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时间:2022-08-24 02:03:15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摘要:积极心理学关注学生个体积极面,把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入,为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这三个方面,在此启发下,构建高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三个方面着手:开展丰富有趣的课内外活动,强化积极体验;关注学生的积极特质,培养积极人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校园氛围。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由于校园环境的变迁、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产生的失落感,以及自身等诸多因素,高职学生存在学习压力以及就业困难所带来的焦虑心理、人际交往不适应带来的心理烦恼、恋爱诱发的心理困惑、互相攀比带来的心理失衡、平日生活中引发的诸多不良情绪等心理问题。学生只有心理健康成长,才能保证他们在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后,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与工作单位中,内心有追求,不迷失自我。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该在充分了解高职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以增强他们适应能力,挖掘潜能,使个体得到成长。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以消极心理学为模式,把更多注意点放在怎样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高职心理健康中,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一、高职积极心理模式的构建

高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依照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构建。1.开展丰富有趣的课内外活动,强化积极体验学校开展各项活动,强化学生的积极体验。创新形式的娱乐综艺节目更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笔者所在学校仿照了韩国热门综艺节目“Runningman”及浙江卫视大热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模式开展的“奔跑吧城建”活动,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参与。开展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其中学会人际互动、体会专注,体验自我价值,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发现自身隐藏的潜能和特殊的技能,这些对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大有帮助。丰富多彩的活动带给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发展积极地个性品质。并引导学生从消极的情绪体验中发掘出积极的意义,学会以积极的视角发现并解读问题。2.关注学生的积极特质,培养积极人格高职生尽管在普通应试教育下在在言语智力、数学智力显得弱势,但智力是多元的,高职生可能在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情绪智力等方面存在优势。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认为不同的人存在不同的优势智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唤醒他们的自尊与自爱,并且能够激励其信心,引领他们在希望中成长。心理教育帮助高职生了解、认识自身的优势智力,并鼓励、支持发展其优势智力。不同于普通大学生,职校生除了一些常见的消极心理,同时,存在着较强的动手能力、较创新的思维等积极的心理特质,而这些积极的心理特质时常被教育者所忽视,我们的教育依旧是将关注点放在学生是否落后是否产生了消极的情绪等。这使一些学生过度关注自己的负性心理,自尊不高,个体潜能也无法充分地得到应有的发挥。Linley和Joseph认为个体都有“自我实现的内在潜能”每个人都有着朝向成长和乐观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身上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潜能和积极品质,要在各项活动中,发现并肯定学生的积极情绪,给予积极回应与赞赏,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校园氛围校园内营造乐观、向上的育人环境,这能够调节学生紧张的心态,提高其认知能力,促进其关注自身的积极情绪从而使个体的机体保持健康和活力。让积极的状态成为学校的常态,让学生在这种校园氛围中日日熏陶,积极成长。高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依照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构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将积极的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正面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述人际关系时,不强调人际关系矛盾,而侧重感恩、真诚、信任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回忆生命中需要感恩的人,并鼓励学生用实际行动来表达积极情感;在讲述情绪的章节,不强调负性情绪,而主要侧重于积极情绪的体验,如微笑的传染效应、自己幸福瞬间的回忆;在课堂上给与学生积极反馈,多给予肯定与赞美。

二、结论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有效的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是方式,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然后就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型进行了探讨,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SklarA,GilmoreD.Areyoupositive?[J].interactions,2004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

作者:周昕怡 单位: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上一篇: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初探 下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