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场动态分析及发展

时间:2022-08-24 01:50:45

旅游市场动态分析及发展

一、辽宁主要客源国时空变化分析

(一)主要客源国空间分布集中性分析国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是指旅游者的来源和空间分布,可通过地理集中指数G测量[3]16-23,公式为:式中,G为客源国地理集中指数;xi为某年第i个客源国游客量;X为某年旅游地接待游客总量;n为客源地总数。G值越大,说明游客来源越集中,旅游经营稳定性越差;G值越小,说明游客空间分布越分散,旅游经营稳定性越好。利用公式(1)计算得出1993-2011年辽宁国际旅游客源国地理集中指数(见图1)。总体上,客源国地理集中指数在波动中变化,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由1993年的最高值51.1下降到2011年的最低值32.3,说明国际客源空间分布渐趋分散,国际旅游发展渐趋稳定。具体来看,地理集中指数存在明显年际波动变化:1993年地理集中指数最高为51.3,在经历连续三年平稳下降后,1996年地理集中度为43.4;1997年地理集中指数却突降为33.8,主要因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致使国际旅游业遭受重创、国际游客减少;2003年受SARS影响,地理集中指数下降明显;2005以来,客源国地理集中指数一直处于持续下降之中,且与理想值[3]54-55差距逐渐缩小,表明辽宁国际客源空间分布日趋分散,国际旅游发展逐渐稳定。(二)主要客源国时间分布集中性分析旅游需求年际集中性可用年际集中指数Y进行分析,表示旅游需求在某一时段中各年度间集中或分散的程度[4],公式为:式中,Y为客源国年际集中指数;xi为某一客源国第i年游客量占某一时间内客源国游客总量百分比;x为某一时段内客源国游客量的平均值占这一时段中客源国游客总量百分比;n为某一时间段内所包含的年数。Y值越大,说明客流随时间变化不稳定;Y值越小,说明客流随时间变化稳定。利用公式(2)计算得出1993-2011年辽宁主要客源国年际集中指数(见表1),其中日本年际集中指数最低,Y值为4.28,说明日本游客对旅游需求的年际变化强度不大,客流随时间变化较稳定;英国和新西兰年际变动指数最高,分别为6.35和6.00,两国对旅游需求的时间变化强度较大,客流不稳定;菲律宾、新加坡、英国、加拿大、法国、俄罗斯六国Y值在5以上,也反映出较大的年际差异性。泰国、印度尼西亚、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五国年际指数相近,对旅游需求的年际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二、辽宁主要客源国亲景度分析

对辽宁主要客源国亲景度分析,能够深入地把握辽宁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结构特征,有助于对国际客源市场进行定位,为分析研究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提供保障,也为科学地进行旅游市场开拓服务。(一)亲景度亲景度是指通过对某客源国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市场占有率与其在全国市场占有率之比,分析旅游者对某目的地的向往及偏爱程度,以深度透视某时期旅游市场竞争格局和演化机制的一种客源市场分析方法[5],公式为:F=(Pi/P)/(Ci/C)(3)式中,F为客源国亲景度指数,Pi为到某一目的地旅游的客源国人数总和,P为到某一目的地旅游的外国游客总和,Ci为到旅游目的地国家的客源国人数总和,C为到旅游目的地国家的外国游客总和。根据亲景度指数的大小,我们可将客源市场进一步细分为强亲景客源国(2≤F≤+∞)、弱亲景客源国(1≤F<2)、弱疏景客源国(0.5≤F<1)和强疏景客源国(0≤F<0.5)。 (二)主要客源国亲景度普遍偏低,差异不显著利用公式(3)计算得出1993-2011年辽宁主要客源国亲景度变化情况(见图2),因统计数据不全,俄罗斯、印度尼西亚亲景度从1995年开始计算。1993-2011年辽宁主要客源国亲景度差异不显著,日本游客亲景客源市场,亲景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最大值为2.41(2008年);多年来亲景度最小值为0.09(菲律宾,1995年)。从平均值看,仅日本属强亲景客源市场,其余国家均属疏景客源国,其中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属弱疏景客源市场,其余国家均属强疏景客源国。可见,辽宁主要客源国亲景度普遍较低,差异不显著,这一方面说明辽宁对许多客源国特别是对强疏景客源国的吸引力比较弱,另一方面反映客源国对辽宁旅游的偏好比较稳定。除日本外,其他市场明显缺乏高峰值,也表明辽宁在全国范围内缺乏国际旅游市场竞争力。(三)亲景度层次分明,年际波动平稳从图2看,辽宁国际旅游市场亲景度波动表现平稳,日本亲景度指数呈平稳发展趋势,说明日本游客对辽宁选择度较高;德国常年处于弱疏景市场,基本保持平稳状态;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六国常年处于强疏景市场;新加坡、俄罗斯、法国、意大利、新西兰、英国在强疏景市场与弱疏景市场中徘徊。可见,辽宁亲景度层次分明,年际波动不大。

