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字到影像――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影视改编研究

时间:2022-06-16 06:00:11

从文字到影像――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影视改编研究

摘 要: 影视剧改编是全球性的文化课题,是对小说文本和电影艺术进行再创造,现阶段,我国的影视剧中商业化运作逐渐成为中国影视剧发展的一个潮流,影视剧改编也是当代众多文学重点讨论的热点。张爱玲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因其视觉性丰富,意象鲜明,色彩绚丽,文字创作以及文本的叙述技巧娴熟,其被称为纸上电影。张爱玲小说的画面感和丰富性逐渐成为了影视剧改编的重要选择,她的文学作品被一次次的掀起了改编的热潮,并在一流导演和优秀演员的合作之下,收到了显著的票房成绩,因此,从文字到影像,研究张爱玲小说的影视剧改编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主要以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影视剧改编对其小说的电影风格进行了分析,通过本次研究更好的促进张爱玲小说的改编有一定的助益。

关键词:张爱玲 金锁记 影视剧改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388-02

作为上个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传奇性代表人物,张爱玲本身就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对象,随着二十世纪以电影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在社会文化中异军突起,越来也越多的张爱玲小说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和电影。在张爱玲小说中创作的底色和悲剧性情怀被影视制作人转变为媒介影视,这种程度极大的丰富了小说文本的现代性内涵和传播形式。《金锁记》电影是1980年8月上映的一部香港电影,在电影中,演员和导员为观众营造了一个老上海的氛围,可谓是全面展示出小说中的环境和情节。电视剧版《金锁记》于2007年在湖南卫视首播,电视剧版《金锁记》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强烈议论,很多人都认为编剧将这部经典小说改编坏了,脱离了小说的主体,一个旧时期的社会悲剧愣是改变成琼瑶爱情剧。因此,本次研究主要就《金锁记》影视剧改变进行研究。

一、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风格

1.色彩

色彩是电影艺术对人物形象进行造型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其也是张爱玲小说中的显著特征,其中这两者不同的是,电影中的色彩是通过的影像进行反应的,而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主要是通过文字进行描述的。张爱玲曾经说过,不知道为什么颜色和气味常常让我感到快乐,颜色这种东西,只有在没有落色的时候才是最凄凉的,只要让人注意到色彩是可喜的,颜色使这个世界显的那么的真实。张爱玲似乎从小就对色彩极度的敏感,在她的笔下,文字好像总是充满了各种色彩,这些色彩好像是被他精心挑选过一样,颜色搭配在一起显得十分的出奇,而这些颜色搭配就成为影视剧艺术造型过程中色彩的运用相吻合。在《金锁记》中所描写的那又红又黄的月亮,以及在每一个故事中不能缺少的服饰和建筑的颜色描写,这一切色彩都在张爱玲笔下显得那么生动和活泼。显得那么的富有情感,在张爱玲的笔下,一次又一次的被她推到了极致,演绎氛围的透彻,此外,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色彩还具备了线索的功能,这对梳理全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色彩具有鲜明的对照作用。在《金锁记》中,描写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制,因此,在小说的全文中都是以黑色进行诠释,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赋予了这篇小说沉重的时代感和很强的悲剧性。

2.光影

光和影的运用也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突出的手法之一,而光影作为影视剧拍摄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艺术造型,张爱玲以其独到的艺术触觉,将光影合理的应用到小说中,使光影在反应场景的同时,同时还具备了潜在的叙事能力,更好将主人公的形象和心理变化鲜明的刻画出来,向读者和受众展示一个阴暗、寂冷和悲凉故。在《金锁记》描写有这样一段话语:“只见在门口背光处站立着一个身材矮小的老太太,脸看的不是很清楚,身上穿着一件青灰色团宫织缎袍,在她的手中还捧着一个大红色的热水袋,身边在加持着两个高大的女仆,中在门外的天已经是日色黄昏,在楼梯上还铺着湖绿花格子漆布地衣,一级一级的上去,通到了没有光的所在。”光影的运用在这段文字中很好的表达的了出来,通过光影的对比,描绘出一个迟暮的老年人的逐渐的逝去的感觉,给读者营造一种阴森的氛围。结合作品所要表达的出来的情感你会发现,此时的主人公曹七巧内心已经被金钱和迷惑了心智,这个人已经彻底的异化,通过这种逆光画面的处理,让女主人公的脸部处于阴暗看不清的环境下,其隐藏在内心的丑恶嘴脸越发的诡异。从整体的处理情况分析,张爱玲喜欢应用光影手段,一方面是从小说中对主人公悲剧剧情延伸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她自身美学修养和生活经历的体验,由于张爱玲出生于落魄的晚清家庭之中,从小就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他还会经常被关禁闭,在黑暗的房间中,她渴望外面光明的世界,而成年之后对这种渴望更加强烈,爱情失去之后,逐年丧失了爱的信心,种种情感从小的缺失,呈现在其每一部小说的惨淡色调中,因此,就会出现那些光影的空间。

二、《金锁记》影视剧改编的研究

对于一部 影视作品,如果想要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必然和导员的艺术追求密不可分,任何一部作品其实都是导演艺术修养的直接体现,不同的导演势必会创作出不同的艺术品,及时是同一个剧本,不同的导演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构想。而《金锁记》的编剧执意将原作中的主体风格连根拔除,改变成一部爱情悲剧,这么改变也许有编剧自己的想法,但是在下几个方面依然表现出不足:首先,为了反抗殖民统治,反抗奴性的社会现实。电视剧虽然很长,但是其中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到殖民统治,在剧中到是和地痞流氓交过几次手;其次,反应家族内部的权利斗争,突出人的异化问题中,问题在于因家族内部争夺财政大权所表现出来的异化主题一方面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不会作为重点去描写,另一方面,这类题材中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说中到处都是,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再次,为了追求爱情,知道这样不行而这样做,表现出一种悲剧的牺牲精神,这种精神是当年鸳鸯派写烂的题材,一点创新都没有;最后,在电视剧中密爱不会使人堕落和异化,这就需要研究和分析曹七巧和季泽组在上海租借,世钧和曼桢半辈子的半辈子爱是否是典型,同时这种创作形式,早在郁达夫时期就已经被运用到了极致,为何要在当时殖民地和半殖民的腐朽的上海租界去描写爱情呢。因此,可以说在《金锁记》电视剧中,编导已经将原作中的主题全面剔除,对原作一种不屑一顾的心理去改变这部小说。这种改变显然对于熟知这部小说的观众是接受不了的,因此,当时这部电视剧受到了多方面的批评和议论。张爱玲的《金锁记》中的原型实际上就是李鸿章儿子李经述内务事务。尽管张爱玲没有直接经历过那些事情,但是在当时的那个年代,那个家族,在那种见不得光的家族中,不要谈及爱情,因为没有任何爱可言。

参考文献

[1]王健.艺术改写中的审美取向和接受定位――基于张爱玲《半生缘》之多种叙述版本的表达[J].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 2010(03)

[2]孔丽华.浅析电影与文学之渊源关系[J]. 电影评介. 2010(12)

[3]刘川鄂.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张爱玲现象[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4]陈卫原.狂野爱情的毁灭――从电视剧《金锁记》谈改编艺术[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5]贾明.文化转向:大众文化时代的来临[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6]何蓓.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7]秦俊香.从改编的四要素看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当代性[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3(06)

[8]屈雅红.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上一篇: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下一篇:八卦:王思聪的娱乐价值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