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凄凉晚年

时间:2022-08-24 03:12:10

我们这一代人,比较熟悉的现代女作家是冰心、丁玲等,对张爱玲却知之甚少。这次我来美国,从社区图书馆借了几本张爱玲的书,看罢这些书,给自己提出一个问题:一个目前在中国知名度很高的女作家,为何在美国活得如此凄凉?

1955年35岁的张爱玲只身前往美国。后来遇到了她的第二任丈夫,一个比她整整大29岁的左派作家赖雅。两人于1956年结婚,赖雅于1967年去世。晚年的张爱玲一直离群索居。1995年中秋节,她死于美国洛杉矶的公寓,7天后才被人发现。当时,屋里没有家具,没有床,她就躺在地板上,身上盖着一条薄薄的毯子。一个曾经无限风光的生命,却以一种最凄凉的方式凋零了。

张爱玲出生于贵族之家,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父亲是一个封建遗少,性格乖戾暴虐,抽鸦片,娶姨太太,母亲是曾经出洋留学的新式女子,父母长期不和,终于离异。后来父亲续娶,张爱玲与父亲、继母关系更为紧张。有一次,张爱玲擅自到生母家住了几天,回来竟遭到继母的责打,可是继母却诬陷张爱玲打她,父亲发疯似地毒打张爱玲。然后父亲把张爱玲关在一间空屋里好几个月,由巡警看管,后来她得了严重痢疾,父亲也不给她请医生,不给买药,一直病了半年,差点死去。

曾有人问海明威“作家成长的条件是什么”,海明威说是“不幸的童年”。张爱玲不幸的童年,让她过早领悟了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和冷漠,从而塑造了她的作品中如《金锁记》中曹七巧那样的畸形、病态的主人公。然而,张爱玲在走出牢笼之后,在与社会的冲撞中,她不由得又留恋起昔日的张公馆。眼看着自己高贵的家族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瓦解颓败,张爱玲便有一种失去精神家园的孤独感和自怜感,怀旧与颓废的情调,深深地烙在她心灵深处。由此可见,在一个作家成年后,仍不能逐渐超越早年不幸所造成的人格缺陷,那么,这就是这位作家终身的不幸了。

张爱玲来到美国后,虽然也接触了西方文化,也有了可让她重新认识世界的机会和条件,但毕竟美国不是上海和香港,还有一段让她难以跨越的距离。她到美国以后写出的作品,再也无法超越她在上海时的作品。她的精神世界,仍被她笔下所创造的各种扭曲的悲剧女姓性格所包围。终其一生,她再也没有走出这个死循环,从而注定了她在美国最后的悲剧。

张爱玲在19岁时写的《天才梦》中曾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张爱玲在洛杉矶的最后23年里,那些“虱子”就一起袭来,严重地损坏了她的心理健康。生活日益封闭,她对人越发冷淡,甚至抛弃了对母亲和弟弟的亲情。虽然,她以一双早熟的慧眼,洞彻了人性的弱点和世间的荒诞,并以生花妙笔展示出来,但她却没有足够的光芒能够穿透黑暗,来驱散她心灵中的“虱子”。近年来,通过《红玫瑰和白玫瑰》和《色・戒》等电影、电视剧,在中国内地一次又一次掀起张爱玲热。我们承认,中国现代文学,由于张爱玲的存在,其色彩将更加斑斓,但如果像她的前夫胡兰成那样,把张爱玲拔高到鲁迅的高度,甚至认为张爱玲的成就超过了鲁迅,那也是许多读者不会同意的。

我以为,虽然鲁迅与张爱玲都擅长暴露人性的弱点,但鲁迅的小说,是新时代来临前的呐喊,而张爱玲的小说,却是历史车轮下的。

(责编:田茵)

上一篇:冰雪奇人金松浩 下一篇:伊波:编织生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