景既了解但又不能完全理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其自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这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时机,老师应充分利用好学生生活中的化学情景组织实施教学,使所有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化学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而是服务于生活,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可以避免生活中某些安全隐患,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同时,由于学科第一课的特殊性以及课堂上的不确定性,第一节课的授课时间往往与预设不一致,此时不能让时间牵制教学内容,“有效教学”强调效益,但不是单位时间内讲授的内容越多越好,也不是看老师是否将预设的内容全部讲授完,而是看学生是否达成预设目标,故课堂教学应该让时间服从内容,亦可以两课同时来设计教学方案。

3.教学方式侧重谈话法

有效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即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想学的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所要达成的目标;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由于“化学第一课”的特殊性,从知识层面而言对学生要求较低,情感方面为主要达成目标,如果实行“满堂灌”,则学生不但会感觉乏味,而且会不知所措。只有师生互动的谈话法即“满堂动”,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当然,由于是第一课,学生对化学学科和老师都有陌生感,从而导致学生有所顾忌,气氛开始可能沉闷,这就需要老师的“导”,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谈话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接受老师的授课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对老师的畏惧感。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在第一节课上如果能接纳了老师,对其后续学习的影响难以估量;相反,如果排斥该学科的老师,则很有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乃至终身对此学科学习都有影响,故而老师在第一节课上的仪表、言行、教学方式及手段等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决定学生对学科的喜好。

作为教师首次面对新的学生,首先,应净化教学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表达各种思想、传递各种信息的重要桥梁,教师用语不可带有歧视性、侮辱性甚至打击性;其次,教师应优化教学行为,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提问、以自己的能力应答等途径,促使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复苏;通过宽容学困生的过错、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等赢得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与尊重。

4.辅之实验,增强化学学科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现象是奇妙的,会使学生感到新鲜、惊奇,易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化学第一课上,教师要善于运用演示实验去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实验的选取不必完全依据教材,实验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第一节课的实验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因此实验的成功率与实验现象的效果尤为重要。

沪教版教材中“含硫火柴燃烧实验”“废旧铁丝生锈实验”等实验现象难以观察,据笔者所知,部分老师仅是将实验现象强制性让学生记下来,甚至个别老师还补充一些解释让学生记下来,没有使学生在真实的实验氛围中感受现象,使学生认为“化学实验就是记住现象、记住结论、记住解释”,没有起到实验应有的探究、激趣功能。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实验,如课堂导入可安排“氢氧混合爆炸实验”“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生烟”等实验,实验前可列举生活中发生爆炸事故的例子,强调为了了解其原因,在化学课上,我们可以模拟爆炸,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借此调动课堂气氛,强烈的爆炸声使学生对“化学第一课”的印象深刻,回味无穷,对以后的化学课更是念念不忘,自然达成预设目标。

5.课后作业重在参与

课后作业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方式,作业布置应围绕教学目标编制。就本节课而言,部分老师习惯于将教材内容“减枝去叶”,紧紧围绕几个知识性考点编制相关内容,让学生以填充、简答形式来完成,并要求学生记住某些内容,甚至有的老师为了以后学习方便,在第一节课结束后便将元素符号、常见物质的化学式等让学生提前记忆或背诵。请反思一下,这种作业布置与本节课教学目标吻合吗?学生完成这些作业后的感受是什么……这会导致部分成绩基础较差的学生望而生畏,在起跑线上就失去了信心。

针对上述问题,围绕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可设计一些开放性作业,如“请调查了解高年级同学,掌握一定化学知识对日常生活有何帮助”“观察点燃家用液化气时调节阀门,其火焰的颜色有何变化”“用心观察父母或厨师炒青菜时菜是否煮得很烂”等。上述问题起点较低,不同于常规的巩固性作业,所有同学都有完成的可能性,而且紧紧围绕“化学的有趣有用性”这一观点而设计,学生有兴趣去做此类作业,是为达成并巩固教学目标而设计,学生不再感到做作业是负担,做作业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同时这种作业也是面向全体、实现教育公平的一种体现,在此类作业的评价机制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为学困生建立自尊、自信,从而调动了所有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总之,“化学第一课”是借化学学科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等,促使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与爱好,使学生产生一个良好的学习动机,甚至为学生终身热爱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急功近利。评价师生课堂的教与学标准也不能用简单的纸笔测验,而是看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是否产生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故而教师应运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以及提出问题的机会,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林集镇初级中学)

上一篇: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安排的原则 下一篇:让审美教育贯穿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