三、国际旅游流在辽宁的时空分布特征

辽宁国际旅游市场不断扩大,各地市接待的国际游客逐年增多,但由于国际游客对景点和目的地的选择倾向于“择高原则”,使得国际旅游流在省内的分布不平衡,呈现国际游客空间集聚显著的特点。(一)国际游客年际增长显著,各地市旅游接待量逐年攀升辽宁国际旅游市场不断扩大,1990年全省共接待国际游客11.40万人,旅游外汇收入6870万美元,此后国际旅游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共接待国际游客410.33万人,旅游外汇收入达27.131 4亿美元,分别是1990年的35.9倍和39.5倍,国际游客年际增长显著,国际旅游市场年均增长率约为20.37%。从市域层次看,1990年以来辽宁14个地市接待的国际游客量呈上升趋势(1998年、2003年除外),各地市国际旅游市场年均增长率普遍较高,国际旅游发展起步最晚的阜新,其国际游客年均增长率高达98%,居全省之首;年均增长率居于全省末位的大连和沈阳,其市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和16%,各地市国际游客规模逐年扩大,国际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二)国际旅游流向集中,空间分布双核凸显由于国际旅游流具有“趋高性”“向丰性”的特点,使得辽宁国际旅游流表现出很高的集中倾向,1990-2011年全省接待的77%国际游客流向大连、沈阳,两城市多年平均市场占有率分别为全省的47.3%和29.3%,形成国际旅游发展中典型的“双核”结构,一是区域中心城市,一是港口城市,“双核”共同驱动辽宁国际旅游市场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游客空间集聚会不断缩小,但大连、沈阳仍为主要旅游目的地,这与空港分布以及经贸往来等密切相关。可见,辽宁国际旅游流向集中,游客空间分布“双核”突显。

(三)国际游客空间分布由点向面逐渐展开辽宁国际旅游流量由“集中垄断式”向“多元分流”式渐趋过渡,国际游客空间分布由“点”向“面”逐渐展开,呈现沿海与内陆并行发展的局面。沿海地区以大连为龙头,依托滨海公路将其与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贯穿起来,形成最富竞争力的辽宁南部滨海旅游区。1990-2011年,六城市国际游客始终占全省的50%以上。内陆地区以沈阳为中心,受其辐射与带动,通过便捷的高速铁路网、公路网,将本溪水洞、鞍山千山、抚顺赫图阿拉城等周边著名景区整合起来,推动国际旅游空间分布多元化进程,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辽宁中部国际旅游集聚区。

四、辽宁国际旅游市场发展预测

游客量预测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客源的精确预测能大大提高旅游经济量化水平,有利于旅游地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及时解决旅游中存在的问题[6-7]。GM(1,1)模型具有要求数据量少、原理简单、精度较高等优点,是客流量以及收入预测的常用方法。利用数据处理系统软件(DPS9.50),将2000-2010年原始数据序列输入,选择灰色系统方法GM(1,1)模型,将灰色预测参数进行设置,即残差数列类型为生成数列残差,预测时间长度为6,残差重复建模次数为4,得到相关数据(见表2)。

2011年辽宁国际旅游者为410.33万人次,预测结果441.24万人次与实际数据基本一致;旅游外汇收入为27.13亿美元,预测结果27.70亿美元与实际数据基本一致(预测结果见表3),反映国际旅游市场不受特殊因素干扰下的发展趋势,即国际游客将保持稳定增长,国际旅游发展势头良好。由于旅游经济活动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旅游活动的预测往往很难做到绝对的准确,预测结果仍需等待实践的检验。

五、结论与建议

一是辽宁国际旅游客源地集中度在起伏波动中不断下降,且与理想值的差距在逐渐缩小,表明国际游客的空间分布渐趋分散,某一个客源市场发生变化不会影响其他客源市场,有利于回避风险。二是辽宁主要客源国年际集中指数差异不大,日本最低,泰国、印度尼西亚、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其次,他们均是国际旅游较稳定的市场,应继续巩固和提高;而菲律宾、新加坡、英国、加拿大、法国、俄罗斯年际差异较大,应引起重视。三是由于有利的地缘优势,日本成为唯一的亲景客源市场,而其他客源国全部为疏景客源国,加强国际旅游市场开拓,促进辽宁国际旅游全面协调发展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四是从辽宁国际游客在省内的空间演变来看,国际游客空间集聚显著,以大连、沈阳集聚最明显,反映出国际旅游最初集中在区域经济中心和风景旅游城市的特点。从长期发展过程看,辽宁国际旅游集聚有缩小趋势,南部滨海城市与中部内陆城市成为国际游客的重要集聚区,国际旅游流量由“集中垄断式”向“多元分流”式过渡。五是通过GM(1,1)模型,对辽宁国际旅游收入及旅游人数进行预测,展现理想状态下辽宁国际旅游市场的持续发展前景。面对未来持续增长的客源市场,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首先,建立多元化国际旅游市场格局,在巩固传统客源市场的同时,加大对潜力客源市场的开拓,特别是对有地缘优势的近程旅游市场的开发,努力拓宽国际客源范围。其次,形成多元化国际旅游产品体系,一是依靠中心城市创建特色国际旅游品牌,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在空间上进行旅游资源整合,优化满族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强化北国海滨特色,形成文化与海洋两大旅游产品板块,提高国际知名度;二是提高对商务、会展等非观光型旅游产品的开发比例,加大智慧旅游、节事旅游等的开发力度,以拓宽国际客源。最后,促进多元化旅游流空间分布,发挥大连、沈阳辐射带动作用,以“双核”推动辽宁国际旅游发展,加强沿海与内陆城市之间的联动与互补,推进国际旅游流在城市间的合理流动与分布,使国际游客空间分布趋向稳定,从而实现某种集聚度水平上的均衡,以利于辽宁各地市旅游经济的共同协调发展。

作者:李悦铮 徐喆 江海旭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 吉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上一篇:旅游市场的细分与营销 下一篇:在校学生旅游市场发展